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0年《贵州民族研究》第4期刊登《浅谈佶伶与侗水语支诸民族的关系》(简称《浅谈》)一文,开宗明义地说:“宋代史籍已有‘佶伶’(仡伶)作为族称的记载,并分布今湘黔桂毗邻地区,到明代逐渐发展为壮侗语族侗水语支诸民族”。结束语云:“总之,宋代的佶伶(仡伶)与壮侗语族侗水语文诸民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乌浒、佶僚的后继族称,并与瓯骆有渊源关系”,“是古越人后裔侗水语支诸民族在其起源过程中特定历史阶段初步  相似文献   

2.
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似属“干越”的后裔。自称为“干”(gaeml),,或“更”(geml),或“金”(jeml)。文献书之为“仡伶”、“仡(亻览)”、“峒人”,“峒蛮”、“峒苗”,或泛称为“苗”。解放以后,称为侗族。 据1982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共有142万5千余人,分布在今之湘黔桂毗连地区和鄂西南一带。其中;贵州有84万9千余人,居住在黎平、榕江、从江、锦屏、天柱、镇远、剑河、岑巩、玉屏、铜仁、三穗、石阡、江口等县,以及万山特区;湖南有31万8千余人,居住在新  相似文献   

3.
有唐一代,南诏国境内的百越系民族被记为黑齿蛮、金齿蛮、银齿蛮、绣脚蛮、绣面蛮、棠魔蛮、茫蛮、白衣等,其共源于汉晋时期的鸠僚|主要分布于南诏国的永昌、开南、镇西、银生节度等辖境内。现有研究多从其源流与分布、文化等进行过梳理和分析,但由于其研究视角使然,对南诏时期金齿诸蛮的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关系等方面尚有拓展的空间。此外,从历史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当时的金齿诸蛮随着其社会、经济、文化、手工业等的发展,已以特殊的方式对自我进行了表征,其内部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随着南诏国势力向西、向南的不断扩展,金齿诸蛮等百越系民族渐次纳入南诏国治下,成为南诏国战时的重要倚重力量,并成为南诏西南门户的守卫者。南诏时期金齿诸蛮的民族关系具有多元特点:与南诏国的关系主要表现于政治方面|与濮人系民族、氐羌系民族等杂处,民族关系密切|金齿诸蛮等百越系民族分布区是南诏国与古中印半岛往来的重要交通孔道,加之与古中印半岛多民族同源之故,使其与骠国等域外民族亦有了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4.
1990年《贵州民族研究》第4期发表《浅谈仡伶与侗水语支诸民族的关系》(简称《浅谈》)说:“明代史籍记载,‘峒(洞、侗)人’主要分布在湖南沅州、靖州和贵州黎平、镇远、思州、石阡、思南、铜仁等府及广西怀远县一带。同时,向北发展到今湖北来凤、咸丰,向南分散到今广西之靖西和苍梧等地”。又说:“伶人和伶人的起源地及伶人的迁徙活动,明代及以后的史籍记载较详细”。认为黎平、广右、龙胜、融具、怀远,是其民迁徙的起源地区。“大约在明代中期,有一批伶人和一部分侗人沿都江、浔江、融江、柳江而下迁徙,散  相似文献   

5.
侗族,聚居于湘黔桂毗连地区,分布在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三穗、镇远、剑河;湖南省的新晃、靖县、通道;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融水等县。据1982年统计,全国共有1425,000人①。  相似文献   

6.
奔波了一天,余晖绕青山之时,我终于到了屯溪——黄山市政府所在地,一个清秀而古老的小山城,她坐落在黄山脚下,依偎于新安江畔,恬静而悠远。真是人杰地灵!我感慨着来到市公安局递上介绍信,说我要采访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屯光派出所所长胡松伶,他们说“拼命三郎”已经调到老街派出所了,“拼命三郎”一词让我立马来了兴趣,他们就说这个人办案子不要命,工作起来不要命,脑子里没有家的概念,黑道、白道都这么叫他,我说那就赶快去老街派出所吧,于是他们就帮我联系,那边说胡松伶办案子去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我的心一凉,难不成大老远的来一趟,还…  相似文献   

7.
侗族的族称     
侗族自称为Gaeml,有的地方读做Jaeml或Jeml,自称一致 ,含义相同。在湘黔桂之通道、黎平、三江的三县交界一带 ,侗族内部还有Jaemlaox、Jaemljaox和Jaemltanx之互称。与侗族相邻居住的水、壮、仫佬、毛南、布依、仡佬、土家等民族 ,对侗族的称呼均与侗族自称相同。相邻居住的苗族和瑶族分别称侗族为tai31 ku435,皆名从侗族自称。由于侗族及其先民历来居住溪峒 ,唐代及以后史籍还以“峒 ( 同山、洞 )蛮”或“峒民”泛称。宋代始有专称 ,北宋时用汉字双音切记为“佶伶”(kei1 3lam35) ,南宋时变为“仡伶” (ke1 3lam35)。明代及以后 ,在历史…  相似文献   

8.
布依族有212万人,95%居住于贵州。其族源为古代百越中的一支,史称僚、蛮、仲苗等,1955年定名为布依族。 布依族过去无文字,其艺术活动难见诸史籍。《宋史·蛮夷传四》及《普安州志》说北宋至道元年(995),“龙光进率诸蛮来贡……上令作本国歌舞,一人吹瓢笙如蚊蚋声良久,数十辈连袂宛转而舞,以足顿地为节。”说明了当时这里歌舞形态;清乾隆胡端又说:  相似文献   

9.
宋代史籍已有“佶伶”(仡伶)作为族称的记载,并分布今湘黔桂毗邻地区,到明代逐渐发展为壮侗语族侗水语支诸民族。对此,笔者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向专家、学者们求教。  相似文献   

10.
土家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但由于历史上土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故而对其古代生活的情况没有任何记录。汉文献虽有记载,但散乱零星,很不系统,且多失实。先秦汉文献中,对于土家族先民的称谓较多,被称为“廪君种”、“板蛮”等。此后,又多以地域命族,被称为“酉酉蛮”、“嵝中蛮”、“巴建蛮”、“信州蛮”、“酉阳蛮”等。直到宋代和宋代以后的史书,才把居住在今湘鄂川黔接壤地带的土家族先民称做“土人”、“土丁”、“土蛮”、“土民”等,使之成为这个地区有别于其他族类的民族。正是由于史书记载的混乱,  相似文献   

11.
土家族的族称土家族,史籍中称谓较多。秦汉时,以其崇拜白虎被称为“廪君种”,或以使用武器特征称为“板楣蛮”,或以其人呼“赋”为“赛”而称为“责人”;属巴郡“南郡蛮”和“武陵蛮”的一种。次后,多以地域命族,被称为“溪蛮”,“楼中蛮”,“巴建蛮”,“信州蛮”,“阳蛮”等。  相似文献   

12.
唐代云南诸民族中茫蛮部落的族属问题,目前有两种意见:一、认为是傣族先民;二、认为是崩龙族先民。近来桑耀华同志撰文对第二种意见进行了阐述,认为茫蛮部落是南亚语系佤、布朗、崩龙等族的先民,(以下简称桑文)笔者通过对有关史料的研究,认为桑文的观点值得商榷。要弄清茫蛮部落的族属,首先必须研究蛮书所记“开南杂种”的族属及其与茫蛮部落的关系。关于这个问题桑文根据《元史·地理志》中“威远州(古开南地之一部分),其川有六,昔朴、和泥二蛮所居……其后为金齿白夷酋阿只步夺其地”的记载,断定《蛮书》所记“开南杂种”的民族成分是“濮”、“和泥”、“洛”,不包括“白  相似文献   

13.
樊绰《云南志》考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此书为唐人著述云南史地之专著仅存于世者,亦为考究南诏史事最重要之典籍,兹就此书本身有关问题,作简要考说。一、此书之著录及名称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七伪史类著录“《云南志》十卷,唐樊绰撰。咸通中,南诏数寇边,绰为安南宣慰使,纂入诏始末、名号、种族、风俗、物产、山川险易、疆场连接,闻于朝。”此为衢州本所载,而袁州本卷二《地理类》作:“《云南志》十卷,唐樊绰记云南山川、物产、杂事,止咸通中”。《玉海》卷十六引中兴书目:“《云南志》十卷,咸通中樊绰撰,以南蛮途程、山川、城镇名号、诸蛮族类风俗、物产,篡  相似文献   

14.
李京《云南略自序》曰:“大德五年(公元一三○一年),奉命宣慰乌蛮,比到任,值缅事(应作八百事)无成,诸蛮拒命,屡被省檄,措办军储事。乌蛮、六诏、金齿百夷,二年之间奔走几遍。于是山川、地理、土产、风俗,颇得其详,始悟前人记载之失,盖道听途说。编集《云南志略》四卷”。又虞集《云南志略序》曰:“河间李侯景山,周履云南,悉其见闻为《志略》四卷,因报政上之,余尝按而读之,考其土产、风气、服食之宜,人物财力之愚智勇怯,山川形势之阨塞要害,而世祖皇帝之神威圣略,概可想见,未尝不俯仰而兴叹也”。  相似文献   

15.
《读史方舆纪要》载:“唐乾宁二年(公元895年),蒋勋谋据邵州拒刘建锋,起兵连飞山、梅山蛮寇湘潭”又据《宋史·蛮夷二》载,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章惇遣判官乔执中知全州时,还有“飞山之蛮近在全州之西”。据上述史料所载,不仅在唐末宋初存在一个名叫“飞山蛮”的部族,而且活跃于历史舞台至少达一百七十七年之久。历史上的“飞山蛮” 在什么地方?她的后裔是现今的什么民族?本文就此谈点粗浅的看法,抛砖引玉,促使各位高识之士来进一步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从《帕萨坦》看西双版纳茫乃政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蛮书》卷四云:“茫蛮部落,并是开南杂种也。茫是其君之号,呼茫诏。”“茫乃道并黑齿等类十部落皆属焉。”宋蜀华同志著文考订,认为“茫诏”是“诏茫”、“诏勐”之倒误。“诏勐”,即“召勐”,意为“一个地方之主”,他据此提出“唐代傣族已经在西双版纳建立了茫乃政权。”  相似文献   

17.
侗族是历史悠久的古老民疾,在族源问题上,学界存在分歧,当前争议较多的是外来说与土著说。本文似就侗族是由其现居区域古越人的一支发展起来的土著民疾,作进一步探讨。 (一)侗族分布地域的变迁 侗族自称为“干”,有的地方称“仡更”或“仡金”,仡是词头,可简称为“干”、“更”或“金”,汉族称之为“侗家”。“侗家”的“侗”来自唐王朝在湘、黔、桂边境推  相似文献   

18.
东蛮考释     
唐宋时期,今大渡河至金沙江约当凉山彝族自治州地有东蛮三部落,即勿邓、两林与丰琶。关于东蛮三部落的驻地,唐、宋史籍记载互有出入,族属也比较复杂,历为治彝族史者所关心,今作东蛮考释。在考释东蛮三部落时,有两点应首先加以注意。第一,东蛮三部落驻地范围比较辽阔,其部落头人即大鬼主或蛮王的统治中心只能在辖区内占一小部分。第二,从各族先民部落既有农业部落又有游牧部落且长期互争雄长的历史发展来看,其统治中心不能始终固定在一点,而因其时间之先后屡有迁移。勿邓:亦称邛部川,唐时拥有“地方千里”,是东蛮中最大的部落。樊绰《蛮书》卷一渭:“黎州南……行三百五十里至邛部川。”又渭:“邛部东南三百五十里至勿邓部落。”邛部川即勿邓,方向以南为准,则  相似文献   

19.
明代初年的贵州是个多民族杂居区,仍被称为“荒服” 之地。《禹贡》将天下划为九州,且按其与王畿距离的远近分为“甸服”、“候服”、“绥服”、“要服”、“荒服”等五级。“荒服” 则是极边远之地,“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 乃蛮夷所居,流放罪人之地。洪武时,以“西南夷土官世居荒服,未尝躬朝厥下,诏命率所部酋长入朝”,  相似文献   

20.
关于岭南瑶族的来源问题,前人认为其先民是荆蛮,汉以后称武陵蛮、五溪蛮、长沙蛮,隋唐之际始从武陵南迁进入岭南,“然而较大量的迁入则在宋以后,到元明两代,瑶族迁入两广境内的人数越来越多。”笔者于一九七九年曾著文认为,瑶族先民在隋唐之前、秦汉之际已居住岭南之粤北,其来源可能是多元的,特别是古代岭南土著(俚僚)与瑶有密切关系;岭南宋代已遍布瑶族,“宋以后较大量迁入岭南”之说,应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