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宋燕 《前沿》2013,(14):150-151
王安石于神宗熙宁三年(1070)任参知政事,有进士与诸科。王安石在北宋科举历次变革的基础上,了宋代经学义理化进程,同时助推宋人疑经惑传之风。熙宁四年王安石居相位,宋初科举基本沿袭唐、五代旧制,文举主熙宁间再行新制,熙宁科举改革加强了经学的主导地位,大大推进  相似文献   

2.
唐代刘知幾的《史通》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专著。《史通》辨明史学源流,援经入史,阐明经史之异趣,史学最终从经学中挣脱出来成为一门与经学并立的学科。然而到了宋代,随着经学独大的学术格局再次确立,《史通》"援经入史"、"疑古惑经"等壮大史学谱系的努力受到宋人的普遍诟病,《史通》一书也遭到宋人的普遍排斥,一度归于沉寂。《史通》在宋代的沉寂与宋代经史之间的博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艾智科 《求索》2010,(3):229-229
勃兴于宋代的经典辨疑思潮,是“经学变古”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这个问题不仅是研究宋学不可或缺的环节,对于研究明清乃至当代学术思想也极具意义。近年来,陆续有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问世,如叶国良《宋人疑经改经考》、杨新勋《宋代疑经研究》等。这些著作虽然均具相当的学术价值,但以学术思想发展演变视阈进行研究的着墨不多。  相似文献   

4.
南宋以来,学者倾向于以北宋庆历年间为界将宋代经学分为两段,前段衰微、守旧,后段繁盛、开新。然而,从经学学者与著作的时代比较上看,庆历以前的宋代经学已经复兴了;从学术特色来看,这时期的经学综合了音义训诂与义理阐发两种倾向,并偏重义理;从学术风气来看,这时期的经学已经出现了质疑注疏、己意解经、排斥佛老的新学风。所以,以庆历为界将宋代经学截然两分是与史实不符的,庆历前后的宋代经学存在着发展程度的不同,但绝非是守旧与开新的对立。  相似文献   

5.
李栋辉 《求索》2010,(10):196-198
宋人注重道统和文统,韩、柳其文在宋代的接受有着不同的接受轨迹,宋人发明了韩愈在儒学复兴和古文运动中的崇高地位,而反观柳宗元,由于其政治生涯中依附党人的污点,宋人对其人的政治生涯表示同情;由于宋代道学思想的浓厚,宋人对其思想进行大肆抨击;由于柳文的高超艺术成就,宋人对其文大为称赏;柳文在宋代地位的嬗变,从北宋到南宋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进程,反映了宋人文风的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6.
正经学是训释、阐述、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其近年来的研究呈现出一定的不平衡性。从研究时段上看,先秦两汉及清代是经学研究的热门时段,而作为经学新变重要时期的北宋却稍显不足。从现有研究成果上看,多是从宋代经学的历史发展脉络及对个别学者、学术流派的剖析入手,系统而完整地论述宋代经学演变及其成就和特色的专著尚不多见。高明峰撰著的《北宋经学史论》(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系统地梳理了宋代经学的演变历程及各阶段的基本特征与复杂成因,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宋  相似文献   

7.
李晓珏 《求索》2007,(8):179-181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叙事文本中人鬼(神)相恋的故事的异数——宋人笔记《永康倡女》中涉及的男女性别的文化分析,揭示了高唐神女母题在宋代嬗变的一种,并解释了其成因。  相似文献   

8.
两宋是中国学术史发展的重要时期。王国维认为:“宋代学术,方面最多,进步亦最著。”①陈寅恪也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②宋代的诸多学术领域,包括经学、理学、史学、科技、佛道等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自唐中叶至宋...  相似文献   

9.
论宋代农村词的创作心态和艺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继武 《前沿》2005,(7):222-226
宋代农村词蕴含了词人复杂的文化心态,其雅化和净化的创作取向带来了新的艺术特色,为词坛提供了新的抒情范式,反映了宋人不断变革的词学观念和推尊词体所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10.
宋代的军费管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的军费管理思想在中国传统军事经济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宋代的军费管理思想强调了军费对国家财力的依赖及影响作用;十分注重纸币制度下由于钞票贬值给军费供给造成的效率损失,提出了用减少发行或回收纸币等方法来规避这些市场风险;在军费来源的管理上,宋人不仅提出了许多增收节支的新老办法,还最早提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军队从事盈利性经营、以补充军费不足的各种主张,这些思想主张中,既有肯定军队在合理范围内从事盈利性经营的内容,也有坚决反对军队不受约束地从事盈利经营的种种理由。  相似文献   

11.
各种民间会社星罗棋布地遍布在宋代社会的各个角落,与宋人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宋代民间会社很大程度上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各级政府机构及其相关管理人员,尤其在对基层社会的治理层面,民间会社的作用更是具有行政权力所不可替代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郭友亮 《求索》2007,(12):223-225
北宋庆历以来的疑古惑经思潮,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场巨大的思想变革运动,它突破了传统经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和束缚,敢于对传统经典进行大胆怀疑和抨击。在宋儒疑古惑经过程中,《春秋》学受到了高度重视,他们把宋代的时代命运同《春秋》本身所具有的政治社会功能历史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春秋》的经世作用,使其成为宋代的一门显学。  相似文献   

13.
宋代士大夫不仅关心社会现实,而且同样关心生态环境。宋人的环保理念大为强化,其环保措施已初具体系,其中包括环保官署的设置以及生物资源、水源与耕地的保护等多个方面。宋代以人为中心的各项环保措施,体现了其主张"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及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14.
苏轼既是著名文学家,也是很有造诣的经学家,他积平生精力撰成《易传》、《书传》和《论语说》三书,是北宋“蜀学”的重要代表作,也是至今尚可考述最早的宋人经学著作之一。三书撰成之日,苏轼自己十分看重,以为“此生不虚过”,相期为后世学人有以知道自己学术思想的重要成果。然而诸书由于受北宋党禁影响,一直很少版刻传世,直到明代中叶,其《易》《书》二传才与其弟苏辙的经学著作结集为《两苏经解》(其《论语说》竟不可得)行世。然而古往今来整理和研究之者,殊甚寥寥。为提请学人更多关注和深入研究苏轼的经学成就,兹对三书的撰著过程和主要内容特予提要,以便读者对三书的原貌及其流传过程获得更多的感性知识。  相似文献   

15.
富民阶层与宋代社会黄启昌一宋代富民阶层的出现与划分富民,在宋代已被许多人所论列,而且描述也多姿多彩。如:苏询说:“富民之家,地大业广,吁陌相接,募召浮客,分耕其中,鞭答驱役,视以奴仆,安坐.四顾,指麾于其间。”①这是对富民特征的总的描绘;《宋史》卷三...  相似文献   

16.
从宋人对杜甫的评价中,来寻找宋代诗风的演变和宋诗的特点,并且由此探讨宋人的诗学观念和审美价值取向,是一个有趣而又颇有意义的问题。宋代以来,杜甫一直被尊为“诗圣”,占据着中国诗史上最神圣的一页。闻一多先生甚至说:杜甫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诗人,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但是,我们知道,杜甫在唐代诗坛上的地位并没有后来那么高。唐人选唐诗的选本一共十二种,现存十种。其中,只有晚唐五代韦庄所选的《又玄集》选有杜甫的作品。杜诗在唐代的失散流离就已  相似文献   

17.
钟巧灵 《求索》2007,(12):183-185
山水画和题山水画诗,是画家和诗人表达和寄托其情致思理的载体。综观宋人在题山水画诗中所表达的情致内涵,林泉之思最为突出。林泉之思在宋代题山水画诗中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层面:一是“遥羡”,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表现出对山林隐逸生活的喜好与倾羡;二是“惧隔”,意识到画景与“我”之间的隔膜及欲归隐而不得的处境;三是“望引”,这是诗人对置身于山水林泉的遐思,希望有“仙老”来引接自己进入仙境般的画境。这既是一个情感问题的三个方面,也可视作一次情感过程的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18.
马小会 《前沿》2013,(21):188-190
词至宋代,兴盛大成,词话也应运而生,成为这一阶段词学批评发展的重要成果之一。词话的产生深受诗话之影响,同时,词话文体形态的形成又与语录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宋代词话呈现出一些独有的特点,并为以后的词话形态奠定了形式准则。宋代词话在数量上虽不如清代词话那般繁荣,却是词学批评发展史长河中不可缺少的奠基石。  相似文献   

19.
《汉语大词典》作为我国第一部大型多卷本语文词典,反映了我国语文辞书编纂的最新成就和最高水平,但这样一部有着极高价值的工具性质的大型词典由于所收词目浩繁、时间紧迫,不可避免地存在词语失收的问题。而宋代笔记作为语言研究的素材,词汇的容量比较大,把这些著作中大量增加、散见于各处的新词新义收入辞书,对其中七则词语进行训释,很好地补正《汉语大词典》在收词方面所存在的缺失。为《汉语大词典》的进一步修订提供增补漏收词语的依据或者参考。  相似文献   

20.
谷更有 《思想战线》2003,29(2):86-90
缘于精英层对程朱理学的误读,致使不少人对宋代社会观念存有曲解。五代时期的纷争,土地私有制的风行,已使人们的头脑中充满了利欲的观念。就乡村户而言,其意识形态突出地表现为以下三种:1 追末逐利,诚信孝悌的朴素伦理式微;2 富求贵,贫求富心态;3 重鬼神、祭祖,轻法度心理。宋代乡村户中普遍存在的这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意识形态是宋代经济、社会变动的反映,它具有中国前近代乡村民众意识形态的共性,又鲜明地体现着有宋一代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