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9 毫秒
1.
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现代社会犯罪中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特别是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率一直居高不下,已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健康发展和稳定。但在我国现行的有关犯罪的法律条文中还没有出现“青少年犯罪”这一称谓。故此,很有必要从法理上对“青少年犯罪”进行界定,结合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分析引发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并提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对策,以期对其立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文强  朱惠 《人大论坛》2009,(5):24-2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少年犯罪呈现出犯罪数量急剧上升、恶性案件持续增多、犯罪低龄化的特征。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案件占全部刑事案件的70%左右。青少年犯罪不仅事关社会稳定和民族的兴衰,而且牵动着众多家庭的幸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担忧。因此,我们必须在弄清青少年犯罪原因的基础上,寻找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网络犯罪:原因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互联网络在我国的普及,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发案率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已成为一个需要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文章描述了我国青少年网络犯罪的表现形式与特征,分析了诱发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各种原因。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提出了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的一些建设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当前青少年网络犯罪已是愈演愈烈,给国家、社会都带来巨大的损失,从而加剧了社会环境的不稳定性。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现象的研究,分析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特征、原因及防治对策,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日趋严重,而青少年抢劫犯罪则是青少年犯罪中占比例较大也是社会危害性较大的一种犯罪活动。本文在分析青少年抢劫犯罪的特点及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犯罪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不容忽视的严峻的社会问题,预防青少年犯罪已成为我们社会各部门、学校及家庭必须研究、认识和解决的课题。本文对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进行分析,并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是当今社会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是客观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几个方面。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客观原因,探讨预防的对策,对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对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外来流动人口中的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广州等南方沿海城市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预防外来青少年犯罪是不能忽视的。本文以外来青少年中的未成年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研究的方法,分析外来未成年人与本地未成年人犯罪的不同特点,揭示其犯罪原因的特殊性,并从社会控制和社会保障两方面提出预防外来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其中,不良书刊对青少年的侵蚀和毒害是造成青少年犯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青少年可塑性大、意志力薄弱,不良书刊不仅对青少年犯罪起诱发、教唆作甲,而且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最后形成起强化作用,必须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制止和根除不良书刊对青少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近20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已经成为席卷全球具有共同性的问题。我国由于无固定职业的社会游动群体的出现,使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势头;青少年毒品犯罪以及网络犯罪的比例也在逐年提高,并出现了违法犯罪类型多样化、犯罪集团化、专业化等特点。如何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社会原因进行分析,在社会预防方面制订科学有效的办法和对策,这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犯罪案件不断攀升,而且在不断地向低龄化发展,不仅影响到家庭的和谐而且对社会的稳定和长治久安均构成了潜在的威胁,严重地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已引起了高层的关注。在大量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未成年人侵害未成人权益的犯罪案件的比重逐渐增加,许多少年犯就是以他们的同龄人或低龄人作为作案的对象。本文从未成年人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产生的原因、综合治理的对象等方面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2.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s differences between homeless adolescents, young adults, and older adults served by homeless shelters or food programs to inform service provision. Four homeless studies using the same sampling and measurement methods were pooled to permit comparisons across age groups. Results showed that homeless adolescents demonstrated greater resilience than younger and older adults. Adolescents reported the shortest duration of homelessness, lowest number of life stressors, fewest physical symptoms, largest social networks, and fewest clinically significant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dolescents also received fewer alcohol and drug abuse diagnoses than younger and older adults. Younger adults reported less time homeless and fewer physical symptoms than older adults, but more life stressors. Younger adults also endorsed higher levels of hostile and paranoi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Implications for service provision and policy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性别化年龄"这一概念解析四川一家大型酒楼的"大姐"和"小妹"这两个有一定差异的打工者群体在劳资关系中所处的不同地位.重点在于探讨性别与年龄如何成为女性农民工看待自己工作及处理劳资关系的认知基础和行动源泉.所谓"性别化年龄"指涉及年龄问题的社会性别建构.这时候的年龄问题已经不是一种简单的生物事实,而成为一种复杂的"社会事实".对那些自认并被别人称为"大龄"的打工妹群体而言,这一社会事实往往充当着一种对集体意识和集体行动的限制.对那些所谓"小龄"打工妹群体来说,性别化的年龄尺度常常可以作为工人与老板博弈的空间而存在.  相似文献   

14.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作为流动人口的特殊而又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的一些人给城市带来了一定的违法犯罪问题,影响了城市社会的安定团结。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违法犯罪既不完全同于少数民族违法犯罪,也不完全同于流动人口违法犯罪,而是兼具二者的特点。基于对兰州市的实地调查,可概括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违法犯罪具有区域集中、以侵财型为主、手段暴力化、共同犯罪与团伙犯罪较多、多次作案与连续作案并存、女性犯罪时有发生、犯罪低龄化以及毒品违法犯罪猖獗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By differentiating between five specific forms of cybervictimization (denigration, betrayal, social exclusion, cyberstalking, happy slapping),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d the multifaceted structure of cybervictimization and specific relationships o these five forms of cybervictimization with students’ self-esteem and social relationships. Moreover, mediating effects of self-esteem were explored. Factor analyses supported the five-factor structure. Self-esteem and social relationships were negatively related to almost all five forms of cybervictimization. However,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only student–student relationships were negatively predictive of social exclusion, while only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s were negatively predictive of denigration, betrayal, and cyberstalking. Further, self-esteem appeared to be a negative predictor and mediator of denigration and social exclusion. Girls experienced more betrayal than boys. Older students reported lower social exclusion but more cyberstalking than younger students.  相似文献   

16.
The recent increasing socioeconomic and political interactions between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have resulted in a significant number of marriages between the two societies. Why do people cross the Strait to look for a marriage partner? What are the socioeconomic and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such marriages? And what impact do these marriages have on society as well as on the individuals involved? These are the issues we explore in this paper. Analyzing a survey on cross‐Strait marriages conducted by the authors,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inter‐regime marriages between these two societies predominately involve older Taiwanese males and younger mainland females. The general pattern in these marriages represents an exchange between the intrinsic attributes (age, appearance) of the mainland women and the extrinsic attributes (financial status) of the Taiwanese men. In addition, inter‐regime marriages provide a means for mainland women to attain geographic and eventually social mobility.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已然成为我国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但由于户籍制度和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他们无法得到城市、农村两地政府的有效服务和管理,导致他们对政府的信任感偏低。本文利用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2008年12月在陕西省X市LH区对农民工进行实地调查所获得的数据,以政府信任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对西部农民工信任流入地政府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发现,高素质、年轻一代的农民工对流入地政府的信任感低;社会资本越丰富的农民工越信任流入地政府;政治活动参与意愿越强、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农民工则越不信任流入地政府。  相似文献   

18.
李绍明 《思想战线》2003,29(6):23-29
传统文化变迁与民族文化传承,是民族学或文化人类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以台湾少数民族泰雅人为例,近百年来,他们彻底改变了原始农业与狩猎采集的经济,改变了传统社会制度,最终导致部落解体。但在发展旅游观光业时,泰雅人注重下一代的双语教学,开办了泰雅文化和语言课程,开展了传统技艺学习,以各种方式挽救传统文化,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青年干部职务犯罪的成因透视与预防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职务犯罪年轻化"的趋势与社会环境、思想观念的变化密切相关,既有微观层次上个人素质的原因,也有宏观层次上制度结构的原因.本文在对青年干部职务犯罪及其成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着眼于从思想源头遏制入手,重新构建了预防青年干部职务犯罪的思路,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我国刑法规定刑事责任年龄最低限度为14周岁。近年来未成年犯罪低龄化、犯罪手段成人化、犯罪后果严重化的趋势说明未成年人具备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年龄已提前,将最低刑事责任年龄规定为14周岁已不能达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目的。本文试图从法律规定的历史沿革、立法价值、社会现实等角度来考察我国刑事责任年龄最低限度存在的问题,希望藉此能对我国刑事责任年龄最低限度规定的缺陷与不足进行一定程度的检讨,为完善这一规定尽一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