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潜规则是官场腐败的催化剂,是官员腐败的护身符。这种误党误国的官场潜规则不改,即使在高压反腐形势下,官场边反边腐和官员边腐边升的现象仍然难以根除。为堵住腐败官员以潜规则获利之路,就必须在全党营造"讲政治、懂规矩、守纪律"的氛围,强化广大党员干部的规则意识,严格遵守明规则,坚决破除潜规则。  相似文献   

2.
李东 《小康》2010,(9):9-9
曾挂职担任湖南临湘副市长的姜宗福在采访中爆出官场有很多潜规则。“潜规则”这玩艺儿,其实并非官场独有的专利,而这恐怕不过是诸多“官场潜规则”中无伤大雅的冰山一角罢了。  相似文献   

3.
蒙慧  李伟 《桂海论丛》2016,(4):93-99
从严治党,关键在于从严治吏;从严治吏,铲除"潜规则式腐败"势在必行。"潜规则式腐败"因同官场"潜规则"相结合而具有较之一般腐败行为更广阔的传播空间和更严重的社会危害。治理"潜规则式腐败",必须要从软、硬两个方面齐头并举。文章着重从"潜规则式腐败"的内涵和主要表现、"潜规则式腐败"的形成原因及治理对策等方面入手,对"潜规则式腐败"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潜规则式腐败"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摇广东、辽宁等省纷纷出台规定,领导干部在“两节”期间违规收送钱的,一律先行免职,再按规定处理。节日往往是腐败行为高发的特定时段,这种腐败现象并非新生事物,是千年传承而来的官场陋规。“节日腐败”已由仅限于官场内部的陋规发展了横跨官场商界、影响全社会的潜规则,侵蚀着我们整个民族的肌体。而治理“节日腐败”的措施多是呼吁领导干部加强廉洁自律,增加对“日腐败”的处罚条款。这些体制内的防范惩治措施基本上没有跃出传统治模式。令人担忧的是,禁令措辞一年比一年严厉,“节日腐败”现象却屡禁止,甚至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要根除“…  相似文献   

5.
现在,最牵动广大干部政治心绪的,无疑是各级领导干部的任用选拔。随着《干部任用条例》的实行,许多如跑官要官等不合规范、不合法的官场潜规则已越来越没有市场了,官员的考核评价也变得越来越科学规范,靠蒙混过关的庸官、贪官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了。  相似文献   

6.
“潜规则”.指那种上不了台面,进不了文件,甚至难以启齿的,但在实际生活中却获得广泛认可的规矩。它无影无踪,却又无所不在,无孔不入。商界、文坛、民间均有,然而以官场为害最烈。拥有一定权力的官员作为交易的一方,想通过权力谋取某种利益的人作为交易的另一方,进行着“权为你所用,利为我所谋”的相互交换。“擒贼先擒王”.官场潜规则是各行各业潜规则的“王”。官场的潜规则如能得到有效惩治,社会其他领域的潜规则,也就难于逞威。  相似文献   

7.
书架     
"潜规则"概念是学者吴思的发明, 用来指那些"隐藏在正式规则之下、却在 实际上支配着中国社会运行的规矩。" 吴思写了两本故事不像故事,学术 不像学术的书--《潜规则》和《血酬定 律》,对中国传统官场上种种"不明说的规 矩"作了剥笋似的揭露。大概由于它点到 了要穴,使得人们对社会的认识得以明 朗,所以最近几年,"潜规则"一词在书报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常见于报端的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权商勾结、权黑勾结等现象,无不是官员软肋被击中后恶性发展的结果"官员软肋"对普通人来说表现为"人性的弱点",但对掌握公共权力的官员来说其实就是"软腐败",是特权性腐败,是官场陋习或"潜规则"的直接表现。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官场,官员落入性贿赂深渊,是在腐朽官僚亚文化压力下,出自于其从众心理。从众心理的形成源于明规则的乏力、潜规则的盛行及非理性权威下的作用。对性贿赂的治理,应注重疏堵并举:既要注重用法律规制性贿赂,遏制"盲从",也要通过提倡正确的性道德观、为官守则,使其自觉地拒绝"盲从",最终达到良好的性贿赂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10.
要从根本上减少腐败、杜绝类似事件,显然仍需破除各种官场潜规则,防止形成官场利益集团,健全各项体制机制,有效抑制权力滥用与私欲膨胀。  相似文献   

11.
一些企业请领导干部出席庆典、主持剪彩仪式,是以“红包”作诱饵的。而领导之所以逢请必至,乐此不疲,一个心照不宣的原因,也正是因为“红包”的诱惑。剪彩与“红包”的关系,其实已成为一个通行于官场和市场的潜规则,成为一些官员“灰色收入”的来源,当然也是滋生腐败的一个温床  相似文献   

12.
当前,官场"大忽悠"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政治风气问题,无论是领导干部的上级、同级或下级,还是干部身边的亲友、商人和专家学者,都或多或少存有逢迎的态度,最终导致官场"忽悠"成为一种传染病。治理官场"大忽悠"需要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需要坦然面对各种批评意见。  相似文献   

13.
官场"忽悠"现象顽固且表现多样,危害极大。党性丧失或薄弱是官场"忽悠"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破解官场"忽悠"现象,须做好"破"和"立"这两篇文章,关键在于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精神,加强批评和自我批评,构建良好的党内政治文化,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相似文献   

14.
"岁敬"是中国官场上千年的恶习和潜规则,卢爱英所谓的"少吃多餐",实际上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受贿方式。值得人们警惕的是,至今还有很多官员像卢爱英一样,仍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年年岁岁下面上贡的"岁敬"。  相似文献   

15.
官场"大忽悠"是形式主义的典型表现,会给实际工作带来非常严重的危害,甚至直接损害群众利益,影响政府公信力。治理官场"大忽悠",需要慎重提拔任用干部、解决干部不作为问题、改革创新领导干部工作制度。  相似文献   

16.
李秀江 《小康》2009,(3):70-71
中国改革30年中,有些方面的改革难度越来越大,必须要有一个突破口,选拔干部制度的改革,肯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点。★采写/《小康》记者李秀江"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这句在民间流传的官场"潜规则",正随着干部选拔制度的进步而成为历史的垃圾。"潜规则"见不得光,而民主的阳光正把那些阴暗的东西,变成人人看得见的"显规则"。  相似文献   

17.
云溪子 《小康》2012,(3):126-127
换一届领导,接着就是人事上的大调整,这是并不鲜见的事实,官场中的"潜规则"当然拿不上桌面,登不了大雅之堂。可是,不少干部就是按这些规则办事、做人的。在它们的面前,却常常叫人有些无可奈何!  相似文献   

18.
《浙江人大》2012,(5):60
针对"30位院士联名抵制烟草技术参评国家科技奖"事件,卫生部有关负责人明确表态,"国家科技奖应该鼓励保护老百姓的健康"。卫生部对其他部门公开表达不同观点,打破了传统的"隐而不言"的官场潜规则。这样的"诘问"精神,多多益善。  相似文献   

19.
潜规则是相对于“明”或“显”规则而言的,它游离于正式制度之外,是一些人私下遵守、心知肚明的官场陋规。它具有隐蔽性强、欺骗性大等特点,对换届工作有不可忽视、不容低估的消极影响,是换届工作的巨大隐患。潜规则的危害之一是软化约束。潜规则往往使制度形同虚设。原黑龙江省绥化市委书记马德也“重视”制度建设,表面上高喊要坚持完善干部考察预告制、干部任前公示制、常委会投票表决制,高谈要以领导干部述廉、群众评廉、组织考廉等措施落实廉政工作。可暗地里,马德敛财2385万,凡向他进贡80—100万的干部都被安排当上了县委书记、县长、…  相似文献   

20.
之所以有"干部压力是个伪命题"的说法和讨论,这是因为,领导干部除了面临"发展与责任"的压力、社会的压力、家庭压力外,与其他职业压力不同之处,关键在于领导干部普遍面临诱惑的压力。所有腐败的干部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