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老庄在俄苏     
张爱民 《前沿》2010,(22):162-165,172
由于地缘等原因,俄国的汉学研究比较发达.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道家文化,在俄苏也备受关注,引起了很多汉学家的研究.通过对这些研究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从新的角度重新审视老庄哲学,同时也可以总结出一些文化传播与交流的理性经验,促进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把我们对老庄古典哲学的研究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2.
刘国军  张桂珍 《求索》2012,(6):111-114
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的半个世纪,是中国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近代早期维新知识分子为了实现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放眼世界,著书立说,积极向国内传播世界先进文化,努力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并在批判中国社会诸多弊端和保守思想的过程中,大胆阐述和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新文化,在文化领域的许多方面为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表现出诸多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庄新 《湖北社会科学》2023,(12):124-132
19世纪以来,海外汉学期刊成为研究、传播中国知识的重要媒介,推进了中国知识的国际传播。《中国丛报》等在华英文期刊聚合起19世纪前中期来华的西人精英,向西方介绍了中国的方方面面,并在系统性物质实践中产生出19世纪英语世界关于中国知识的新权威。媒介版式、印刷技术、传播网络等多重因素共同塑造了19世纪前中期海外汉学期刊生产及传播中国知识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4.
1925年末,北京知识界爆发了一场"联俄与仇俄"问题的大争论,"联俄派"与"仇俄派"在"苏联是否是帝国主义"、"联俄还是仇俄"、"需不需要走俄国式的道路"等问题上意见相左,中国知识分子对苏联的态度呈现剧烈分化与碰撞,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亦受到相当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湖湘文化的发展过程中 ,以岳麓书院为代表的湖南书院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 ,书院士人的学术研究与创新提升了湖湘文化的理论思维的高度 ,使湖湘文化能够与时俱进 ,不断立足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前沿 ;另一方面 ,书院的普及以及文化传播活动 ,促使主流文化向边远地区不断推进及向下层民众传播 ,拓展了湖湘文化分布的广度 ;同时 ,书院的藏书、刻书事业推进了湖湘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 ,书院的教学活动又培养造就了大量人才 ,为湖湘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基础。一、古代湖南书院的发展概况书院是中国历史上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组织。它肇始于唐…  相似文献   

6.
申波 《岭南学刊》2016,(4):117-122
建立文化认同的基础有多种因素,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由民族传统文化形成的文化心理结构以及现实政治的需要,即便是现实政治的需要也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积淀。儒学在汉代之所以能够广为传播,除了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推广以及众多儒生的努力,从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看,还有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即表现为西周礼乐文化的华夏民族在数千年文明中形成的生活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沃土,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和精神追求,必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7.
项光谋 《当代广西》2009,(10):40-41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播我国传统文化应大力推进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由于历史和文化的渊源,中医药在亚洲国家的认知度相对较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给广西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发展扩大、与东盟同家进行民族医药义化交流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必须要把握机遇,发挥优势,提高竞争力.努力把广西建设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心。  相似文献   

8.
构建新时代文化自信,要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举,发挥民族文化的内生作用;要着眼走出后现代性的文化困境,用真理力量、传统美德力量、革命精神力量为文化自信提供源动力;要大力建设文化产业,以传播正能量的、能够推动经济发展的、具备强传播力的载体为文化自信提供现实保障。  相似文献   

9.
刘中望 《求索》2012,(9):60-61,40
瞿秋白接受与运用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特定时代与主体选择的对接产物,其动因包括十月革命引发"以俄为师"学习热潮、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大规模的译介与传播,瞿秋白长期旅俄、精通俄语、文艺兴趣浓厚、理论功底扎实、思想援用目的明确等。  相似文献   

10.
张爱凤 《前沿》2010,(19):184-187
在200多年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西方文化的传播和研究都是以都市文化为核心的。中国当代审美文化无论是现实层面还是理论研究层面,都明显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由于中国长期处于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中,从经济到文化,都市都处于绝对的优势和霸权地位,而在"城市中心主义"的社会文化传播系统中,乡村成了被忽略的"他者"。当代大众传播研究和建设应努力改变欧美国家以都市文化传播研究为主的模式,重点关注在全球化、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中国城乡文化因传播失衡而面临的生态困境。  相似文献   

11.
理论视野     
《长江论坛》2014,(1):96-96
正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013年12月30日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要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当代  相似文献   

12.
视角转换:从“汉学研究”到“中国研究”,即从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到中国现实——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新东方》2015,(6)
国家文化形象是整体国家形象元素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以"中国梦"成就当代中国文化形象的整体高度和阔度,就要实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文化价值观,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际和交流,统筹政府和民众两方面有利因素,不断创新中国文化形象国际传播的渠道和方式。  相似文献   

14.
寻梦俄罗斯     
杨云宝 《创造》2007,(1):70-75
回溯20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国与俄国几乎都紧紧纠缠在一起.中国以俄为师、走俄国革命道路的历程,宛若昨日;"苏联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曾是美好的梦想;而中苏论战的发生,作为修正主义的苏联被中国批判,也为人们所熟悉.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民生新闻异军突起,成为多媒体时代我国传媒界大力推进的一种新的新闻传播范式,其在全国的发展已成燎原之势.民生新闻具有丰富的内涵,我们要从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众话语、民本意识等多维角度去理解.民生新闻具有巨大的存在价值,它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时代特征相结合,还是一种适应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范式.但是,我国民生新闻在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健康的倾向,今后民生新闻必须在坚持自己特色和原则的基础上,大力进行形式、内容和视角等方面的创新.  相似文献   

16.
陈计冰 《传承》2012,(13):8-9,19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强国战略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五千年的优秀历史为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奠定了基础,我党对文化建设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文化强国战略提出的现实依据,世界发展趋势的大力推动是文化强国战略提出的时代背景,民众精神文化需求和“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失衡是文化强国战略提出的内在动力。无论是国际环境还是国内形势,都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7.
外国语学社是建党时期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为全国各地离开家庭和学校、要求进步的青年搭建赴俄学习的平台,也为处于秘密状态的上海党组织提供了公开开展革命活动的场所。这所学校从创办之日起就烙下了深深的红色印记,呈现了独特的办学特色,体现为办学理念具有开创性,重点开设俄语课程以利革命青年留俄之需;课程设置凸显灵活性,把外国语教学与革命理论相结合;课外活动体现革命性,强化青年团员的实践历练;合作办学彰显国际性,培养中国革命亟需的领导型人才。外国语学社推动了党的干部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干部队伍的壮大,对中国革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1没有人能否认,中俄两个东方大国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包括着山水相连的漫长国界线,还包括着思想文化上的巨大影响和渗透。最明显的例证便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其实,不只是马克思主义,在“以俄为师”的岁月里,俄国的虚无主义、无  相似文献   

19.
张亦民 《今日浙江》2006,(12):14-16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浙江嘉兴南湖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从此,革命的红船便扬帆启程,浙江嘉兴,便成为党的诞生地。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过程中,浙江儿女作出了特殊的贡献。浙籍先进分子努力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出了独特的理论贡献1917年的俄国革命唤醒了中国人,中国先进人士渴望更多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和苏俄十月革命的经验。但当时还没有对列宁主义的概括总结,在中国传播的也只是一般的情况信息、片断的文章,后来比较系统地研究整理俄国十月革命以后情况,并开始在中国传播的著作,…  相似文献   

20.
姚颖 《新东方》2009,(12):29-34
《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公开发表的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第一部著作。列宁曾在《国家与革命》中将《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并列为“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的最初著作”。但是关于这部重要著作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前后出版与传播的过程,我们知之甚少,从而降低了对它的重视程度。十月革命前后,《哲学的贫困》在俄国的普及率极高,从1886年第一个俄译本出现到苏联时期多次重译与再版,无不体现着这部著作对苏联民众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