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一年前我到中国旅游时,拜读了你们的杂志并试着学习中文,希望能在我孩子长大后到中国教英文。我是一位艺术家。我画了许多漫画和插图并在美国和欧洲出版。最近我画了第一张中文漫画,并用我在中国旅游时导游给我起的中义名字签署了它。当我刚好用墨水描完这幅画之后,我才得知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之事,我想表达我的义愤,我想让中国人民知道不是所有的美国人都支持对南斯拉夫的野蛮轰炸。一位美国画家的义愤  相似文献   

2.
联系我们     
《人民公安》2013,(21):4-4
第一次接触到《人民公安》,就被里面的内容所吸引。使我受益匪浅,很快我便难以割舍。我是一名文学爱好者,我希望多增加一些公安题材的诗歌、散文,让更多的文学爱好者参与至0警营文学的创作中去。最好多涉及一些我们80后民警的文学作品。最后,我祝愿你们的杂志越办越好!  相似文献   

3.
读者观点     
朱芹 《小康》2018,(30)
正在上一期杂志中看到了全国诗意休闲小城百强评选,其中许多地方我都是第一次听说,真是大开眼界!希望以后杂志社能多策划类似的选题,让读者足不出户就能领略到各地的美景和风土人情!  相似文献   

4.
编读往来     
《台声》2011,(7):112-112
我是一名在大陆求学的台湾学生,我是通过一次台生聚会了解到你们的杂志的,我看到你们杂志有一个叫《我看大陆》的栏目,不知我能不能给你们投稿,写写我在大陆上学这几年的经历跟想法呢?  相似文献   

5.
我在接受一位记者采访时说过,单纯的物质不一定能带来幸福。我记得有本杂志采访了美国华尔街最有钱的100个老板,超过90人觉得自己不幸福,同时这本杂志又采访了100名露宿街头的印度人,超过90人说他们很幸福。我想,幸福与物质有点关系,但关系不是很大;柴米油盐酱醋茶、红烧肉与幸福也有点关系,但关系不是很大,我觉得更重要的是精神感受。  相似文献   

6.
正第一次见王万奇是在一次师生聚会上,当时这个满脸谦和的小伙子把一本支教宣传画册递到我面前。得知他是广西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之一,我对他说,你们的支教活动很有声色,有特别优秀的,请你给推荐采访。王万奇谦逊地说好并对我表示感谢。后来,我加了他的微信,从微信中得知,他就是我要找的优秀支教老师。在采访他之前,我又在网上搜索,一些相关的报道让我对王万奇刮目相看。对于王万奇,"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全国抗震救  相似文献   

7.
邓永慧 《政策》2004,(3):57-57
《政策》杂志编辑部诸位老师: 在过去的一年里,你们为党的理论建设做了许许多多的、很有质量的、默默无闻的工作,正因为你们的勤奋工作和劳动,使我们从《政策》杂志上学到了许多新知识。我和我的同仁对你们取得的成绩表示衷心的祝贺,对你们付出的不懈努力表示诚挚的感谢!  相似文献   

8.
阎崑 《台声》2000,(11):26-27
台声杂志社为了更好地服务台商,曾于今年上半年陆续致函全国各地的台商协会,寻求密切联系与合作。有不少台商协会和台商给予了热忱的呼应,这使我们非常感动。江苏省徐州市台商协会副会长林贵珠小姐就是其中的一位。     那天,电话里传来了林小姐的声音:“你们的杂志我看过了,报道台商的文章不能只说好的,应该也能反映一些问题,如果你们能做到,我愿意接受你们的采访。”     金秋 9月,快人快语的林小姐如约来到北京,欣然接受了笔者的采访——     我是台湾云林人,我先生是台北人, 80年代后期举家移民阿根廷。移民…  相似文献   

9.
贺锴 《前进》2013,(7):19-21
“我活了70多岁,还是第一次接受记者采访,而且是省报的总编辑。”说话的,是静乐县贫困山区的一位70岁老农。 2012年9月21日,山西日报启动“记者贫困山区行”活动,抽调精兵强将,组成11支小分队分赴全省11个地级市的贫困山区采访。活动启动后,集团总编辑兰炎平、副总编辑杨小宁带队到忻州市静乐县贫困山区采访。与农民拉家常,让记者们听到了上述话语,内心也收获着感动。  相似文献   

10.
读者来信     
·贵刊刊名十分可贵 ,是当今中国极其需要的东西 ,来之不易 ,望杂志办得更好 !(上海周铁水 )·我和周围的同事觉得贵刊是份挺不错的杂志 ,非得要提意见的话 ,我个人感觉 ,贵刊在信息量上还不够 ,特点还不是很突出。(北京郑兴祥 )·看了你们的杂志之后 ,总体上觉得贵刊秉承了学术思想评论的风格 ,很有思想性 ,而且在内容上也很集中 ,文章大多观点新颖、笔锋犀利。希望贵刊能够坚持自己的风格 ,坚持思想性 ,能够办得更好 !(天津柴宝勇 )·第一次看到你们杂志 ,说实话 ,作为一个民主党派的刊物 ,我没有想到贵刊是一个如此有活力的刊物 !希望你…  相似文献   

11.
走近马俊仁     
大连金州开发区东部距离海边还有2公里的地方,是马家军训练基地。去年年底,我们陪台湾记者驱车去那里采访马俊仁教练。联系采访是相当不容易的。直到我们已经到达大连的当天晚上,马俊仁才最后答应我们第二天10点钟去他的基地。他在电话里说:“我有半年多都没有接受记者采访了,我都让记者弄怕了。因为这次是省台办和省体委介绍过来的,又是大老远来的台湾记者,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关系,你们就明天过来吧!”而在此前,马俊仁不是说他没时间,就是说不愿见记者,顶多说个再联系。而和马俊仁联系的唯一方式,就是打他的手机,可他多半是不…  相似文献   

12.
《台声》2018,(23)
正2001年5月17日,我第一次赴台驻点采访,这也是大陆报纸类媒体的第一次。记得第二天的《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台湾《联合报》刊发了消息和图片。从那个时候开始,一直到今年,每年我都赴台驻点采访。足迹几乎遍及台、澎、金、马,319个乡镇,我去了274个。驻点采访,让我有机会深入了解台湾社会的方方面面,见证并记录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节点。驻点采访,让我提升了能力,也收获了友谊。这里我分享一段驻点故事。驻点采访十几年,多次有机会在台湾过春节。同为中国人  相似文献   

13.
(Situation:OnedayJohnandhisfrend,LiMing,visitateahouse)约翰:来中国这么长时间,我还是第一次进茶馆儿。李明:是吗?其实我也很少到茶馆喝茶。约翰:现在这种茶馆儿多吗?李明:不多,比饭馆儿少多了。约翰:那是为什么?是中国人不喜欢喝茶了吗?李明:当然不是。原因很多,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今天你想喝什么茶?约翰:随便,什么菜都行。(几分钟后,服务员端来茶。)约翰:(喝一口)这种茶真好喝。李明:说说看,这是什么茶?约翰:我只知道你们北方人喜欢喝花茶。这肯定不是花茶。李明:确实不是花茶,这是绿茶,是茶叶中…  相似文献   

14.
第一次走出家门 ,让我感受到的是那平时并不很长的崎岖山路总也走不到尽头。第一次到北京 ,让我感受到的是大都市的喧闹与繁华 ,尽管睁大了眼睛还是目不暇接。第一次穿上制服 ,让我感受到的是肩头上多了一份责任和荣誉 ,因为从今日始我就是一名战士。第一次上岗 ,让我感受到的是无比的紧张和兴奋 ,因为领导的谆谆教悔和队长的万般叮咛总在我心中萦绕。第一次领工资 ,让我感受到的是比平时汗水多得多的喜悦 ,也许在有些人眼里它微不足道。第一次往家寄钱 ,让我感受到的是那年迈的双亲疲惫浑浊的双目中凝视远方的深情。第一次站在领奖台上 ,让…  相似文献   

15.
《同舟共进》2011,(12):75-75
居延 200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网上读到一篇很感兴趣的文章(记得是杨银禄讲述江青那篇),经查询才得知有贵刊这样一份杂志,非常喜欢,立刻与贵刊联系,补购了当年的前几期,又订阅了后面的数期。并打算一直订阅下去。我对于中国现代史、中共党史、国际共运史等极有兴趣,通过你们,我这方面的知识丰富了许多,确有百看不厌之感。贵刊所载之文史文章史实准确,叙事郑重,文字简朴,立论公允,有实事求是的客观公正之风,无哗众取宠或愤懑失当之气,让人捧读后不忍释手。  相似文献   

16.
出色的工作     
《人权》杂志的朋友们: 能够在中国驻瑞士苏黎世总领事馆看到你们的《人权》杂志,我非常高兴。这是我头一次看到这份杂志。我觉得你们的杂志清新并富有信息。我是一名美国人,我的妻子是瑞士人。我们夫妻,还有我们7岁的儿子近3年一直居住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国的  相似文献   

17.
一道小程序     
一道小程序○武歆和妻子相识是在一次采访中。那年我还是一个实习记者,兴致勃勃的到公安学校去开始了我第一次的独立采访,在访谈中,领操的大队长特意叫过一名女学生为我表演了一套短打,那女学生飒爽的英姿叫我很是眼花缭乱了一番。过后,我记下了她的名字,写信请她教...  相似文献   

18.
闲时翻阅几年前的杂志,读到这样一件事:作家张平有一次采访一位有30年冤情的会计,会计一开口就对张平说,“我只有一个请求,请你把我要说的话听完,这么多年,没有一个人把我要说的话听完。”结果,张平听了两天一夜,录下了17盘录音带,收集了绝好的写作资料。这虽然是多年前的事,今天仍让人感触颇深。  相似文献   

19.
做读者调查     
我是去年回国时,在过去同事家里第一次看到贵刊的。记得当时杂志里面有一个单张的读者意见调查表,虽然我没有填写,但我觉得那是对读者的尊重,是你们希望了解读者的良好意愿。碰巧今年我前不久回北京时,又见到贵刊,开本大了,文章看得出来也是用了工夫的,但读者调查表没了。我觉得还是有那张表好些,因为有的人看完杂志或许真的想表达一下他们的意见呢?再说,做读者调查对你们自己也有好处,能够知道读者到底在想些什么,可以有意识地满足读者的愿望,有读者才会有市场。做读者调查@邓秀红!日本大阪  相似文献   

20.
贵刊由一位美国朋友作为礼物推荐给我看已经两年了。我对贵刊很不满意,因为你们彩图不错,但文章和配图乏味,没有特点。我认为你们的杂志不该叫《今日中国》,而应该叫《旅游中国》,因为画片及内容多以风光风情为主。我们在海外很想了解中国的现在,可文章都枯燥乏味,不是旅游就是考古,偶尔有介绍歌星和文艺界人士的文章也叫人读不下去。你们花这么多精力,为什么不弄得有趣些呢?政治上不要全唱颂歌,也要反映一些如打击贪官之类人们关心的问题。应该叫《旅游中国》@孙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