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一国胜利"理论,经历了一个由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再到斯大林的发展和演变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在提出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必须"同时胜利"的同时,认为一国可以首先取得无产阶级政治革命的胜利,即一国无产阶级可以首先夺取政权,并开始社会主义变革;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明确提出了"一国胜利"论,进而形成了"一国建成"思想,即一国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变革,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的思想,但同时认为一国不能取得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斯大林在同反对派的论战中,曲解了列宁的思想,提出了"一国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论,继而又提出了"一国建成共产主义"论,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胜利的理论推向了极端。  相似文献   

2.
伍志燕 《前沿》2012,(1):50-53
"合理性"的概念来源于"理性",但又高于"理性",它是一种合乎扬弃传统理性和非理性的理性。从西方哲学的发展脉络来看,先后经历了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个转向;"合理性"概念的历史演变也相应地经历了"原初理性""启蒙理性""近代理性""非理性主义"等几个发展阶段。从"理性"到"合理性"的转变表征了当代西方哲学主题的转换,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3.
刘秋菊 《求索》2010,(8):101-103
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的需要,矛盾转化从"两极突变"到"梯级转化"、从"抑制发展"到"动态平衡"、从"兼并独胜"到"和谐双赢",是以对抗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矛盾转化论的当代发展,是以和谐为主要特征的矛盾梯级转化论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4.
刘军汉 《理论月刊》2010,(10):60-62,78
苏东剧变以后,我国缺少一种能够与西方自由民主理论相抗争、具有国际播撒性的新学说。文明类型理论填补了这一空缺。文明类型理论突破了"五种社会形态说"所坚持的"单线发展"论,变"单线发展"为"多线互动",使理论与历史和现实的事实更加一致;从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论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理性及合法性。对不同文明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也客观地、辩证地、历史地进行了分析,消解了中国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方面不必要的对立,同时争取了自己在国际论坛上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六十年间的财富轮回 回顾鸦片战争以来170年间的中国现代化道路,仿佛陷入了一个历史轮回的怪圈。从清末"官督商办"到民国的"国营为中心",再到共和国的"对资改造",中国经济先后经历了三度"国进民退"的轮回,国家垄断的惯性思维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6.
邱琳 《长白学刊》2001,(3):12-15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至今150多年来,大体经历了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胜利到多国实践,从低谷中重新奋起这样四个曲折发展的时期。社会主义的存在和发展,为推动20世纪人类明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事业的艰苦性和曲折性,以及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坚定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相似文献   

7.
科学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胜利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亚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新中国的诞生,极大地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格局和面貌。使各国劳动群众和进步人士对人类社会主义的美好前景充满了希望和憧憬。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列宁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所解决的四个重大历史课题:一,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二,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问题,列宁的思想有一个从“共同胜利论”到“一国胜利论”的转变发展过程;三,革命胜利后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问题,文章指出列宁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前就多次提出并尽快实现了重点转移;四,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方式、方法的问题,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变为“新经济政策”,列宁提出了保证“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方向的几条原则。文章还简述了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规划。  相似文献   

9.
对唯物史观的深刻理解和科学实践,使列宁主义不仅同勃朗基空想主义的唯意志论区别开来,也同改良主义的历史宿命论区别开来。苏东剧变否定不了列宁主义和"东方道路",更不能得出"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结论,相反,其证明社会主义运动应该更加严肃地研究和实践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0.
从"人治"到"法制",从"法制"到"法治",从"依法治国"到"依宪治国",从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发展轨迹来看,一字之差,理念提升,跨越65载。 从"人治"到"法制" 新中国的法治历程,首先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1949年9月,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颁布。  相似文献   

11.
蒋锐 《岭南学刊》2001,(5):36-40
本文围绕斯大林的社会主义"一国建成论"展开,主要论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斯大林的"一国建成论"与列宁的"一国胜利论"究竟有没有直接的渊源关系;二是斯大林"一国建成论"的发展演变过程及其内在的逻辑缺陷;三是斯大林"一国建成论"在实践中所导致的种种矛盾.文章认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发生的苏东剧变绝非"一日之寒"所造成的,在考察这一事变发生的根源、总结这一事变的沉重历史教训时,我们不能不从斯大林的社会主义"一国建成论"这一理论源头出发来思考问题,不能不从社会主义"一国建成论"的整个发展过程和实践过程来思考问题,并从中得到应有的启迪.  相似文献   

12.
罗志明 《创造》2010,(6):92-93
公共交通的变迁也能反映出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与发展水平。从"万国牌"到"卫星号",到目前"尼奥普兰";从50年前的蹒跚起步,到今天轨道交通的热闹开工,公共交通正一步一步地见证着昆明城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对列宁一国建成社会主义思想及其意义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宁不仅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首先取得胜利的思想并在实践中证明了它的正确性,而且对社会主义可不可以在一国建成的问题,进行了可贵的探索,提出了富有远见的思想。但对这一思想却一直存在争论,争论中主要有三种观点:①一国先胜论已经包含了一国建成论;②列宁在...  相似文献   

14.
丁刚 《同舟共进》2009,(4):33-34
从"中国威胁论"到"中国责任论",表明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发生了根本变化。我们应当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哪些责任可以承担,哪些是现在还不能承担的?  相似文献   

15.
冯娟 《前沿》2011,(7):122-124
文章立足于阐述"按劳分配"思想产生的历史演进过程,即从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按劳分配"思想萌芽的产生到经典作家马克思笔下"按劳分配"理论的科学确立,来全面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关于"按劳分配"思想原创性的含义,认清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提出的合理性、科学性尤其是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从而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提供理论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一、探索和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新成果在学习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以下简称“论十二大关系”)的时候,我们很自然地联想起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在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基本完成,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即将开始的重要时刻,从1955年底到1956  相似文献   

17.
叶慧 《今日浙江》2012,(1):50-51
从一年一度"送温暖"到一年四季"送恒温",从单一"输血"到综合"造血",我省已形成一个让困难群众倍感温暖的帮扶救助长效机制。从冬送"温暖"到夏送"清凉",从一年一度"送温暖"到一年  相似文献   

18.
柳菊兴 《理论月刊》2008,(4):10-11,18
党的十七大报告,是一篇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旗帜论".十七大"旗帜论",对于我们党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不断胜利走向胜利.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其重要的政治理论意义,主要体现是:它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升华,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统一认识统一行动的重要思想理论武器,同时也为我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拓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回首150多年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现实,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推进到多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历过高潮与低潮交替,胜利与挫折并存,从而使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呈现波澜起伏、蜿蜒曲折的历史图景。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以强大的生命力发展到今天,科学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0.
王强 《求索》2010,(5):228-231
马克思主义劳资关系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劳资关系的内在本质、发展趋势和消亡途径,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劳资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劳资两利"作为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国情,放眼世界,创新理论所取得的重要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典范。这一政策超越了劳资矛盾与冲突的"扩大论",提出了"调节论";超越了劳资关系存在与发展的"对抗论",提出了"合作论";超越了劳资问题根本解决的"暴力革命论",提出了"和平改造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