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转变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遵循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实现"规模发展"转向"质量发展"、由"趋同发展"转向"特色发展"、由"以教学为本发展"转向"以学生为本发展"、由"独立发展"转向"合作发展"、由"按部就班"发展转向"创新发展"、由"滞后发展"转向"率先发展",推动职业技术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2.
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是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而作出的战略选择、结构设计和行动方案。高质量发展是贯穿三者的内在逻辑主线、精髓和灵魂。新发展阶段的新发展理念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政治问题,新发展阶段的运行框架是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与新发展理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双向的。  相似文献   

3.
文章系统地分析了邓小平的发展观,既包括发展理念,涉及到发展的基础、发展的动力、发展的价值取向、发展的目标,也包括发展战略,论述了发展的地位、发展的道路、发展的阶段、发展的保障、发展的速度、发展的手段、发展的重点、发展的非均衡性、发展的格局以及发展的机遇等.认为邓小平发展观内在地蕴含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邓小平发展观合理的逻辑延伸.  相似文献   

4.
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是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整体。在明确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基本要义基础上,我们只有完整、准确、全面把握新发展理念的主线和脉理,才能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实践要求,进而更好地落实推进我国当前要做好的工作。  相似文献   

5.
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内在关联,是在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的基本要求。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新发展阶段确立了新发展理念的实践基础和新发展格局的服务大局,新发展理念确立了新发展阶段的价值导向和新发展格局的基本遵循,新发展格局确立了新发展阶段的经济战略和新发展理念的践行对象。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发展观的发展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的继承、深化和创新 ,是发展观的重大突破。它与邓小平发展观既一脉相承 ,又与时俱进 ,丰富了发展内涵 ,创新了发展理念 ,开拓了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7.
“绿色发展”内涵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绿色发展"是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能力的制约下,通过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发展模式。在绿色发展的系统中,内涵着绿色环境发展、绿色经济发展、绿色政治发展、绿色文化发展等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诸多子系统。其中,绿色环境发展是绿色发展的自然前提;绿色经济发展是绿色发展的物质基础;绿色政治发展是绿色发展的制度保障;绿色文化发展是绿色发展内在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8.
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习近平总书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表了关于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系列论述。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是内在统一的理论整体,是历史演进的现实必然,是原则明确的实践遵循,也是着眼全球的中国方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论述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世界意义与时代意义,能够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提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开拓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全新方案、回答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时代之问。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最大积极变量。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新发展阶段,努力把握新发展机遇;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努力践行新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0.
张培炎 《桂海论丛》2003,19(2):15-18
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理论之一,江泽民创立了包括发展模式论、发展动力论、发展阶段论、发展条件论在内的"文明发展观",全面而深刻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全面而深刻地理解这个发展观,是正确贯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方针的思想保证.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就是要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全面发展”,丰富和发展生活内涵,提高生活质量,提升社会文明;就是要克服社会关系的“狭隘性”,革除社会关系的“对抗性”,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等社会关系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的逻辑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发展思想理论的认识与评价必须置于"发展逻辑"的历史演进之中,才能发现不同发展理论之间的继承与超越。世界上近现代以来关于发展与现代化的三大"发展逻辑"均有其合理性与历史价值,它们是人类不同时期追求发展与现代化过程中对"发展逻辑"的认知与建构,并成为不同国家追求发展与现代化过程中的选择。然而,人类反思的本性,人类对发展模式、发展逻辑科学性、合理性的追求,激励人类不断地超越发展的逻辑与发展的模式。21世纪的发展逻辑,应是一种发展的辩证逻辑。"科学发展"的逻辑吸收了三大"发展逻辑"的积极成果,实现了发展的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的辩证统一、自然逻辑与人文逻辑、社会逻辑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3.
网络文化发展的向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文化是人类在20世纪所创造的以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为物质基础,以全球性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共享为前提,以多元和速变为特征的崭新文化形态。从技术变迁视角透视网络文化发展的向度,主要表现为网络文化的主体发展、内容发展、功能发展、价值发展以及网络文化发展的内在张力。  相似文献   

14.
黄荟  周峰 《岭南学刊》2008,(2):67-70
发展具有主体中立性、内容复杂性和方向性特点,本身并不必然具有伦理内涵。发展伦理问题中的发展必然是有限定条件的,而人类学视角是其中的重要条件。从人类学视角看待发展伦理可以发现,人类问题与发展伦理问题有内在一致性,发展的本质同人的终极关切、人的完整性、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解放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依据,主要对科学发展观内部结构中的发展认识论、发展方法论和发展价值观等要素进行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6.
内生或内源性发展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80年代,在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等发展社会学的主流理论纷纷陷入困境后,一种内生或内源性的发展理论(模式)诉求在发展中国家出现.在解构主流发展理论发展主义话语的基础上,内生或内源性的发展理论寻求一种由发展地区内部来推动和参与、充分利用发展地区自身的力量和资源、尊重自身的价值与制度、不照搬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模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生态文明的深刻意蕴突出体现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区域性发展、阶段性发展和包容性发展三个维度上,中国生态文明发展的轨迹和方向取决于参与其中的多重发展维度及其相互作用。从多重发展维度的视角梳理和审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路径与实践过程,分析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转型,能够基本反映出当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微观实践和宏观战略,从而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和有益参考。为此,应当立足于多重发展逻辑的分析,依据区域性发展、阶段性发展和包容性发展"三重发展逻辑"的有机统一来全面理解和把握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提出进一步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和举措,以稳步推进中国生态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张茂才 《前进》2010,(3):13-15
<正>省委提出"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山西走科学发展之路的具体途径和战略重点,符合省情,切中要害,顺应民心。其中转型发展在"三个发展"中具有决定性、基础性、根本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现代性发展存在着发展的“自反性”问题,在教育领域产生了诸如教育发展游离教育“使人从善”的本义、教育的“反发展”、教育发展意识异化等现象。发展教育伦理是一种关于社会与教育发展以及教育自身发展历程中的根本性问题的进行伦理反思与建构的伦理,它拓展了教育伦理的研究视域,并使教育伦理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它是一种多学科理论有机整合和具有涵盖机制的伦理,其本质和宗旨仍是关于人的伦理,也是一种立足并面向发展的教育生活实践的行动伦理。  相似文献   

20.
正新型城镇化是以统筹城乡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基本特征,实现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系统联动解决中国发展转型中的各类城乡问题,推动新型城镇化的重大战略举措。因此,新型城镇化和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对新城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一是新城的规划建设必须转变发展理念,摒弃增长导向的发展模式,树立"以人为本、创新、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并以此作为基本准则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二是新城不能仅考虑自身发展,必须化解城乡发展双重问题。一方面需要为城市化的发展提供空间载体,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另一方面要解决中心城市发展问题。三是新城必须进行制度创新,打破城乡割裂发展模式,成为城乡一体化的探索者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