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曾繁田 《传承》2010,(12):52-53
"大德育"强调学校德育以思想政治教育为重心,而"小德育"强调学校德育以道德教育为重心,学校道德教育应当在"大德育"概念下,尽可能充分地实现"小德育"的道德教育目标。换言之,当前学校德育的改革将不是课程设置的改革,而是课时分配的改革、教材内容的改革、课堂教学的改革和教师培养的改革,其中又以课时分配的改革为学校道德教育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学校德育改革的真正起点。  相似文献   

2.
贺彩艳  王东维 《求索》2013,(11):217-219
开展生命化德育是进行有关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完善生命的道德教育。确立生命道德教育理念是前提;营造生命化德育环境是保障;开设生命道德教育课程、创造生命化课堂、构建生命性师生关系、实现生命道德教育全方位渗透,是构建立体化、生命化大德育网络体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探索生活化德育是新时代学校德育创新的重要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生活化德育模式是指把理想化的道德教育于回归现实生活中 ,以道德主体为核心 ,围绕其社会现实生活而进行道德教育的一种新的德育模式。构建学校生活化德育模式并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 ,它关系到学校德育工作的理念、课堂教育教学、道德实践平台、社区家庭德育等方面协调发展共同促进。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和教育界反思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的过程中,有学者和德育工作者提出增强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途径之一是开设学校德育实践课。什么是德育实践课,如何理解其内涵和特征呢?这是目前学校德育课程建设与教学必须界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王芳 《前进》2012,(1):52-53
马克思主义人性论所体现出的“以人为本”理念,作为科学发展的核心,已被社会广泛认同,而学校的道德教育同样应注重“以人为本”。学校的德育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全面的发展,能够与他人、自然和社会和谐相处。学校德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学生,因此,学校德育也应以学生为核心,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状况,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这有助于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从强调人性回归的角度探求学校德育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易 《人民论坛》2015,(1):30-33
当前中国德育以大德育为特色,以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升为核心,注重个体自我实现和社会进步的统一.当前中国德育主要面临三个方面的挑战:社会思潮的多元化,虚拟空间的壮大和市场经济逻辑与德育逻辑之间的张力.回应当代中国德育面临的挑战,需要继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确保中国德育的发展方向;兼顾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的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7.
学校“德育生态”理念的构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学理上讲,德育即道德教育,是指生活于现实生活中的有道德知识和经验的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对他人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系统影响的一种活动。当前我国德育正在实现根本性转换,但这种转变远未完成,学校的德育存在着“危机”。这种危机不仅表现在“德”的无奈———在文化冲突与价值多元的背景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在不同程度上处于困惑之中;而且表现在“育”的无力———教育者的教育努力惊人的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是“德”—“育”冲突的危机。要摆脱危机,必须首先从观念上入手,建构新型的学校德育生态观。  相似文献   

8.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突出问题是德育实效不高,忽视学生的道德需要是其主要原因.关注学生道德需要是道德教育的内在要求,要把激发学生道德需要作为道德教育的出发点,提升道德需要层次作为教育的主线,学生道德需要的自觉外化作为道德教育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9.
建瓯县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暨第十次德育研讨会5月20日至21日在建瓯一中召开。县委、县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领导和论文获奖作者共60余人出席了会议。县委宣传部长高度赞扬了我县坚持十年来不懈地抓好中小学德育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对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一要进一步认识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树立“大德育”观,形成以学校为主,学  相似文献   

10.
王易 《人民论坛》2015,(2):30-33
当前中国德育以大德育为特色,以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升为核心,注重个体自我实现和社会进步的统一。当前中国德育主要面临三个方面的挑战:社会思潮的多元化,虚拟空间的壮大和市场经济逻辑与德育逻辑之间的张力。回应当代中国德育面临的挑战,需要继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确保中国德育的发展方向;兼顾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的德育工作;在社会整体发展中推进德育工作创新。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学校德育是以中国道德教育传统的流变和现代转化为依托,以现代化建设提出的现实要求和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实践为基础,以世界各国道德教育为参照视镜建构的一种既有民族精神又反映现代文明,既融合传统、又体现现代道德教育本质特征的一种教育理论和实践形式.它包含以下内涵:求实、开放、自主、有效.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德育实效性偏低关键是学校德育中的学生主体性缺失,具体表现为:在德育的目标和内容上,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取向造成对主体德育需求的漠视;在德育的方式方法上,以灌输为特征的传统方法造成对主体认知发展规律的忽略;在德育的载体途径上,以学校为中心的德育体系造成主体价值选择的困惑;在德育的评价标准上,以道德认知为内容的评价体系造成主体人格的分裂。  相似文献   

13.
试论教师对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提高,是道德教育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作为学校德育实施主体和学生最重要的道德榜样,其自身的言行举止、行为示范对学生最具有感染力,对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要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注重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并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转变德育观念和教师角色,改变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彭进清 《湖湘论坛》2006,19(3):86-87
培养学生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是实现道德教育目的的内在要求,是多元化社会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创新时代背景下学校道德教育的一种必然选择,是“自主选择性学生”对学校道德教育的根本需求,是学校德育对现实的主动适应与理性超越,应成为新时期学校德育的新理念与新目标。  相似文献   

15.
杜威从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视角出发,对学校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走出学校道德教育困境的出路.杜威的德育思想,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我国德育实际情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强调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学校是国民教育的主阵地,是培养人、锻造人、发展人的主要场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人才支撑基地,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学校抓起。学校德育课程路径。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对道德知识的认识是德育的起点,亦是品德形成的基础,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先进性,学校德育课程的教育是最直接、最基本的方法手段。当前,我国的国民教育全过程都开设有相关的德育课程,  相似文献   

17.
秦红岭 《前沿》2007,(3):91-94
信仰教育的弱化和缺位、认知式德育与信仰式德育的失衡是当前高校德育陷入知行脱节和实效性低迷等困境的重要原因。为克服这一问题,应确认信仰式德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独立地位,使学校德育过程实现认知导向与信仰建构的有机统一和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18.
唐鸿 《前沿》2011,(4):52-55
规范德育与德性德育是道德教育的两种基本范式。基于不同的价值导向,两者各具偏执:前者强调社会道德规范之灌输而忽略对德性的终极追求,后者则注重个体德性生成而忽视了社会道德的规训功能。实践表明,两者的对立与分歧皆不利于道德教育的有效实施,共融并进才是其合理路向。由分歧走向共融,架构一种介于规范伦理与德性伦理之间的、以社会道德规范为基本支撑、以个体德性生成为终极目标的道德教育范式是当前道德教育的理想路径。  相似文献   

19.
何桂美 《理论月刊》2010,(7):183-185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时,思想道德教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学校德育几成道德教育的"孤军",而传统的德育模式由于受到新形势、新问题的冲击,德育效果日渐式微。在高等教育领域,构建多维向立体化高校德育模式势在必行、时不我待,也是改变当前高校德育现状、提高高校德育针对性、实效性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传承》2015,(6)
20世纪当代西方道德教育思潮中的道德教育流派众多,突出的代表主要有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罗杰斯的人本主义道德教育论、拉斯思的价值澄清道德教育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道德教育理论等。这些道德教育理论对中国学校德育树立"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德育观,"回归与超越"的生活德育观,开创注重实践的体验式教育模式等德育的创新发展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