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今年7月3日,在莫斯科市中心和市郊分别举行了两个俄罗斯共产党第10次代表大会:一个是久加诺夫的反对派召开的大会,选举伊万诺州州长吉洪诺夫为俄共主席;另一个是久加诺夫的支持者召开的大会,选举久加诺夫连任俄共主席,并将吉洪诺夫开除出俄共.8月3日,俄司法部宣布,吉洪诺夫主持召开的俄共10大不足法定人数,拒绝吉洪诺夫关于重新注册俄共文件的请求.这意味着久加诺夫为首的俄共仍为合法政党.观察家认为,尽管司法部作出了久加诺夫为首的俄共合法的裁定,但俄共分裂已成事实,并且这一分裂将对俄今后政局产生多方面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共产党建于1990年6月。建党伊始即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当时政治经济危机的主张,并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提出了尖锐批评。而在当时的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的俄罗斯,俄共更是抗衡叶利钦的主要政治力量。因此,俄共的成立,不仅在前苏联,而且在整个世界都产生了影响。但“8-19事件”的突然爆发打乱了俄共的阵脚,成立时间不长的俄共缺乏应付大的事变的经验,因而在事变面前茫然不知所措。叶利钦则利用这一天赐良机,连下三道禁共令,宣布中止俄共在俄罗斯境内的活动,并没收共产党的全部财产。成立一年多一点的俄罗斯共产党遭到了致…  相似文献   

3.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共产党在1991年11月与苏共一起被叶利钦政府禁止活动,但经过艰苦的斗争,俄共很快便恢复了合法地位。1993年12月俄罗斯共产党获得重建,在当年的议会选举中,俄共获得12.35%的选票,成为国家杜马第三大党团。1995年12月的议会选举中,俄共获得22.3%的选票,上升为议会第一大党团。1996年6—7月的总统选举中,久加诺夫在第一轮投票中获得32.04%的选票,在第二轮投票中获得40.3%的选票,险些把叶利钦赶下台。但自普京主政以后,俄共的政治影响不断下降。在1999年3月的总统选举中,普京在第一轮投票中就获得52.9%的选票,顺…  相似文献   

4.
叶剑峰 《新东方》2011,(5):50-53
1920年底,国内战争胜利结束,列宁主张实现党的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转移,实行新经济政策。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正式作出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重要决定。这是俄共(布)工作重心的重大转变,也是其执政方式的根本性转型。以此为契机,列宁进入探索党的执政方式科学化的关键阶段。列宁在迥异于过去、俄共(布)已成为执政党的条件下,对不断改革与完善党的执政方式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探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历史经验,取得了许多意义深远的理论成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执政党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一、关于“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的科学含义坚持民族权利平等,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观点之一。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历来主张一切民族不论其太小、先进与后进并没有高低之分,都应当处于一律平等的地位。列宁为1919年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起草的《俄共(布)党纲草案》关于民族关系的条文中提出了  相似文献   

6.
李敬臣  赵利根 《半月谈》2004,(18):84-86
9月4日上午8点,在北京参加第三届亚洲政党国际会议的俄罗斯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久加诺夫,在北京饭店阳光咖啡厅接受了本刊记者的独家专访。两个月前俄共的那次分裂似乎并没有影响久加诺夫的心情。刚过花甲之年的久加诺夫谈兴很浓,原定半个小时的采访延长了近一倍。话题从他对中国和亚洲的印象开始。随后聚焦于俄共面临的挑战与前景。  相似文献   

7.
正在党的政治建设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以列宁关于俄共(布)政治建设的思想为参照,在无产阶级专政与暴力的关系、政治建设与党的监督机制的关系、政治建设与治理能力的关系等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党的各方面建设,实现了党的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一、正确处理无产阶级专政与暴力的关系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后,俄共(布)面临新的问题,比如无产阶级新的国家机关内部出现了旧的官僚主义作风。列宁认为,国家机关之所以存在官僚主义作风,主要由  相似文献   

8.
刘思仓 《前沿》2004,4(6):33-36
十月革命后 ,俄共 (布 )党该如何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列宁以极大的努力进行了探索 ,提出了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必然性和基本形式 ,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和任务 ,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必须由共产党领导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不仅为俄共 (布 )的长期执政奠定了理论基础 ,也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相似文献   

9.
党法关系是党政关系的核心。如何正确处理党法关系是一个关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列宁在主持俄共(布)执政7年中,领导俄共(布)对党与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艰辛探索,形成较为完整的正确处理党法关系的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坚持和改善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以及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原则。在我们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今天,列宁党法关系的思想与实践仍然彰显着极强的时代价值,给我们重要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0.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为打败国内外反动势力对苏维埃社会主义政权的联合绞杀,列宁领导俄共(布)建立了战时共产主义体制。内战结束后,这一体制被当作迈向共产主义的"便捷"之路,但是这一体制很快遭遇到重重危机。面对危机,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在探索新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同时,俄共(布)也开始探索对党进行以强调民主化和加强监督为核心内容的民主改革。  相似文献   

11.
刘思仓  卢争妍 《前沿》2004,3(8):25-29
十月革命后 ,俄共该如何实行社会主义民主 ?列宁进行了探索。先是实行人民直接管理的直接民主 ,后来又过渡到实行间接民主。间接民主是实行社会主义民主的有效形式 ,但是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列宁领导俄共 (布 )对实行间接民主中出现的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进行了调整和改革 ,取得了一些成效。列宁逝世过早 ,他的设想并没有得到完全实现。但是 ,列宁探索的理论还是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  相似文献   

12.
当代俄罗斯社会主义党派呈现出多样化特征。主要表现为:指导思想上一元化与多元化并存,以劳动群众为主的社会基础各有侧重,新社会主义的目标前景同中有异,合法斗争的政治角色不尽相同,信仰自由适用于俄共党内。社会主义政党于俄罗斯不可或缺但暂无机会执政。  相似文献   

13.
俄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列宁根据俄国的实际情况探索如何加强俄共(布)的自身建设,提高俄共(布)的执政能力,指出苏维埃政府政权的首要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树立全体党员共产主义信仰,列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构建党员的共产主义信仰培育体系。列宁关于党员的共产主义信仰教育思想对新的历史时期怎样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提高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能力,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当代俄罗斯社会主义党派呈现出多样化特征。主要表现为:指导思想上一元化与多元化并存,以劳动群众为主的社会基础各有侧重,新社会主义的目标前景同中有异,合法斗争的政治角色不尽相同,信仰自由适用于俄共党内。社会主义政党于俄罗斯不可或缺但暂无机会执政。  相似文献   

15.
叶剑锋 《新东方》2009,(11):32-34
俄共(布)的执政方式在1918年夏至1921年春由多党联合执政转向了“一党专政”,其实质是极端集中制下的“政党指挥型”直接执政。名义上是把一切权力都集中到国家手里,但实际上是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权力都聚集到俄共(布)身上。所谓“政党指挥型”执政方式,即党不仅是领导核心,而且以公共权力核心的形态,直接指挥国家政权机关作为或不作为。  相似文献   

16.
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前后,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管理问题作了研究与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观点和管理原则,倡导、推动俄共(布)党的机关和苏维埃机关实行了不少具有民主性、科学性的管理措施和办法。  相似文献   

17.
俄罗斯3月26日举行总统选举。代总统普京以明显的优势击败俄共主席久加诺夫等对手,当选总统。就职仪式定于5月7日举行。在这之前,普京将要组建新班子和新政府,制定内政外交新方针和新政策。  相似文献   

18.
总统大选之后的俄罗斯走向华东师大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冯绍雷在举世瞩目的俄罗斯总统大选中,现任总统叶利钦经过与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的激烈角逐,终于一举夺魁。继续连任总统的叶利钦将把俄国引向何方呢’!这是一个国际事务中令人感兴趣的话题。总统个人的魅力对俄罗斯...  相似文献   

19.
斯大林担任俄共领导人之后,俄国面临的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战争逼近的国际形势和备战要求优先创造强大的物质基础,》迅速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国内形势。因此,建立一支相当数量的科学家、工程师和其它技术人员的新知识分子队伍,保证苏联工农业生产的创造能力,并在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就成为摆在俄共(布)面前的头等大事。斯大林正确地执行了列宁的知识分子政策,创建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强大知识分子队伍,使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今天着眼于跨世纪历史进程的时代背景,造就高素质人才和劳动大军的跨世纪青年…  相似文献   

20.
苏俄一党执政形成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的一党执政模式并不是布尔什维克党事先设定好的,它的形成有一个曲折的过程。苏维埃俄国成立之初,形势的发展变化,国内各派政治力量的消长,形成了俄共(布)事实上的一党执政的局面,而后,才形成其政党执政模式,确立“一党执政”的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