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我国票据法没有规定利益偿还请求权消灭时效制度,有的学者认为对利益偿还请求权应适用民法上时效制度的规定.但是,从消灭时效的客体和功能以及利益偿还请求权性质等角度来看,利益偿还请求权消灭时效制度在票据法上应有所规定,并且,它是一种短期时效.  相似文献   

2.
陈铁水 《思想战线》2001,27(6):116-121
返还拾得物后,拾得人享有向失主请求支付报酬的权利,这是世界大多数国家民法立法的通例,我国目前尚未有相应的法律规定.研究和探寻享有报酬请求权的条件、影响请求权的几种情形、规范或请求权竞合的法律适用等问题,对于完善我国报酬请求权法律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季秀平 《求索》2005,(10):55-57,198
我国未来物权法和民法典应当以“确认与保护物权的请求权”为“节”的名称来规定物权请求权及其他保护物权的请求权。物权请求权的类型应限于返还原物请求权、排除妨害请求权和消除危险请求权,其他请求权可包括确认物权的请求权、恢复原状请求权和损害赔偿请求权。物权请求权不应当适用诉讼时效。  相似文献   

4.
我国<民法通则>第79条第2款对拾得人的权利只规定了费用偿还请求权,而未涉及报酬请求权.本文结合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指出,根据权利义务对等的民法原则,拾得人尽了保管义务,并付出了必要费用之外的时间和心力,理应得到相应的报酬.立法上确认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是必要的.报酬请求权与"拾金不昧"的美德并不冲突.  相似文献   

5.
赵丽竹 《前沿》2005,(5):116-117
诉讼时效的客体是诉讼时效的适用范围, 作者从诉讼时效的概念入手, 从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开始, 对请求权进行分析、论证, 最后确定我国诉讼时效的客体包括债权请求权和部分人格权请求权及身份权请求权。  相似文献   

6.
《时事资料手册》2008,(5):119-120
自2008年9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对诉讼时效制度适用的权利范围进行了规定。当事人可以对债权请求权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但对下列债权请求权提出诉讼时效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支付存款本金及利息请求权;兑付国债、金融债券以及向不特定对象发行的企业债券本息请求权;  相似文献   

7.
登记请求权是登记权利人享有的请求登记义务人协助完成不动产登记的权利。在共同申请登记的场合,登记的双方当事人互为登记权利人和登记义务人。登记请求权主要有变更登记请求权、更正登记请求权和预告登记请求权三种类型。登记请求权和物权变动关系密切,物权变动的立法模式不同,不同类型的登记请求权的性质也不同。登记请求权属于实体法上的权利,我国的民事立法应当规定登记请求权制度。  相似文献   

8.
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是我国第三人制度中争议最多的一种制度.学者们对其中一些关键性问题远未达成共识,立法上的粗疏与内在矛盾,司法实务中的自由裁量权的滥用这些都导致我国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内在机能.笔者通过对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法律地位二重性的分析在借鉴大陆法系国家和美国民事诉讼中第三人参诉制度规定的基础上,对完善我国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提出了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9.
侵权请求权优先权是《侵权责任法》规定的一个新制度,是法定的担保物权,其成立应当具备法律规定的必备条件。侵权请求权优先权的效力包括担保范围、标的和对抗对象。侵权请求权优先权保障能够在私人权利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最大限度地保护私人权利。研究此问题意义极为重大。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民事立法将物上请求权纳入侵权之债请求权的范围进行统一规定,对于这一作法的合理性值得怀疑。在本文中,作者通过分析比较两项请求权的定义、性质、特征,论证了物上请求权独立于侵权之债请求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此基础上建议我国的民事立法建立物上请求权与侵权之债请求权相分离的民事权利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11.
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此时产生交通事故赔偿与工伤待遇竞合。处理这类案件存在不同的学术观点.司法实践对这类案件的处理方法也极不统一。根据工伤保险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以及相关法学理论,在这类案件中.交通事故肇事者是终局责任人,应当承担最后的赔偿责任,用人单位支付工伤待遇后有权追偿,所以,受伤职工不能同时获得交通事故赔偿与工伤待遇。  相似文献   

12.
行政补偿是对行政机关合法行为造成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特别损害的弥补,客观公正地确定行政补偿立法目的,直接关系到对行政补偿范围、行政补偿救济的理解。从行政补偿性质上看,行政补偿立法目的在于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权利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刑事诉讼法中规定的"错误拘留"和刑事赔偿中规定的"错误拘留"的含义是不同的。刑事诉讼法中规定的"错误拘留"不必然引起国家赔偿后果,而符合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合法拘留"却可能成为刑事赔偿中的"错误拘留"。这种"合法"的"错误拘留"的赔与不赔在实践中存在很大的争议,直接影响到司法机关对错拘案件的处理,直接影响到受害人获得国家赔偿权利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名誉权关涉个人的精神满足和人格尊严而受到法律的保护,有关其法律认同的形成与认知度密切相关,实践中人们主要通过媒体宣传了解名誉权,对于其有一定认识,不趋向于选择诉讼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名誉权,更注重精神损害的补偿,从道德角度去判断死者名誉权、法人名誉权以及新闻自由与名誉权冲突问题。反映出名誉权的总体认知多来自道德判断,名誉权具体法律规定认识模糊,救济上趋向选择非诉讼方式,不同学历的居民认知程度有所差异的问题。而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关于名誉权的法律知识图式尚未形成、立法缺乏体系性、权利认识上存在偏差及法律宣传方式单一。由此,可通过建立名誉权法律保护体系、培养社会成员正确的权利意识以及建立多元化的法律宣传方式来提高名誉权认知度。  相似文献   

15.
当前,雇员侵权行为广泛存在,法律对其的规制体现在雇主责任制度上,雇主的追偿权只在《人身损害赔偿解释》中做了相关规定。基于司法实践的操作,应当推行雇主追偿权的法定化,雇主在承担了雇员致他人损害的赔偿责任后,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得以向雇员进行全额或部分份额的追偿。因此,划分雇主和雇员之间的责任份额是重点,通说认为应当综合考虑雇主因侵权行为所受的实际损失、双方的收益和经济状况、双方的过错程度等三个方面的因素。对雇主追偿权的合理规定,可以平衡雇主和雇员双方的利益,从而有利于双方之间的和谐及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6.
我国实行法定财产和约定财产双轨制,但在目前的法定夫妻财产制度下,不能实现婚内赔偿请求。夫妻法定分别财产制度在很多国家及我国台湾地区均有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第4条规定了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可以对共有财产进行分割,可以认为我国开始尝试建立夫妻法定分别财产制。构建法定分别财产制,应明确该制度的适用范围、适用程序,并细化其法律效力。  相似文献   

17.
《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规定了警察违法或合法使用武器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时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由于相关规范抽象模糊,以致在司法实践中滋生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必要重新探讨警察用枪行为的性质,构建警察枪械致害赔偿案件统一的救济模式。同时,警察用枪合法与否的判断有赖于一套科学、公正的枪案调查制度。经客观、专业的枪案调查,如若警察用枪行为合法则,警察机关应承担国家补偿责任,相应的补偿渠道和补偿标准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8.
刑事被害人补偿是指国家对一定范围内因遭受犯罪侵害而又无法通过其他方式获得损害赔偿的被害人及其家属,通过法律程序支付其一定的金钱加以救济的一种方式。我国应建立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这既是与国际社会接轨的需要,也是保障被害人人权的需要;既是预防犯罪的需要,又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维护农村妇女土地权益问题是影响农村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问题,引起了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政策为农村妇女土地权益提供法律保障。然而,这些维护妇女土地权益的法律和政策在实践中很难落实,致使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严重受损。本文通过对法律文本和农村风俗习惯的分析,认为妇女土地权利遭受损害的原因主要在于国家立法上的缺陷、民间规约与国家法律的矛盾和冲突、缺乏有力的行政和司法救济手段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完善赔偿立法的本愿出发,将赔偿法在检察实践中遇到的诸如检察监督权在赔偿法中的地位、检察机关受理赔偿案件的程序、办理赔偿案件应适用的法律标准、存疑案件的赔偿原则、应纳入赔偿法即应增加的赔偿范围、确认的进一步规范以及赔偿决定执行难等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从而引发我们进一步的思考,旨在期待一部完善的赔偿法律的诞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