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借助维特根斯坦对于语言的哲学研究的真知灼见,意识形态意义上的"自尊"回落到日常生活中:"自尊"只能是——也必须是一种个人对于自己是否尊重自己的判断和评价。由此出发,对性服务妇女个体在实施服务时所坚持的选择原则的解读使我们认识到一个捡拾和安放自尊的私人空间——边缘和底层者的自尊以私人体验的形式掏空了"自尊"原有的德性的意义,使之回归平凡;破坏了"自尊"原有的社会范式,使之成为一种私人体验;挑战了"自尊"原有的公共空间类型,使之具有了私人空间特有的张力。而也正是从这一人类原始精神出发的对他人生命—生活及其表现/表达的尊重和理解,使研究者能够突破自身"此在"和"此知"的疆界,进入研究对象"自尊"的"此在"和"此知"之中,并被研究对象的心理空间接纳,认识和了解/理解了有关自尊私人体验和私人空间的"能在"和"能知"。  相似文献   

2.
私法自治表明了个人有权决定自己的事务而不受他人干预,而且其在作出某项决定时也无需说明任何理由,"法无禁止即为允许"。作为私生活的自由权,隐私权表明了其是一种人格尊严与对人予以尊重的权利。只要是法无禁止的就都是个人有权决定的。而在公法上,"法无规定即为禁止",只要没有法律的明确授权,个人就有权禁止任何人或组织对自己私人信息和私人空间等事务的侵犯。  相似文献   

3.
陈家琪 《传承》2012,(3):88-90
一家人坐电梯下来,在电梯里就是你的私人空间,一到大厅里,有了外人,马上就进入了公共空间,应该小声说话;为什么?怕干扰到别人。这是基本的对他人的尊重;尊重了他人,也就尊重了自己。且不说抽烟、吐痰。这是每一个到过发达国家的人都有的切身体会。就是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公共场合看到有人大声说话,大声打手机,餐馆里的众声喧哗就更不用说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未能把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4.
兰玉玲 《求索》2007,(2):79-81
在国外的私人银行服务中,信托以其在财产管理中具有的独特优势而被广泛运用,但信托在我国的发展仍处于萌芽状态。本文紧紧围绕私人银行、信托的自身特点及其特有功能,结合我国社会、法律制度现状,深入分析了我国运用信托开展私人银行服务可能受到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笔者从制度层面上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以期有益于我国信托业务的开发及相关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5.
保安企业分类、保安从业人员的权力、保安企业受权开展的业务,这些都可以归类为保安企业定位的具体内涵,那就是在法律的框架下,保安企业都是做什么的、能做什么。法律框架下的私人保安公司分类为了确定私人保安公司的组织种类,加拿大保安立法首先从私人保安业的产生源头出发来进行分析,私人保安业的产生在于预防违法犯罪等行为发生,通过预防违法犯罪给人们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生活与工作环境。私人保安公司为了预防违法犯罪的发生,通过运用预防犯罪的方式手段和设备装置来为客户提供有效的安全服务行为,安全服务的具体对象是人们  相似文献   

6.
廖原 《桂海论丛》2014,(5):117-121
对于我国的行政法理论而言,并没有私人行政这一概念,然而近年来,有学者提出私人应当成为行政主体。私人行政究竟含义为何?日本行政法学者米丸恒治所著的《私人行政——法的统制的比较研究》一书对此问题进行专题性研究,对该书的研读有助于我们拓宽行政主体理论,从比较法的视角对比日本、德国以及我国的行政主体之含义,研究对行政主体规制的制度模式,将会对转型时期中国行政法治实践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社区观的变化因应于人们对社会结构变迁的理解。现代社区理论的典型代表是私人社区观,这种社区观以个体化社会及其理论为基础;现代社会的脱域机制产生了"脱域的共同体",这种社区形态与私人社区有着复杂的关系。基于嵌入性的视角,从中国社区实践出发,我们应该从线性地思考私人社区转向对多元社区的强调。  相似文献   

8.
完整的公私法划分理论有三个层次的内容:它是一项法律技术,据以认识并区分构成复杂的一国法律体系内部诸规范;社会中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分离,是支撑公私法划分的基本社会背景;公私法划分理论的真正落脚点,"反映着政治国家——市民社会关系的宪政思想。"正是由于对公私法划分的社会基础与价值诉求的内容缺乏认识上的科学理解,才会得出"传统中国是一个公法发达的社会"这样一个过于简单而又错误的判断。目前中国公法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一直裹足不前,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对公法的性质及与其社会基础间的关系没有形成科学的认识,以至于对法律体系中相关部分规范的性质判断不科学。  相似文献   

9.
审美意识中的非理性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美意识中的审美直觉、审美感性之悟和审美理性之悟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机融合明显地表现在人类审美观照和非理性体验活动之中。审美直觉是建立在审美观察和审美体验之上的高级审美感知能力 ;审美感性之悟是指观照审美对象的外在现象、形式 ,即通过对物体的形状、体积和造型的富有个性色彩的情感体验 ,达至对蕴涵有生命和活力的形式的感知 ;审美理性之悟是指审美主体从自己内在精神状态出发 ,探求和开掘观照对象所外化的情感价值 ,即将自我感受和体验假托于对象之中 ,并借助感性之悟发生升华 ,使特定的审美体验上升到以形象来表述的哲理之悟  相似文献   

10.
林之聪 《前沿》2011,(9):63-66
本文对照经验主义的因果模型,展示并分析了理智主义以主动"赋义"之纯粹意识来说明抽象运动发生之"原由"的反省模型,表明了理智主义反省模型的缺陷在于无法说明人的抽象运动中所包含的"具体的运动"。并通过分析抽象运动中之具体性内容,表明了作为"赋义行动"(即象征功能)之"纯粹意识"还并不是说明抽象运动发生之原由的最终基础,它还有赖于对所赋义对象(即意向对象)在人的在世生活中的"意义"的体验。即围绕于在世主体周围的"意义系统",相比于作为"赋义行动"的意识来说还更为基础,它先于意识并为意识的赋"义"行动奠基。  相似文献   

11.
游戏概念古已有之,康德和席勒将物质性的游戏提升为精神性的游戏。但在西方现代美学中,维特根斯坦和伽达默尔分别创制了语言游戏和艺术游戏的概念。他们将游戏与日常语言运用和艺术真理(意义)解释结合在一起,从而使游戏焕发了新的生命和活力。同时,维特根斯坦通过语言游戏"治疗"了哲学和美学;伽达默尔则通过艺术游戏"理解"了艺术的存在方式——他们都以"游戏"为切入点开启了自己的哲学、美学新篇章。他们的游戏观既有相似,也有不同——这些都需要我们去细细考索和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2.
尊重利益是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一个基本原则。正是因为对现实生活中物质利益问题的关注和尊重,才促使马克思走出唯心史观从而创立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正确地说明了利益的本质、特点及其历史作用,阐述了"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追求利益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每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等一系列尊重利益的观点;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对个人利益实现的局限性,指出未来社会是个人、特殊、普遍利益有机统一的公共利益社会,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从而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利益问题的理论,并使之成为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3.
教育创新是教育发展的活力之源,教育创新的核心问题是培养造就人。为此,教育创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培养造就人出发,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努力为学生发挥创造性潜能和全面成才提供最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服务。  相似文献   

14.
朱垭梁 《求索》2014,(7):104-112
“空间转向”是当代社会理论的重要论域。在这一转向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空间理论是舌待法律问题的重要维度。私人空间和全共空间对于阐释法律、法律关系以及权力、权利具有重要意义。从逻辑层面分析,法律可以被理解为调整空间关系的社会规范,法律关系的本质是空间与空间之间的关系,权力是上升为法律的全共政治空间,权利是上升为法律的私人空间。备种具体法律关系是不同层面的空间关系的展开。从历史层面看,法律的产生是混沌空间分化为私人空间的结果,法律变迁的背后其实是空间的变迁。空间对于法学研究具有方法论和本体论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育霖 《求索》2011,(5):116-118
孔子和墨子都从自己的政治理想出发,提出了自己的音乐观,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立场,依据当时他们苦难的境况,提出了"非乐"主张。这种"非乐"的主张是从实际社会生活的深刻体验中概括出来的,带有直观性、功利性。孔子代表没落贵族的利益,"乐"和"仁"、"礼"紧密结合在一起,由于孔子充分认识到了音乐在人的精神建设上的作用和美感价值,只排斥当时的娱乐声色之乐——"郑声",孔子的音乐观尽管有其保守性的一面,但比墨子的音乐观要积极、合理得多。  相似文献   

16.
我国私人保安业的迅速发展,对保安人员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我国私人保安的教育就显得相对滞后。系统论是对学科建设、实践发展具有指导性意义的方法论,系统理论为我们有效地分析我国私人保安教育提供了可能性。文章分析了我国私人保安教育系统中存在的四个要素并建立了私人保安教育系统的结构模型,提出了我国私人保安教育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从人的历史生成过程中理解人的意义,这样的理解是一种"信仰"。觉"知"人的"自由自觉"的本性,怀"为人类福利而劳动"之"情",立"人类解放"之"意"——这是一种"知"、"情"、"意"相结合的"信仰"。基于人的生存实践来解读"信仰",这既立足个人的"感性"的生存体验,又阐明了人的历史生成性,同时又强调人的"类"的"继承性"。以历史的"类"的"继承性"和基于能动的实践生成性来对应所谓纯粹逻辑的或者直觉体悟的"先在性",无疑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个体"与"类"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王安石以"法先王之政"为核心的变法理论,就是在必须由朝廷统一掌控、管理天下财富资源之理念下,用"摧抑兼并"的手段与民争利;同时用自己重新注释的儒家经典来统一教育内容与思想意识,选拔专为君主国家所用的人才;用儒体法用的原则,以两者治国方略互补的方式来寻求君主专制下国家统治的理想状态,以挽救北宋的统治危机。王安石相信在这个君主国家体制之下,专制权力能够对私人利益为所欲为发号施令的同时,也能够满足人民的共同渴望和需求,相信朝廷与官员能够"为人民服务",丝毫认识不到官府权力膨胀的可怕性,最后使改革变成一场祸国殃民的大灾难。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引起了公众的极大关注。本文作者从私人财产法律制度的发展历史,我国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完善面临的问题以及如何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提出了自己的构想。  相似文献   

20.
杨林霞 《前沿》2011,(5):14-18
学界原有对宗教研究新范式的质疑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新范式中"理性"概念的内涵、"单一供方模式"的分析框架及理论的普适性。但对其进一步反思和解读发现,原有质疑(1)对新范式"理性"概念的理解多有"误读",新范式的"理性"概念是一种"厚的""主观理性",不涉及工具理性/价值理性、个体理性/集体理性等具体内涵;(2)忽视"供方模式"的发展现状,"单一供方模式"的存在的问题已被正视且正在进行修补;(3)对理论的"普适性"期望不切实际,且忽略了在新的社会条件下调整和修正理论这一更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