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案委员会对国务院向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提出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在听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长廖鲁言向大会所作的说明以后,先后共召开了四次会议,进行了审查,认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是适合于我国当前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农业生产发展的迫切需要的,它总结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中的新的经验,反映了全国农民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要求和愿望,是进一步有计划地大规模地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  相似文献   

2.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农业发展、农村社会进步以及农民生活水平问题,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同志的相关论述至少包含了七个重要的方面,即:新农村建设必须保证粮食生产全、充分发挥农民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处理好农业与工业发展的关系、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为根本目标、因地制宜、注重制度创新,以及必须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等。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中,这些论述仍能给我们以宝贵的思想启示。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2008年中共中央的一号文件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4.
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总要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发展道路上的又一次“战略提升”。就行唐而言,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在“新”字上下功夫,必须在“构建新农业、发展新工业、建设新村镇、培育新农民”上求突破。构建新农业新型农业是  相似文献   

5.
基层是整个社会的细胞,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和活动环境。基层民主是整个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基层民主生活是否健全,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主义民主的兴衰进滞,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强化基层民主建设,有利于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问题。”这一概述,是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天然同盟军。马克思主义历来十分重视基…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而农民阶层的分化对促进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直面并认真审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阶层分化的情势,积极引导农民阶层朝着良性分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一个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的伟大变革时期。我省农业的发展,是符合这个总趋势的。具体地说,就是由逐步恢复走向根本治理;从主要抓粮食生产解决吃饭问题,转向“农、工、副”、“种、养、加”一齐抓,用多种办法解决群众温饱,从主要抓农业转向抓整个经济的全面发展,抓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各个环节;从闭关自守、自给自足,转向对外开放、放手发展商品生产,使农民尽快富裕起来。要实现这个转折,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中心任务是: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和六届二次全委扩大会  相似文献   

8.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在当前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情况下,"三农"问题的关注重点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新时代我国"三农"问题也由农民温饱、小康问题转向农业、农村、农民的全面发展,要抓住"三农"问题重点,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推动"三农"工作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目标是实现从村民社会向公民社会的转型。公民社会本质上是走向平等、民主和法治的社会,推动村民社会向公民社会转型最为直接的力量是渗透着宪法精神的民主财政和法治财政。引导农村走向公民社会的财政对策是:推进农村财政改革,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推进乡村民主建设步伐;积极推行财政法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豫发〔2 0 0 0〕 5号 (二○○○年三月二十日 )  今年是世纪之交 ,也是实施“九五”计划的最后一年 ,做好今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 ,对于促进全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认清形势 ,明确目标和任务目前 ,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粮食和其他主要农产品由长期供不应求转为阶段性供大于求 ;农业的发展由主要受到资源的约束 ,转向越来越受到需求的约束 ;农业的增长方式和运行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 ;农民生活水平开始向小康迈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出现的这些新特点、新变化表明 :一方面 ,经过改…  相似文献   

11.
“三农”问题现象、危害及其解决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特指中国的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核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具体表现在农民利益严重受损、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村面貌落后.这既是国际超级难题,又是中国城市化首要问题,后果危害严重.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是,进行体制创新,合理调整结构,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走城乡一体化的人口城市化道路,完善"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公正、公平的法制秩序,倡导"民生"、"民权"、"民主".  相似文献   

12.
当代社会发展理论正在实现由传统理论形态向当代理论形态的转向,具体表现为:在理论内容上由片面向全面转向,在理论重心上由物本向人本的转向,在发展战略上由单纯的经济发展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向,在发展模式上由一元价值取向向多元价值取向的转向,在研究方法上由理性思辩向实证分析的转向。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业发展道路的选择,以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为突破口。赋予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为集体农民向主体农民的转变提供了制度激励,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了微观基础,为农业和农村的稳定发展乃至国民经济的稳健运行创造了重要条件。但是,现阶段我国的家庭承包经营未能充分发挥适度规模经营效应,其主要障碍是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滞后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滞后于农业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城乡二元体制改革滞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激励农民主体活力,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农民分化的多元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具有世界上最为壮观的农民队伍,农民的分化理所当然是我国社会变迁的重大事件。要研究农民分化问题,则必须根据农民已经分化的客观现实,深入认识其特点。 1 农民分化是农业社会向工业化转变过程中必须经历的,而且任何一个国家的农民的分化都内在地包含着三种身份——产权身份(指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人们拥有的对生产资料的权力,特别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不同)、职业身份、社区身份的变换。但由于各国国  相似文献   

15.
<正> 由等级身份社会向现代民主社会的转变,是在我国日益深化的改革中,释放出来的一束灿烂的晨光。它的真谛在于:用权力的相互抗衡取代社会成员在地位与权力上的“等差有序”;用公民社会的民主协调取代宝塔结构式的编制管束。而这一转变的成功与否,事实上是中国能否进入现代社会行列的真正界碑! 1 如果对一切传统社会作最一般的抽象,它们都有一块共同的“胎记”,那就是社会个体之间权力的不平等和社会生活中的统制管束。概述这种等级制,马克思已经说过: “在古罗马,有贵族,骑士、平民、奴隶,在中世纪,有封  相似文献   

16.
如果民主建设违背了自己的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反会落入经济停滞、社会动乱的"低质民主陷阱"。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不但要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更要注意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无论是发展中国家的内部要求,还是发达国家的外部"示范",民主的呼声都会日趋强烈。这本无可非议。但如果民主建设违背了自己的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就可能落入经济停滞、社会动乱的"低质民主陷阱"。发展中国家不但要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更要注意避免"低质民主陷阱"。西方的民主道路经历了漫长过程,其社会建设大体先于民主进程,其民主进程又继续推进社会建设。西方第一波民主化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化,资产阶级是第一个有能力和君主贵族分享权力的社会群体。第  相似文献   

17.
张洋 《楚天主人》2012,(9):37-37
如果民主建设违背了自己的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反会落入经济停滞、社会动乱的"低质民主陷阱"。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不但要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更要注意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无论是发展中国家的内部要求,还是发达国家的外部"示范",民主的呼声都会日趋强烈。这本无可非议。但如果民主建设违背了自己的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就可能落入经济停滞、社会动乱的"低质民主陷阱"。发展中国家不但要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更要注意避免"低质民主陷阱"。西方的民主道路经历了漫长过程,其社会建设大体先于民主进程,其民主进程又继续推进社会建设。西方第一波民主化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化,资产阶级是第一个有能力和君主贵族分享权力的社会群体。第  相似文献   

18.
在我们这个十亿人口八亿农民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是关系整个经济和社会生活的重大问题。尤其是在我国农村逐步实现由自给半自给生产向大规模商品生产转化,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进程中,我们将面临数以亿计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剩余劳动力将流向哪里?这是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试从探讨农业劳动力流向规律入手,对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流向和小城镇建设作一些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实施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农业和农村出现了积极变化。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粮食增产、农民收入增加。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都得到了较快发展。农民心气顺,发展劲头足,干群关系得到明显改善。但我们必须看到,当前我国面临的农业、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等矛盾依然突出。具体表现在:一是农民没有资本积累,农民长期的剩余价值做为我国工业体系建设的资…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目前有农民8亿多,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3强,实现农民增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成为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因此,必须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从现代化建设事业成败的高度,来看待和重视城乡收入差距的问题。一、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紧迫性: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当前,我国进入了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经济起飞阶段,社会结构发生着重大变化,与此同时,一方面我国农民收入增长幅度连续减缓,1997年至2000年期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4.0%,比1978年至1996年期间年均16.0%的增长率大幅回落了12个百分点,更为严重的是1997年以来农民纯收入的增长速度不仅低,而且呈连年下降的趋势:1997年为8.5%、1998年为3.4%、1999年为2.2%、2000年则降低至创记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