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小康》2020,(12)
正那些老房子,老街道,热闹的商埠,和延绵通幽的小巷,构成了湛江赤坎的古旧之美,特别入镜,特别有味道。就像一幅长长的画卷,这片南粤风情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在湛江生活的那段时间,赤坎区是我的主要活动区域,这么多年过去了,这片南粤风情一直印在脑海里,就像一幅长长的画卷,那些老房子,老街道,热闹的商埠,和延绵通幽的小巷,构成了这里的古旧之美,特别入镜,特别有味道。世上但凡入镜入画的景物,必定拥有从内而  相似文献   

2.
关于环境     
吴若增 《人民公安》2006,(15):27-27
阳台上种着两株什么花——也许应该叫做什么植物,已经有好几年了,还活着,只是总不能长得像我在苗圃里看到的那么大。这花——就算是花罢,原是一位朋友送给我的。朋友送给我的时候,说是叫做“滴水观音”。可我觉得“滴水观音”不像是个学名,后来就问过好多人。他们有的说叫做“旱荷花”,有的说叫做“龟背荷花”,更多的则说不知道。这样,我就至今也不能肯定它到底应该叫做什么。不过这也无所谓,喜欢就行了。意外的是,那年我去巴西,却发现这花竟然长得到处都是,完全是一种野生的状态。看样子,如果你喜欢,随便挖出一棵栽到自家院子里就是了,根本…  相似文献   

3.
“我实在想不出凤凰是一只怎样美艳的鸟,只是有那么多的人喜欢变成凤凰,我想凤凰一定是最出类拔萃的鸟了。这一天,一个叫崔睿的女孩在她的小店里亲自告诉我她喜欢凤凰而且喜欢宋词,她的声音轻柔得就像一片片的羽毛飘浮在小店的整个环境下……”  相似文献   

4.
段玉梅 《中国保安》2012,(21):76-76
母亲家在南城,离我家有五六公里那么远,母亲在家里种了一棵葡萄树,每年夏季一到,满院子里都结满了葡萄,母亲知道我,特别喜欢吃葡萄,只要院子里的葡萄成熟了,就会步行走五六公里的路程,把满满的一篮子葡萄给我送过来,让我尝尝鲜。  相似文献   

5.
田申 《北京观察》2003,(2):48-49
北京市东城区细管胡同9号,在北京五中的旁边,有一所两进的四合院,那是父亲田汉在1956年后的寓所。他和继母安娥奉祖母在此颐养天年。父亲出身农家,和祖母一样,都喜欢园艺劳作。他在后院书房前面,搭了一个葡萄架。夏天浓荫蔽日,秋天果实累累。他还种了一棵枣树,从幼苗一直长得老成挺拔。那时,祖母虽已年过九旬,还是在葡萄架边栽种了丝瓜,丝瓜沿着架子四周缠绕而上,结出不少果实。母子摘下来尝鲜,自家所得,乐趣无穷。父亲的院子虽然不大,但农家气氛浓厚。祖母经常搬一个小板凳坐在庭院荫凉处,做些零碎活。中外文艺界的朋友来到家中作客,都为此处的田园风味所倾倒。  相似文献   

6.
溪翁 《人民公安》2011,(18):60-60
在北京的东城区,有个礼士胡同,那是个平房区。老槐树一棵挨着一棵,春夏秋的季节里,风动树摇叶婆娑,这里还有许多气派的四合院,有点北京老味儿。礼士胡同也是个热闹的地方。从东到西一条胡同,600多米长。饭馆一个挨着一个,机关单位学校样样俱全。人多事多,有点乱乎乎的意思。  相似文献   

7.
北京什刹海一带,如今成了老北京“胡同游”的胜地,清晨时分走在颇有几分古意的巷子里,让人暂时忘了现代化生活的喧嚣。寻到小金丝胡同,幽静得只能听见自己清脆的脚步声了,当我初次推开杨宪益家的大门时,瞬间走进了一个古朴的小天地。这是一座翻修的四合院平房,家中的布置中西合璧,简朴而典雅,客厅明净的落地玻璃对着满墙的绿茵。  相似文献   

8.
在狱中高呼:“我救过毛主席”1982年4月23日,傍晚时分,一辆轿车悄然驶进北京西单西绒线胡同,停在一个四合院前。这个四合院以前的主人是黄炎培先生,现在,住着时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周扬。从轿车里走出一位年近七旬的清瘦老人。他就是曾经显赫一时、后来身陷囹圄的陈伯达。此时的陈伯达,仍处于保外就医状态,并未刑满释放.所以“陪同”他前去周扬住宅的除了司机,还有两位公安人员。根据陈伯达儿子陈晓农的回忆,陈伯达与周扬的交谈长达4个多小时。在交谈中,陈伯达讲述了当年拯救毛泽东的事情:1948年春天,国民党飞机轰炸阜平,那天早上我听到飞机响,赶紧跑到毛主席那里,他正在犹豫,我说飞机就在头顶上,要赶快走,他听我一说,就走了。他绕过一道墙,听警卫员说我还未走,回头喊了我,我催他快走。看到他已到安全地方,我赶快离开,刚跑到院子外,炸弹就已经投下来了,正好炸在院子当中,房子玻璃全被弹片打碎了。如果晚一步是很危险的……  相似文献   

9.
从外面看,北京西城区跨车胡同13号院,并不起眼,偌大的北京城像这样规模的四合院不算少。然而,黑漆已斑斑剥落的木门旁一块写着"齐白石故居"的石牌,却让无数过往行人驻足起敬。白石老人的四子,当代画坛大师齐良迟先生和家人就住在这个院子里。近日我得到机会造访故居,采访了这位久  相似文献   

10.
1948年,我随杨星星大哥来到北京,住在南城天桥的一家小店里。那是解放前夕,北京百业凋零,一片冷落。我到北京是两眼一摸黑儿,人地两生。杨星星和李凤阳大哥带着我先去拜访了“再雯社”,见过了王度芳、李福安等师兄。然后,又带我到南城石头胡同的一个小四合院去找评剧公会负责人,要求搭班唱戏。公会负责人瘦瘦  相似文献   

11.
非鱼 《中国减灾》2010,(1):43-43
孩子,你的岁月里已不再有我,而我的岁月里永远住着你。 院子里透出古意。墙角有青苔层叠,绿了又黄,一架紫藤茂盛得无边无际,遮蔽出一大片浓荫。  相似文献   

12.
周新京 《人民公安》2006,(24):58-59
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停了课.胡同里整天都有红卫兵走来走去。一听说哪个院子又有抄家的了.我和几个弦子就跑去看。街坊邻里怀着真诚的仇恨在那里喊口号,被掀斗的人遭受着众人认为解气的种种羞辱。我们在人群里乱窜。好像在高大的雕塑群中观摩嬉戏一般。或者用脚趟着从坏人屋子里翻出的东西.暗暗留心有没有自己喜欢的。  相似文献   

13.
刘学友 《人民公安》2011,(11):29-29
我喜欢山林中的野草,那长得没有德行,漫无边际的野草,最好是在雨后,绿草儿身上都挂满了亮晶晶的雨珠儿,闻一闻,那香呀,真是沁人肺腑。再看一看,雨后的青草被濯得翠绿翠绿的,绿得像美酒,绿得像一片海洋,绿得像我的爱人一样,我扑倒在草地里,去亲吻她,轻轻地亲吻,吻着一首歌,吻着革儿在娓娓地给我讲浪漫的爱情故事。  相似文献   

14.
素手锦时     
收拾旧物,翻出两双绣花鞋垫,心瞬时顺着那密密缝的针脚儿连接起的光阴路,走回做女红的青春时光。那一双双纤纤素手,绣出百花秀美,绣出龙凤吉祥,绣出绮丽的情怀,连成锦缎一般的日子。●素手绣花篮那时,我七八岁,刚上小学。周末去外婆家,院子里好热闹。外婆家的枣树下,聚集了十几个十七八岁的姑娘。她们围着一堆篮子“叽叽喳喳”,像百灵鸟在开会。那些篮子有一些是用麦秸辫子编织成的,有一些是用塑料包装带编制而成的,都清一色的原色,没有一点修饰,却也  相似文献   

15.
我与艺术木俑鹿耀世小时候,我们家胡同有个玩具摊,什么山东的“叫虎”,无锡的“阿福”,北京的“兔儿爷”……应有尽有。可这些都是泥的,怕磕碰。相比之下,木制玩具就结实多了。记得小叔曾给我买过一件棒棒人小车,我用绳儿拉着它在胡同里满世界跑时,小木人还滴溜溜...  相似文献   

16.
北京东直门内北边有一个民安胡同,胡同深处藏着个“锦灯阁”,阁主是扎花灯艺人一一89岁的老先生黄松清。一天,我慕名拜访了他。他住在一个简陋的大杂院,里面住着11户人家。踏进院子,打眼一扫,一家门楣上“锦灯阁”三个醒目大字,窗户上面的两个圆牌上还写着“花灯”两个  相似文献   

17.
死亡之旅     
今年四月中旬的一天午后,我来到鲇鱼套村崔家墙外的一棵枣树下。尚玉勇在走向死亡途中,曾邂逅过这棵枣树。此刻,在江南春阳的怜爱下,细密的枣树枝开始返青。返青的枣树无言,却催逼着我记忆的屏幕,将一个幽灵从这墙内开始的一切,不断地闪回。枣树说,它目击过尚玉勇走向死亡的身影。——题记  相似文献   

18.
省略围墙     
<正> 小时,我家住在一幢建于20世纪40年代的小洋楼里。与我们一起住的还有七八户人家。高高的围墙,将小洋楼及整个大院子围了起来。围墙的正大门上有一块小牌子,上书“谢绝参观”四字。我并不喜欢有这样一道围墙的大院子,因为围墙挡住了小玩伴们的自由进出。一天,围墙的一段塌了。大人们很着急,可我们一群孩子却高兴得在豁口处窜进窜出,活象一群撒野的猴子。  相似文献   

19.
造一个空间     
从建国门桥沿东长安街往西,过国际饭店右拐,问了好几个人,拐了好几个弯,总算找到了胡同中的胡同——富建胡同。杂乱低矮的建筑正被拆除,规划中的高楼大厦指日可待,近年京城常见的景象。然而连附近的居民都知道,对于那些满腹委屈、一腔热望进京“告御状”的残疾人,这条胡同非同寻常。富建胡同1号是个小小的四合院,中国残联信访办就在这里接待全国各地上访的残疾人。 接待室是一个简陋的屋子,一  相似文献   

20.
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阿龙来讲,胡同是他的根儿,是他家族的血脉延续之地。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与他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宋振忠何许人也——北京胡同里土生土长,属龙,昵称阿龙。喜欢收藏胡同里的老物件,因为30年如一日整天在胡同里窜,条条胡同都留下他的脚印,人们送他一个雅号:“胡同小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