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履信(林尔嘉之子)20世纪20年代在台湾参与社会文化运动,争取台湾人办报、言论等权利;30年代在厦门撰写著作多种,旨在向国人灌输科学精神,倡扬个性主义,以求改变国民劣根性。在引入启蒙现代性的同时,他批判资本主义弊端,抨击日本侵华行径,达到反思现代性的高度。为此他试图从中华传统思想中获取奥援,融合西学和儒学,调和新、旧思想,使之相互补充,由此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文人,又与大多数新文化知识分子有所区别的思考路径和观点,对台湾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不无助益。  相似文献   

2.
邵文东 《新东方》2009,(10):38-40
海南黎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它独特的审美价值。本文从文化审美的角度,就海南黎族传统村寨民居文化、传统织锦文化、传统民谣文化中的审美价值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一个东方文明的古国,传统文化元素博大精深,不管是传统工艺还是现代潮流,随处可见它的身影。它表现在各个方面,表现的手法也多姿多彩。本文从招贴设计的定义入手,以桐乡菊花节获奖招贴设计作品为切入口,分析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招贴设计的融合。要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招贴设计之路,就要"立足中华,面向世界",既要从中国传统元素中汲取营养,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公益心理,又要与国际化、现代化相接轨。  相似文献   

4.
李琳  ;谢家顺 《求索》2007,(7):181-182
李敖的成名作《传统下的独白》影响了台湾整整一代人,他对传统文化的藐视与反叛在高举传统文化旗帜的今天,仍有其积极意义。而他在深层心理上却很难摆脱传统文化对自己的影响,也因此构成了这部作品特有的对传统文化的眷恋情结。正是在这种批判和承传中李敖完成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成为台湾文化界的风云人物。  相似文献   

5.
鲁迅弃医从文与周作人联袂投身于改造精神的文化事业,正是看中了文艺作品感染人心的情感力量,可谓一种“以情觉世”的文学观。从呼唤“摩罗诗人”到关注生命存在、求取个体意志,再到自身韧性的“绝望抗战”,鲁迅的“情”与“抒情”关联着他对艺术客观性的追求,显现在作品中即是一种超越主观经验的有效性,是现代抒情的伦理承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的鲁迅,他的抒情不仅内含细微精致的文艺审美运思,也与抒情传统的现代形态论题深切关联,是现代抒情传统寻根的重要通道。  相似文献   

6.
贾平凹的小说始终弥漫着一种浓厚的士大夫气息,他注重在传统文化的母体里汲取现代艺术的营养,用传统的审芙方式和书写方式思考着现代人的生活.建构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世界.本文主要从贾平凹的小说语言、结构等外在形式,内在人物塑造及其作品中儒释道精神文化内涵、对民风民俗的吸纳等方面来探讨其对传统文学的继承.  相似文献   

7.
高萍 《创造》2019,(2):65-70
一、审美的特征.国民首先进行审美活动,只有在审美活动中才能够不断地提高国民的审美素质。国民的审美素质是指国民一切审美活动的内在化。审美与审美素质的主体都是人,只有人才有审美活动和审美素质。国民的审美素质是在审美活动中不断得到提高,审美素质的提高又能够更好地指导国民的审美以及审美活动。  相似文献   

8.
夏目漱石笔下的青年处于社会变革期,他们以知识分子的使命感审视近代日本社会.代助就是其中一人,夏目漱石就是通过他来发表自己对近代日本的文明开化的态度,这些年轻人试图适应文明开化,但又最终成为“多余的人”.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人治思想占绝对主导地位,缺乏法治。在人治思想指导下,中国几千年一直实行人治。另外,传统法律文化重刑法、行政法,轻民法、商法,导致国民只有义务没有权利。传统文化中的这些因素导致许多国民法律知识较少甚至缺乏、法律意识淡薄甚至欠缺。要真正做到依法治国,实现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变,国民法律知识的普及和法律意识的确立都是必须引起高度关注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薛富兴 《思想战线》2003,29(1):80-84
在深入反思 2 0世纪后期中国美学学术局限的基础上 ,新世纪中国美学至少可从以下三个方向谋求深化与自我拓展 :走出哲学美学的观念研究之路 ,以具体深入的实证专题研究完成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 ;回归本民族传统审美文化资源 ,挖掘对人类审美意识史有普遍意义的因子 ,将中华传统审美智慧融入人类美学知识谱系 ;走出艺术中心论 ,深入发掘自然审美、工艺审美和生活审美的当代人文价值 ,丰富大众审美生活 ,拓展审美形态研究新局面。  相似文献   

11.
于杰  ;栾英育 《前沿》2014,(17):214-215
毛泽东诗词是我国诗词宝库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不仅蕴涵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更突破陈规,推陈出新。毛泽东在他的诗词创作中,将传统文化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使其作品更具民族性、大众性和实践性,对于目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2017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教材通过融入和专题两种方式以及多种载体形式,将传统文化纳入到大部分单元和课节中,并充分体现了正确的价值导向。但从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促进学生的深度理解,增强文化自信及培养传承发展传统文化所需要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角度说,思政教材还要解决教学材料零碎且简单的问题,增加内含问题的情境化材料,以及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思想的系统性阐释。日本中小学教材以及公民读本中关于日本传统文化的情境化、系统化编写方式对我们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论文化自觉的三重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自觉作为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从一定的文化理想出发对现实文化实践的理性认识和全方位审视,是对自身民族文化传统的自觉反思和对新文化的主动建构。从这一价值诉求来看,对于社会发展及社会生活的自觉、对于民族文化传统的自觉和对于个体文化认同的自觉(主体自我意识)构成了文化自觉的三重基本意蕴。  相似文献   

14.
中国有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历史,直到今天,传统意识形态仍然根深蒂固,传统政治心理仍然阴魂不散,传统国民性格仍然沦肌浃髓.这种以传统意识形态-传统政治心理-传统国民性格为结构机制和表现形态的传统政治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延存与弥布是障碍政治民主化的最大顽敌.  相似文献   

15.
尹季 《求索》2005,(3):154-155,153
20世纪家族题材小说,从题材、人物、叙事基调等方面,对中国传统家族文化进行了阐释,试图寻找中国国民摆脱自身和外力束缚的抗争意识和生命韧性。  相似文献   

16.
传统美育与当代美学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济喜 《思想战线》2001,27(5):67-71
中国古代有悠久的审美教育传统,它从礼乐文化派生而来,体现出深厚的人文精神传统.中西方美育传统之一致在于对人的综合素质之培养.如果没有人文关怀,当代美学与传统美学之间的精神纽带就会断裂.当今中国美学出现的低迷状况,主要由人文精神迷失所致,美学未能从工具论的价值观中走出来,当代美学建设应积极借鉴我国传统美育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7.
中国建筑艺术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底蕴。本文试从儒家的人文精神、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及传统文化的整合功能三个方面对中国典型建筑中传统文化精神的浸染和渗透现象进行了文化审视。  相似文献   

18.
沉默--日本人的非语言交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朝辉 《思想战线》2006,32(1):111-117
沉默是日本人社会交际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传情达意,具有丰富的内涵。对日本人来说,相对于言语,沉默所传递的信息更能体现说话者的意图。在日本,沉默现象是高度依赖语境的传统文化的遗存,同时它也反映出日本人的集团主义和耻感文化的主题以及“以心传心”的文化直觉。  相似文献   

19.
杜献宁  王一伟 《前沿》2012,(4):142-144
作为具有特征明显的地域文化及文化底蕴厚重的传统文化资源大省,河北文化特色鲜明。在文化经济、文化产业勃兴的今天,传统文化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是先人为我们留下的文化瑰宝,是我们必须加以传承和利用的精神财富。河北要发展,必须植根于河北传统文化的丰沃土壤,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通过对传统文化优秀遗产的传承和利用,使之得到当代社会的认同,实现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及传统产业的提档升级。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极具代表性的几部日本文学作品作为分析引子 ,据此去把握对日本文学极有建树的三鼎足紫式部、夏目漱石、大江健三郎以本民族根性的立场所思考的 ,以及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或欲构建的价值理念 ,以助理解日本文学三鼎足的文学思想 ,和作家通过作品对日本人行为道德的牵制影响及其对现代日本社会的效应表现。进而更客观地估量现代日本经济成就对世界产生的意义 ,同时不可忽视极端的经济偏极发展与共生伦理理念的冲突将可能导致的负面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