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全林 《人民论坛》2014,(14):184-186
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批判了蒲鲁东建立在抽象人性论历史观之上的对价值起源、竞争和平等的错误理解,强调了人的需要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初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竞争观和平等观,构筑了唯物主义历史观。重温这一理论,树立对"普世价值"等观点的正确看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科学社会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玫 《理论月刊》2000,(6):13-15
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终结,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核心。在当今时代,进一步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价值,既要在“世界历史”背景下,对科学社会主义作社会历史观的定位,又要在这一定位的基础上,把科学社会主义看作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观。  相似文献   

3.
曹健华 《湖湘论坛》2002,15(6):78-79
价值的研究,不论是价值的本体论研究、认识论研究、辩证法研究,还是价值的社会学研究,都涉及到价值主体和价值评价问题。这里仅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角度,对价值主体和价值评价问题作些探讨。一、关于价值主体1.几个基本概念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角度,对价值主体进行研究,有必要首先厘清一些耳熟能详但又极易产生误解的几个基本概念。第一,主体、客体。“主体”和“客体”这一对概念在哲学史和其它领域有不同的涵义。“主体”有“实体”、“本体”或某种运动形式的担当者的含义,或与“副体”相对立,如公有制为主体。这里…  相似文献   

4.
李鸿 《长白学刊》2003,(3):46-49
中国哲学界对马克思历史观的当代理解经历了四种范式的理论变化:“本体论的历史观”、“认识论的历史观”、“实践论的历史观”和“生存论的历史观”,四种理论范式是逐次超越的关系。“生存论的历史观”是目前中国哲学界具有前瞻性的学达到的最高理论形态,但是生存论作为现当代哲学的共同趋向,并不能由此凸现马克思历史观的超越性和革命性,只有从现实生活的视角理解马克思的历史观,寻找马克思历史观的实践生存论基础,才能说明马克思哲学与时俱进、理论常新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陈国庆  周峰 《岭南学刊》2005,3(4):48-52
人道主义历史观与人道主义并非等同的概念。人道主义历史观是运用人道主义的人性论来解释和评价历史的一种哲学观念,其本质是历史的唯心主义和超阶级的价值普遍主义。对人道主义历史观的解读,将有助于我们认识当代国际社会中西方国家的人道主义干预之虚伪本质。  相似文献   

6.
论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是包含着对人的个体生命的关爱和各方面基本权利的承认与尊重的,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儒家文化缺乏人道主义精神,根源在于其整体主义的价值观。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批判儒家文化的整体主义价值观,在全社会建立起人道主义的价值追求和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7.
王福山 《前沿》2013,(14):38-39
家庭在原始社会的初期和中期阶段占有极为重的地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范畴,也是两种历史观斗争的重焦点。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汲取了摩尔根等人古代社会家庭理论的积极成果,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家庭基本理论。恩格斯继承马克思研究成果,对家庭理论作了系统的深入的研究。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提出了“两种生产理论”,以科学的家庭历史观揭示出原始社会发展主阶段特征,揭开了原始社会发展之谜,实现了原始历史观的革命,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8.
所谓军事思维方式的价值特征,是指从价值观角度分析军事思维方式而得出的特征。思维方式中本来就包含有价值观的内容,因为思维方式是由总观点和思维方法通过特定的联结方式而形成的,总观点包括自然观、价值观和社会历史观。自然观、社会历史观与思维方法的联结,形成思维方式的认知特征;价值观与思维方法的联结,形成思维方式的价值特征。中国古代军事思维方式的价值特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求统一,反分裂中国的历史发展证明统一是大势所趋,而分裂由于不合历史潮流总是为人所不耻。原始社会末期,黄帝和炎帝的统一,造就了华夏族的主…  相似文献   

9.
在欧洲人道主义思想的逻辑演进中,一直都存有着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和伦理原则意义上的人道主义。马克思在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中,在对人道主义传统资源进行利用与批判的同时,也表现出上述的一些学说背景和理论范式。在成熟的唯物史观中,我们就只能发现人道主义的实践与价值性特质,其所本有的世界观意义和历史观承诺已经被彻底解构。在今天,探求人道主义,拓展唯物史观所拥有的充分的人道主义资源,就是要真正地贯彻以人为本的实践和价值付诸。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历史观变革既是“改变世界”的哲学革命与人类解放的社会理想相统一的革命宣言,也是哲学批判与生活现实批判内在一致的“新世界观”。为了避免偏离马克思思想内核而导致无根的理论僭越,应基于“历史唯物主义”本身,以“在历史中”而非“超历史”的观点来思考人的历史及其发展,注重马克思历史研究的问题意识、思维逻辑、价值诉求和理论成就的整体性,自觉体认马克思历史观现代变革的思想真义。  相似文献   

11.
宋霁  朱慧博 《前沿》2008,(7):28-30
意大利历史哲学家克罗齐认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对于我们思考历史的价值有着深刻的意义。本文尝试从“精神存在”这一命题对克罗齐的历史观做出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一元多维的吉彦波一笔者曾提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即“创造史观的观点”,认为:“既然历史进步的要求是‘出新’,历史价值的取向是‘首创’,历史本质的要求是‘创造’,那么,探讨谁是历史的创造者,寻找历史的主人,评价历史人物、历史功绩,就应该...  相似文献   

13.
陆昱 《前沿》2010,(1):38-44
在十九世纪早期和中期,唯心主义历史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争论始终是哲学论辩场上的重要话题,作为青年黑格尔派的施蒂纳认为是观念创造了历史,把历史看成是观念发展的历程。马克思恩格斯对施蒂纳等小资产阶级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尖锐的批判,认为历史的前提是实践的人,历史的本质是人的实践,从而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实现了历史观的历史诀断。  相似文献   

14.
唯物主义历史观确认哲学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的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因此,它的主要理论贡献必然表现在对现实的人和现实的历史的理解之上。马克思恩格斯一系列独特的见解形成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思想基础和基本观念,其中最重要的是实践观念、辨证观念和发展观念,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辨证统一。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拓性的实践过程中,  相似文献   

15.
邓辉  张彬 《求索》2012,(5):157-158
治乱循环观被现代学者公认为中国传统历史观的主要论点,在王船山亦然。本文认为,船山的治乱循环论并非是对传统历史观的简单重复而是作了全新改造,创造了一种既循环又发展的开放的历史观,换言之,是一种创化历史观,迥异于学界那种几何学式思维下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恩格斯在对德国思辨哲学进行批判的过程中,对现实的个人作了科学的规定并将其作为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从而为科学的历史观——唯物史观的创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前提的确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7.
大历史观立足唯物史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具体时空场域,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全球背景场域,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为奋斗目标场域.大历史观突出了"整体性"的意涵,从历史视野、科学方法、价值指向三个层面内蕴了立体框架下的"大逻辑".立时代之基,答时代之问,新时代唯有树立大历史观,才能直面和解答...  相似文献   

18.
《创造》2020,(4)
习近平历史观是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它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理论精华。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历史观体现了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五大情怀,即家国情怀、文化情怀、实践情怀、人民情怀和世界情怀。全面深入理解习近平历史观的五大情怀,对于全面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论大众文化对青少年历史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感的断裂是大众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在大众文化日益蔓延的时代,青少年的历史观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具体体现为:对基本历史知识模糊;记忆和追寻历史的意识薄弱;历史责任感缺乏。如何消解大众文化对青少年历史观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以及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成了当今青少年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20.
唯物史观作为开创性的社会历史观,不仅提出了系统的社会历史宏观解释框架,还确认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即确定了人的发展作为唯物史观基本价值维度的地位。同时,以人为本和唯物史观的终极目的———人的全面发展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