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于莉娟 《小康》2009,(7):38-40
在中国,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是一个明显的特征。这种不平衡同样普遍地存在于每一个省份的内部发展中,发达的浙江省也不例外。当地政府在大力推进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高度关注内陆山区、海岛等欠发达地区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2.
徐东海 《群众》2013,(7):84-85
浙江是我国经济发展质量最高、最具活力的省份之,但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衢州、丽水、舟山等地长期处于欠发达状态。近年来,浙江持续实施“发挥优势,山海联动,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赶超”战略,促进全省均衡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区域协调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我国经济发展明显呈现出不平衡的发展态势,中西部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日益拉大。本文就如何认识和解决地区差距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差距问题,主要表现为少数民族地区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问题。东西部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总水平滞后于发达地区。其二,欠发达地区的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明显低于发达地区。其三,欠发达地区的观念更新迟缓,改革开放和市场竞争意识不强烈。最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快慢直接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度 ,影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实现。为了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国家除了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投入外 ,更加重要的是加快欠发达地区本身制度创新 ,建立“造血”机制 ,尽快缩小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以往的分析论证中 ,人们的着眼点都在于地区之间数量性的调节和平衡 ,重点放在工业项目的布点、资金的区域供给、投资的分配、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但是 ,这种量的调整 ,在欠发达地区内部结…  相似文献   

5.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并存,是经济发展中的普遍现象。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关系及其动态变化,对于一国经济的发展进程具有多方面的影响。本文试就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中的相互关系及其协调问题作一粗略分析。 一、发展中的相互关系 在一国经济范围内,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作为地理空间上相互独立的经济区域,在经济发展中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二者之间存在着产品交换和生产要  相似文献   

6.
盛乐 《今日浙江》2005,(2):25-26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省提前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跨越,正在向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迈进。但是,目前我省区域经济发展仍不平衡,特别是丽水、衢州等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且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省委书记习近平曾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欠发达地区不能留下盲区死角,贫困乡镇一个也不能掉队。  相似文献   

7.
何伟 《台声》2005,(12):50-51
区域协调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我们需要高度重视区域发展尚不够平衡的问题。无论是相对发达的地区还是相对欠发达的地区,那里的干部和企业家们都在思考着一个问题:如何放开眼界,按照市场规律,实现区域  相似文献   

8.
从某种程度上言之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种规律 ,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在我国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在唐代以前 ,中国西北部地区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自宋代特别是南宋以来 ,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移向东南地区 ,同时 ,政治和文化中心也随之东移 ,明清以来 ,东西部地区社会发展总体差距拉大。新中国成立后 ,区域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构成了中国国情的基本特点之一。因此 ,如何合理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正确地处理沿海与内地的关系 ,做到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以推动地…  相似文献   

9.
欠发达地区人才市场滑坡现象探析跨越党的十四大以后,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各类人才市场应运而生。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人们思想认识上的偏差,造成各地人才市场发育程度上的巨大差异。特别是一些欠发达地区人才市场管理混乱、监督机制不健全,市场行为不规范,形成了...  相似文献   

10.
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在经济欠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同样存在。究竟美国是从何时采取何种方式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美国政府在援助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方面制定了哪些政策、积累了哪些可供我国借鉴的经验?国务院研究室陈元先生的文章《对美国区域发展政策的考察和思考》,对此问题作了详细的介绍和深层次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影响是严重、深刻的。在这个空间演化过程中,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一、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大趋势。当前,我国已进入经济起飞阶段,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地区发展差距  相似文献   

12.
邹璇  ;安虎森 《求索》2008,(5):1-4
区际资本流动是一把“双刃剑”,经常形成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在良性循环下,能促进区际经济良性互动发展,促使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的快速发展,加快缩小区际发展不平衡差距;然而,在恶性循环下,会使得本来资本就严重缺乏的欠发达地区资本大量流失,从而引起欠发达地区在资本流动的开放情况下比封闭情况下资本更为紧缺,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倒退。而发达地区倒吸了欠发达地区的资本,产生大量游离于生产领域的富余资本,从而加剧区际发展不平衡。本文意在分析地区资本流动风险,找出风险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对策,把区际资本引向良性循环轨道,达到缩小区际差距目的。  相似文献   

13.
<正>9月14日至18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轩、副主任沈金强分别率《重庆市义务教育条例》执法检查组,深入我市部分区县(自治县)开展执法检查。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高度重视,教育部门工作到位,措施有力,全市义务教育成果显著。但重庆属于欠发达地区,处于欠发达阶段,义务教育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如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区域差  相似文献   

14.
实现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有机协调与相对平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针对西部欠发达地区自然地理特征、经济发展水平、人文状况等多种特殊性因素,西部欠发达地区法治建设目前应重点就解决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处理好国家法与民族习惯法的关系、实现民族区域自治与社会稳定、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法律制度创新。同时,应着力培育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15.
魏国红  刘晓东 《人民论坛》2014,(14):206-208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欠发达地区如何依托自身优势,发展区域特色经济,越来越受关注。锡林浩特市作为一个经济基础薄弱但发展速度较快的内陆城市,在我国欠发达地区具有典型性。剖析锡林浩特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对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特色经济外向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地区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也是大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普遍现象。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正在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致力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东西合作”、“南南合作”等多种区域经济合作形式应运而生。在我国,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把“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之一。经八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批准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中…  相似文献   

17.
王丽颖 《长白学刊》2013,(2):109-112
中央银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在不同区域之间的实施效果有着较大不同,制约了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并进一步加剧了各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作为欠发达地区的代表吉林省和发达地区的代表浙江省,二者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开发程度、产业结构和金融环境等方面的不同,货币政策效应呈现出明显差异。为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中央银行可在统一货币政策指导下,对再贷款、再贴现、窗口指导等货币政策工具作适当的区域化调整。  相似文献   

18.
张利华  申昌元 《前沿》2011,(24):122-123,183
金融生态环境对于增强地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促进经济与金融发展有重要意义。江西欠发达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经济基础不强、金融法治环境不理想、信用体系不健全、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缓慢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因此,要优化欠发达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必须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法治环境、构筑全面立体的信用体系、加快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增强政府服务意识、创建稳定协调的长效机制等。  相似文献   

19.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世界各国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中国,不仅存在东中西三大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在同一省辖区域内也存  相似文献   

20.
朱识义 《求索》2010,(1):146-147,176
法律制度必须与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不应当完全相同。现行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法律制度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与欠发达地区土地使用权流转实践需要不相适应,欠发达地区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应该从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消灭和流转等多个环节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