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王文峰 《传承》2011,(8):35-37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任务。从文化现象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过程也是一种文化自觉的过程,要以文化自觉为观照,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2.
随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不断深入,探索并掌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规律已成为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和提升大众化理论研究层次的迫切要求。文化自觉是人的主体自觉性在文化发展上的体现。探索规律,就是对关系的研究,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规律的内在要求;依赖于高度的文化自觉揭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其文化环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其对象的关系,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规律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之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揭示了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在多元化文化环境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一系列启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从实际出发制定策略,以间接手段为主,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中整体推进,通过民众的广泛参与,以理论的开放性发展为保证,最终目的是培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主动性和自觉意识的社会大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持续性的长期推进的进程,要尤其重视培养先进知识分子,发挥先进知识分子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当前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业已取得良好的实际效果,但也同样存在着掣肘发展的诸多因素.解决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需要进一步发掘高校自身的内在优势,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实践自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张建 《岭南学刊》2012,(6):36-40
中国共产党90多年来,以中国先进文化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经历了从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从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到构建和谐文化的艰巨发展历程。我们党在新时期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发展,必须坚持顺应时代潮流为先导;必须坚持立足我国社会发展现实为前提;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为根本;必须坚持推进文化创新为关键;必须坚持增强文化自觉和提升文化自信保障;必须坚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延续,是主体性精神在文化层面的外显。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着主体性文化精神缺失的问题,比如理论工作者主体意识淡薄;传播内容脱离群众生活;价值取向偏离主体教化意义等。从主体性文化哲学视域下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坚持主体文化自觉、回归大众生活、强调精神教化等推进路径,以期建构民众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7.
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包括了多个环节.只有把握好其中关键,才能提高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从过程角度看,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环节包括五个方面:坚持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途径,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推进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秉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旨归.  相似文献   

8.
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平台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阐述了在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下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平台建设的重要性,接着分析了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论述了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平台建设的主要举措.  相似文献   

9.
谷松岭 《前沿》2011,(8):141-143
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促进,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新时期,红色文化对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形式也得到了升华,被赋予新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0.
从文化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化世界;从过程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进文化自觉的过程。9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文化自觉的进程中,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文化自觉对于我们当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重要启示和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何会宁 《求索》2012,(8):188-190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各种思想观念、文化体系的总体表征,体现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气派与民族气质。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共同的理论之基和实践之源,两者的诸多契合点启示我们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2.
汪勇 《理论月刊》2012,(4):13-16
红色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共同浴血奋斗所创造的民族文化、大众文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红色文化形成的源头和基础,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产物和结晶;红色文化是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精神诉求和有效载体.在当下,弘扬红色文化与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共同的根本目的,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诉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更好地谋求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3.
张悦 《传承》2011,(26):38-39,41
目前,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虽然已取得不少成就,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的视角,分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在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种类的基础上,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4.
隐性教育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教育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教育方式,它具有信息传递方式上的隐蔽性、受教育者接受信息的无意识性等特征,在其实施过程中应注重从大众日常生活领域入手,以人为本,采取教育与自觉相结合。从隐性教育视角探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对于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无疑有着较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悦 《传承》2011,(10):38-39,41
目前,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虽然已取得不少成就,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的视角,分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在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种类的基础上,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和重要任务,意义非常深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转化为通俗易懂、能为人民群众所了解和掌握,并被人民群众所接受、认可并能最终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坚定信仰和自觉行动的过程。目前,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受到了理论本身、群众主体、宣传教育,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在大众化路径选择上应以理论创新为前提,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为基础,宣传教育创新为保障,优化外部环境为条件,以此来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万霞 《人民论坛》2012,(35):216-217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实践形态和文化形态存在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当中。这三种形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认清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从而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内涵,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有助于以科学马克思主义观为指导,有重点分层次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8.
冯皓 《人民论坛》2012,(36):218-219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紧密联系,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应有之义。理论创新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要求和根本途径;实践则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桥梁;具体施行中,要坚持思想与事实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创新性文化环境,提高创新主体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19.
张潇文 《群众》2012,(10):50-51
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7.23”重要讲话精神,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是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战略举措,也是弘扬理论自觉理论自信的落脚点。省委实施文化工程和党建工作创新工程《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  相似文献   

20.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结合历史与现实来探索和构建其具体的目标、内容和路径,但在践行过程中还需要有一个原则上的定位和把握。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存在方式,也是马克思主义连接大众、充分发挥其功能价值的必由之路。大众化要取到预期的成效,就应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属性外化为理念原则来自觉地领悟和遵循,即坚持科学性,强调人民性,体现民族性,突出实践性,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其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