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减灾》2014,(4):8-13
2014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地震1周年;往前数6天,青海玉树,地震4周年;22天后,四川汶川,地震6周年。 汶川到芦山有多远?85公里。但从汶川、芦山地震再到今天,我们辛苦跋涉过的。岂止万水千山?  相似文献   

2.
张欢 《小康》2013,(5):48-49
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在民族的进步中获得补偿。关键是要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四川芦山地震,又一次巨灾。五年前的汶川,三年前的玉树,一次次灾害相似而又不同。汶川地震应急救援的经验和教训总结了多少,学习了多少?当芦山地震灾难突发,正是对汶川地震经验教训总结效果的一次检验。芦山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任务仍艰巨而漫长,不妨先就"72小时黄金期"的应急响应和生命救援工作与五年前进行一个粗略的比较。  相似文献   

3.
<正>五年前,汶川8.0级特大地震重创巴蜀大地;时隔五年后,芦山7.0级强烈地震再次袭来。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正在为伟大复兴之梦而奋力前行的中华民族,用坚强和团结、不屈和坚韧、科学和智慧,又一次书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壮丽史诗,再一次见证了一个国家举国携手、握指成拳的力量。灾难考验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抗灾能力。从汶川到芦山,一次次应急救援,一次次面临考验,一次次经验升华,充分证明了中国在自然灾害应急救援方面的体制优势,展现了正在趋于成熟的救灾机制。生命至上,救人第一。从汶川到芦山,一次次生命的大营救无不体现出"中国式"抗震救灾的根本理念,即对生命的坚守和崇尚,无论何时何地、条件多么艰苦,这一理念从未动摇,让我们在悲怆中  相似文献   

4.
<正>四川,"天府之国"。青峰竞艳,丹壑争流,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四川民政,抗震救灾的先锋。"5·12"汶川特大地震,"4·20"芦山地震,"6·24"茂县特大山体高位滑坡,"8·8"九寨沟7.0级地震,面对一次次灾难考验,各级民政人不辱使命,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以无畏的勇气、坚定的担当为受灾群众撑起希望的蓝天,赢得社会的众口称赞。2017年,四川民政比往年更引人注目。这不只因为再次夺取了抗灾救灾的阶段性胜利,还因为2017年民政工  相似文献   

5.
溪州子 《中国减灾》2013,(6X):16-17
<正>201 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雅安芦山发生7.0级地震。离汶川特大地震五周年那么近,四川人民再次被灾难击中。灾时,四川人民自救互救;灾后,全国迅速集结人力、物力,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科学有序地投入抗震救灾战斗。正是在这整个救灾过程中,我们看见了人性的美,看到了某种更伟大的超越;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大到政府小到个人对于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于人的生命的尊重。让我们记住那一张张面孔,让我们珍藏这一份份感动,记得——天灾本无情,人间自有爱!  相似文献   

6.
编读往来     
互动邮箱chinatoday@china.com.cn或@今日中国ChinaTodayv中国在灾害面前的成熟和理性贵刊第4期报道了4·20芦山地震,而今年也是汶川地震五周年。5年前,汶川受难,举世皆悲;5年后,芦山再震,全球聚焦。回首抗震救灾历程,国际社会如今纷纷以"反应迅速"、"高效有力"、"成熟理性"、"以人为本"来描述中国式救援的成功,赞扬中国在地震灾害应急和救援方面的体制优势。世界舆论普遍认为,从汶川、玉树到芦山,中国人民万众一  相似文献   

7.
陈佳羽 《中国减灾》2013,(5X):62-62
<正>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深深震撼了全球华人的心灵,所有人都为在地震中遇难的亡灵默默哀悼,悲痛之情难以言喻。灾难,是不可避免的,它给人类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它威胁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所以,我们要从小树立防灾减灾意识,争取在灾难来临时把损失的程度降到最低。灾难的形式有许多种,例如:地震、酸雨、洪水、泥石流等。据调查,全国有许多地方发生过大地震,如1 9 7 6年唐山大地震,2 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等,均有上万人死亡和受伤。最近,又发生了四川芦山7.0级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当突然发生地震时,  相似文献   

8.
群众声音     
《群众》2013,(5):1-1
芦山地震的中国表情1从容、镇定、坚强,这是世界从灾难中看到的中国表情。这份镇定与从容,不仅是因为我们遭遇过灾难,有了救援的经验、应对的技巧,更是因为我们经历了思考,对许多问题早有答案。从汶川到芦山,我们对生命尊严有了更深领悟,我们对公民精神有了更多期待,我们对社会理性有了更大信心。——陆侠。  相似文献   

9.
萧野 《中国减灾》2013,(6X):18-19
<正>在四川芦山地震灾害应急处置工作中,现代科技支撑体系的作用十分突出。与五年前的汶川地震相比,芦山地震灾害应急救援与处置,进一步凸显了现代科技支撑体系的关键作用,各种相关技术与装备更加普及,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近几年来,四川经历了汶川地震、芦山地震、康定地震等重特大自然灾害的侵袭。在应对灾害的过程中,四川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创新机制,逐渐探索出一条更加科学有效的防灾减灾救灾新路径。  相似文献   

11.
影像     
《创造》2009,(5):24-25
汶川。地震一周年5月12日,纪念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活动在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举行。(左上)  相似文献   

12.
4月20日8时02分,古城芦山遭遇7.0级地震。距离"5·12"汶川特大地震五周年尚不足一个月的时候,强震再次撕裂中国的伤口:截至4月23日6时,此次地震共造成193人死亡,25人失踪,12211人受伤。芦山地震发生后,中央和四川省各级政府紧急启动预案,有序有力组织抗震救灾;灾区居民积极自助自救,个别地区依靠互帮互救创造了"零伤亡"的奇  相似文献   

13.
正今年5月12日,是汶川特大地震12周年。在中国人眼里,12年,象征的是一个轮回,更是一个新的开始……12年前,岁在戊子,汶川的城塌了;剧烈的大地震动之后,无数生命戛然而止。灾难发生当晚,国家地震救援队首批180人从北京飞往灾区;第二天,全国各省救援队相继出发前往四川,冒着高山飞石,踏着破碎大地,挺进灾区;第三天,从四面八方而来的救援力量已多达近20万。  相似文献   

14.
5月12日下午,当举世震惊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过去整整一年之际,"纪念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活动在震中汶川县映秀镇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15.
正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里氏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这次地震是继汶川特大地震后,四川遭受的又一次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基础设施破坏严重的自然灾害。"4·20"芦山强烈地震评估工作开展情况四川省"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害损失统计评估采取县级统一填报、省级统计汇总、行业部门审核、减灾委综合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具体工作开展情况如下:★4月20日,四川省民政厅第一时间成立抗震救  相似文献   

16.
2013年4月22日——四川芦山"4·20"地震后的第三天,不少媒体记者走进芦山县城,发现这里最不缺的就是帐篷,马路边、绿化草坪上、医院空地里……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蓝色帐篷。从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到2010年的舟曲泥石流和玉树地震,再到2013年的芦山地震,5年间,曾是灾区紧缺物资的救灾帐篷,没有再次成为救灾工作的短板。帐篷数量的增加、种类规格的多样化、运抵灾区的时效增强等诸多进  相似文献   

17.
4月20日8时02分,古城芦山遭遇7.0级地震。距离“5·12”汶川特大地震五周年尚不足一个月的时候,强震再次撕裂中国的伤口:截至4月23日6时,此次地震共造成193人死亡,25人失踪,12211人受伤。  相似文献   

18.
五年前的伤痛还未抚平,2013年4月,四川芦山一场7.0级的地震再次重创天府之国。无情的灾难,瞬间吞噬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西南处,国有殇,中华民族再一次奏响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悲壮交响。  相似文献   

19.
应对灾难,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经历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芦山地震等多次灾害的实践和历练后,我国的灾后社会心理援助已逐渐步入正轨,管理更为规范有序,干预方法也更加科学有效。  相似文献   

20.
<正>4月20日,在四川芦山7.0级地震发生两周年之际,四川省委、省政府在雅安市组织召开了"探索芦山强烈地震恢复重建新路子研讨会"。芦山地震恢复重建,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和"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四川省结合恢复重建工作,积极探索和实验恢复重建新路子。本次研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