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五年前,汶川8.0级特大地震重创巴蜀大地;时隔五年后,芦山7.0级强烈地震再次袭来。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正在为伟大复兴之梦而奋力前行的中华民族,用坚强和团结、不屈和坚韧、科学和智慧,又一次书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壮丽史诗,再一次见证了一个国家举国携手、握指成拳的力量。灾难考验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抗灾能力。从汶川到芦山,一次次应急救援,一次次面临考验,一次次经验升华,充分证明了中国在自然灾害应急救援方面的体制优势,展现了正在趋于成熟的救灾机制。生命至上,救人第一。从汶川到芦山,一次次生命的大营救无不体现出"中国式"抗震救灾的根本理念,即对生命的坚守和崇尚,无论何时何地、条件多么艰苦,这一理念从未动摇,让我们在悲怆中  相似文献   

2.
萧野 《中国减灾》2013,(6X):18-19
<正>在四川芦山地震灾害应急处置工作中,现代科技支撑体系的作用十分突出。与五年前的汶川地震相比,芦山地震灾害应急救援与处置,进一步凸显了现代科技支撑体系的关键作用,各种相关技术与装备更加普及,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2014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地震1周年;往前数6天,青海玉树,地震4周年;22天后,四川汶川,地震6周年。汶川到芦山有多远?85公里。但从汶川、芦山地震再到今天,我们辛苦跋涉过的,岂止万水千山?从汶川到芦山,中华民族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灾难洗礼,与灾难共生,也  相似文献   

4.
编读往来     
互动邮箱chinatoday@china.com.cn或@今日中国ChinaTodayv中国在灾害面前的成熟和理性贵刊第4期报道了4·20芦山地震,而今年也是汶川地震五周年。5年前,汶川受难,举世皆悲;5年后,芦山再震,全球聚焦。回首抗震救灾历程,国际社会如今纷纷以"反应迅速"、"高效有力"、"成熟理性"、"以人为本"来描述中国式救援的成功,赞扬中国在地震灾害应急和救援方面的体制优势。世界舆论普遍认为,从汶川、玉树到芦山,中国人民万众一  相似文献   

5.
汶川地震应急处置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已一周年,本人作为特大灾难的见证者和应急救援的参与者,在回顾救援历程的同时,总结了救援工作的得与失.并提出个人的应对思考.  相似文献   

6.
丹丹 《中国减灾》2012,(3):48-49
1976年唐山大地震,2008年汶川地震,让人类更深刻地吞饮了地震造成的剧痛。但灾难也是进步的力量,胡锦涛总书记在2008年全国抗震救灾表彰大会上说:"一个善于从自然灾害中总结和汲取经验教训的民族,  相似文献   

7.
钟鸣 《中国减灾》2008,(8):31-33
灾难是一面镜子.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是对我国灾害应急救助体系的一次直接考验。当前,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未雨绸缪,以汶川地震为鉴.抓紧做好灾害应急救助体系的完善工作.  相似文献   

8.
《中国减灾》2012,(2):48-49
1976年唐山大地震,2008年汶川地震,让人类更深刻地吞饮了地震造成的剧痛。但灾难也是进步的力量,胡锦涛总书记在2008年全国抗震救灾表彰大会上说:“一个善于从自然灾害中总结和汲取经验教训的民族,  相似文献   

9.
陈厦 《中国减灾》2014,(15):51-53
正近年来,在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5·12"汶川特大地震、"4·14"玉树强烈地震、四川芦山"4·20"强烈地震等重特大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置中,我国的广播电视等主流媒体在及时传达政令、发布信息、引导舆论、稳定人心、协助救灾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13年12月3日,国家应急广播中心揭牌,国家应急广播社区网站(cneb.cnr.cn)同时上线,这标志着我国国家应急广播体系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是《国民经  相似文献   

10.
五年前的伤痛还未抚平,2013年4月,四川芦山一场7.0级的地震再次重创天府之国。无情的灾难,瞬间吞噬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西南处,国有殇,中华民族再一次奏响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悲壮交响。  相似文献   

11.
试析应急管理中的志愿者参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我国政府迅速响应.有效应对.获得了国内外的普遍赞誉.在地震救援的过程中.全国各地涌现出大批志愿者。志愿者的积极参与是汶川地震应急管理的一大“亮点”。从真总结汶川地震志愿者参与的经验.对于我们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开展应急社会动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五年前的伤痛还未抚平,2013年4月,四川芦山一场7.0级的地震再次重创天府之国。无情的灾难,瞬间吞噬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西南处,国有殇,中华民族再一次奏响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悲壮交响。大震巨灾发生也进一步提醒我们必须"识别灾害风险,掌握减灾技能",在全社会,尤其是中小学要深入、持续地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倡导公众要具有防灾减灾的意识,用科学的减灾技能应对灾害,守护生命。  相似文献   

13.
五年前的“5·12”,汶川8.O级地震之痛尚未愈合。五年后的“4·20”,在距汶川仅85公里的芦山,7.0级地震猝不及防,生命瞬间陨落,家园满目疮痍,在13亿中国人心中再添一道深创剧痛。  相似文献   

14.
《中国减灾》2014,(3):22
正2013年,四川省先后遭遇"4·20"芦山强烈地震和数次特大暴雨洪涝等重大自然灾害袭击,是继"5·12"汶川特大地震之后灾情最为严重的一年。在一个自然年度内,四川省四个级别的救灾应急响应悉数启动且次数频繁,尚属首次。尤其是芦山强烈地震,致灾面积广、受灾程度深、救灾难度大。四川省民政厅坚持分类指导、多措并举,全力做好农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确保困难群众温暖过冬。一、提高重建补助标准,分类分档实施补助  相似文献   

15.
4月20日8时02分,古城芦山遭遇7.0级地震。距离"5·12"汶川特大地震五周年尚不足一个月的时候,强震再次撕裂中国的伤口:截至4月23日6时,此次地震共造成193人死亡,25人失踪,12211人受伤。芦山地震发生后,中央和四川省各级政府紧急启动预案,有序有力组织抗震救灾;灾区居民积极自助自救,个别地区依靠互帮互救创造了"零伤亡"的奇  相似文献   

16.
金磊 《北京观察》2013,(5):26-27
面对第5个全国防灾减灾日,我认为,它的重要启示在于提醒人们该如何好了伤疤不忘了痛、不断强化应对巨灾的各项准备?人们该如何从每次灾难中汲取教训,"举一反百"?2013年是青海玉树地震三周年,汶川"5·12"地震巨灾五周年,同时也是"非典"事件十周年……面对这些灾难记忆,国人的纪念之思必须是串联的,必须要将这些不同年份的黑色记忆综合考量,既思考进步,也思考问题,尤其要重新建构对城市灾害风险的新认知。面对第5个全国防灾减灾日,我认为,它的重要启示在于  相似文献   

17.
正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里氏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这次地震是继汶川特大地震后,四川遭受的又一次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基础设施破坏严重的自然灾害。"4·20"芦山强烈地震评估工作开展情况四川省"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害损失统计评估采取县级统一填报、省级统计汇总、行业部门审核、减灾委综合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具体工作开展情况如下:★4月20日,四川省民政厅第一时间成立抗震救  相似文献   

18.
刘威 《中国减灾》2013,(6X):28-29
<正>四川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在政府、民间组织及受灾群众的共同努力下,芦山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基本结束,灾后过渡安置工作也有序推进。接下来,灾后重建成为新一轮的工作重点。如何搞好芦山灾后重建规划,如何处理好灾后重建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和灾后重建与芦山城镇化发展的关系,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灾后重建与可持续发展灾后重建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是简单地把一个城市进行复制或者是灾难过后物质财富的恢复过程,而是从总体规划到灾后重建的全过程,都必须充分体现科学重建、优质重建,使灾区的经济和社会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下去。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之一即是维持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郭晓鸣牵头组建的课题组,在其5月9日向四川省政府递交的专题报告中,提出了生态发展型重建思路。地质学家、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  相似文献   

19.
赵志林 《中国减灾》1995,5(4):32-33
关于地震时应急工作的几点认识赵志林(河北省抗震防灾办公室)唐山地震已经过去近20个年头了,然而唐山地震那可怕的灾难,血与泪的场面,深刻、惨痛的教训,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不应忘记。全国的抗震防灾工作正是以唐山地震为契机,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的。十几年来,...  相似文献   

20.
他为国家的防灾减灾事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科技支撑,成为国家高层决策的重要智囊团成员,长期从事区域自然环境演变、资源开发与减灾科学方面的研究工作,成绩显著。作为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每次灾害发生后,他都会习惯性地思考:从灾难中我们能够学到什么,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如何能在巨灾和大灾之后汲取教训、变得更聪明……眼下,四川芦山"4·20"7.0级地震让他的神经再次紧绷了起来,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