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1 毫秒
1.
一是构建人才创业创新政策体系,大力优化人才环境。认真梳理评估已出台的人才工作政策,及时调整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研究制订加快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的政策措施,形成一套鼓励创业创新的人才政策体系。优化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的激励环境。完善人才政策绩效评估机制,加强对人才政策的宣传,扩大政策的知晓面和受益面。  相似文献   

2.
黄燕飞 《前沿》2013,(7):132-135
大学生不仅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更是建设创新型社会的主力军和人才保障。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工作事关建设创新型社会、产业结构的升级、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高层次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本文从创业视角出发,详细分析了大学生新就业能力的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3.
温汉雄 《传承》2013,(2):79-81
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广东进程中,广东高校承担着重大的历史使命。高校应该成为创新型广东建设中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知识创新的核心力量、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要完成这一重大使命,广东高校必须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育人环境,全面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大力推进创新型高校建设。  相似文献   

4.
创新型城市的构建要素与实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强调自主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应该把创新作为广义的社会发展方法论,研究创新型城市的构建要素与实现路径。创新型城市的构建要素可归结为产业创新、基础设施创新、制度创新、环境和文化创新、人才创新五个方面。而建设创新型城市,需要提升创新思维,弘扬创新文化;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创新机制;加速科技进步,提高创新能力;加强互动合作,注重成果转化;实施人才战略,打造人才高地。  相似文献   

5.
何强 《江苏政协》2013,(12):56-56
<正>近日,淮安市政协召开常委会议,专题协商加快推进区域自主创新,助推打造创新创业要素加速集聚、创新创业人才持续涌现、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创新创业成效显著提升的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策应市委、市政府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和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两大目标,淮安市政协组成专题调研组,通过部门  相似文献   

6.
《党建研究》2012,(9):35
李源潮同志近期为中科院干部和专家作人才工作报告,介绍我国培养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情况,指出要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培养、引进和用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强人才支撑。李源潮同志说,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  相似文献   

7.
<正>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要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回顾和总结过去30年来的教育改革发展经验,确实取得了很大成绩,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培养  相似文献   

8.
潘燕 《就业与保障》2023,(7):175-177
在国家大力推行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承担着为本区域乡村建设培养和输送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如何使其培养的人才与乡村人才缺口相契合、助力乡村振兴,已经成为当下城乡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文章分析少数民族地区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从区域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开发与整合、“专创融合”新农人人才培养模式创建、“双创”师资队伍建设、校政企协同育人共同体构筑等方面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区域乡村建设输送高质量“双创”型人才、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9.
褚伶利 《前沿》2012,(19):19-20
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目标,探索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新模式,鼓励毕业学生自主创业,是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培养就业者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实际出发,从基地功能和特点的角度对创业者孵化基地的建设进行有益探索.结合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特点,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途径,实现创业促进发展带动就业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0.
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于要有一大批创新型人才.高校公共基础课程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有着重要的奠基性作用.公共基础课程可以在创新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崇高感、创新课程体系、更新教学模式、创新评价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为造就一大批创新型人才进行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1.
《新重庆》2006,(6):1-1
古往今来的科技创新实践都表明,创新型科技人才是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是科技新突破、发展新途径的引领者和开拓者,是国家发展的宝贵战略资源。抓紧并持之以恒地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国家发展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把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加紧建设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相似文献   

12.
随着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更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来迎接挑战。我国高校普遍重视并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起步较晚,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基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创新创业人才的迫切需要,高校必须正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优化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拿出切实解决问题的对策;即端正思想认识、提高经费投入、改革教学体系、培养师资队伍、创新考评方式、加强创业实践,把大学生真正培养成为科教兴国、实业强国的后备人才.  相似文献   

13.
《浙江人事》2006,(12):14-16
今年初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明确提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要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人才,重点是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4.
《党建研究》2012,(8):10
近期,李源潮同志出席第二届中国人才发展论坛开幕式并与专家座谈。他指出,科技创新创业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力,要按照科学人才观的要求,努力创建中国特色创新创业人才开发体系,更好地培养、引进、使用创新创业人才,推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李源潮同志指出,人才是科技创新创业的主要承载者,大力培养、引进和支持人才创新创业是我国坚定不移的战略选择。加快创新创业人才开发,必须不断变革不合时宜的阻碍创新创业人才发展的观  相似文献   

15.
《湖北政报》2009,(4):5-9
<正>(2008年12月20日)鄂发[2008]19号为深入贯彻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湖北的战略决策,全面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加快实施科教兴鄂、人才强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充分发挥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在建设创新型湖北中的作用,现就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16.
<正>宁波国家高新区是宁波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载体。致力于打造自主创新的引领区、科技创业的核心区、高新产业的示范区及和谐发展的科技新城。目前是创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试点和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全国首批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单位.拥有首批国家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单位、全市首个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等创新创业载体。  相似文献   

17.
<正>宁波国家高新区是宁波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载体。致力于打造自主创新的引领区、科技创业的核心区、高新产业的示范区及和谐发展的科技新城。目前是创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试点和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全国首批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单位.拥有首批国家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单位、全市首个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等创新创业载体。  相似文献   

18.
《浙江人事》2009,(6):F0003-F0003
近年来,慈溪市致力于不断优化人才环境,以良好的环境吸引人才。 优化政策环境。2000年以来,慈溪市先后制订出台人才政策30多则。去年又制订出台系列人才政策,重点包括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以及加快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引进培养、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奖评选奖励办法等,内容涵盖广,政策力度大,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  相似文献   

19.
共青团组织是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形势、新条件下,高校共青团要进一步拓宽工作思路,努力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的活动体系、指导体系、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一向重视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坚持党管人才、党管青年原则、坚持“四个面向”的需求导向。实践中,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加强青年人才理想信念教育,明确青年人才培养标准,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深化青年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树立能上能下的选人用人机制,强化系统化监督监管;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加强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的精准性;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优化人才服务环境,提高人才服务质量,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