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研究选取《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对山东大学2006级全体新生(6976人,男4378人,女2598人,年龄17—20岁)进行了测试结果分析,探讨两量表间的相关性。经研究发现心理健康量表的12维度与人格量表中的活跃、坚韧、处世态度、重情相关性较大;从典型相关所提取的七对典型变量来看,这七对的典型相关系数都是显著的,且前三对典型变量贡献率较大。《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与《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邱小艳  唐君 《求索》2011,(2):175-176
本文采用实证的方式,对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的自尊、应对方式及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贫困大学生在总体自尊及单侧面自尊上均显著低于非贫困大学生;贫困大学生的应对方式相对更消极、更不成熟;非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优于贫困大学生。  相似文献   

3.
西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建军  雷鸣 《前沿》2009,(7):150-153
目的:了解西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高校学生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测验海随机对西部部分高校进行抽样。结果:通过调查发现,(1)贫困大学生在心理健康自评各因子上的得分高于常模,并达到极显著水平;(2)贫困大学生在人际敏感、忧郁、精神病性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贫困大学生;(3)就业、学业、经济状况是贫困大学生主要关心的问题。结论:西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应该根据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促进活动。  相似文献   

4.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教育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星严 《传承》2009,(22):86-87
本文研究了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教育,它更利于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更好促进其成长,利于教育者和学生关系的改善,并强化了心理教育的作用,可将积极心理学的宗旨整合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中,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培养大学生积极人格,建立积极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相似文献   

5.
创造性人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探讨创造性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入手,分析了符合心理健康标准的大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基本内容,并就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塑造大学生健全的创造性人格提出了四点建设性的对策:创建富有特色、现代化的高校优良校风,促使教育在社会化和个性化间保持张力,充分发挥创造型教师的人格示范作用,引导大学生塑造健全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6.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教育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教育,它更利于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更好促进其成长,利于教育者和学生关系的改善,并强化了心理教育的作用,可将积极心理学的宗旨整合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中,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培养大学生积极人格,建立积极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索贫困大学生在人格特征和自我效能感上的关系,抽取漳州某高校290名大学生进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GSES)的测量,提出了一些提高贫困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培养健康人格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的核心是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和发展,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高职大学生适应环境、承受挫折和自我调控的能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发展自我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要通过对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发现问题.提出有效对策.营造高职大学生心理成长的支持性环境.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健康咨询,培养高职学生健康人格.树立自尊、自主、自强的主体意识.建立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顸警系统.积极完善高职大学生心理自助体系,从而培养高职大学生的建康心理。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贫困心理现象”是一种因经济贫困而产生心理问题的现象,这种现象是可以通过外界手段进行干预的。研究和解决大学生“贫困心理现象”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一、大学生“贫困心理现象”“贫困心理现象”是指大学生因经济贫困而导致心理和人格上出现障碍和问题。经济上入不敷出是导致“贫困心理现象”的直接诱因,经济拮据的个体一旦改善了经济条件,其心理障碍可得到有效缓解“,贫困心理现象”也就随之得到有效解决。“贫困心理现象”既存在于经济贫困群体,也存在于非经济贫困群体,前者是家庭贫困等外因所…  相似文献   

10.
银星严 《传承》2009,(4):134-135
在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困惑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其心理困惑成因进行分析,并从引导贫困生积极开展心理自助、开展贫困生个体心理咨询、团体辅导和心理训练、建立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方面对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困惑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李宗建 《传承》2009,(10):46-47
经济贫困导致心理失衡、环境的突变引发心理冲突、巨大的就业压力带来心理上的挫败感等是当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通过健全资助体系、加强心理辅导、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创造良好校园文化和引导贫困生"自我疗养"等途径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12.
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我国高校贫困生的人数在不断的扩大,由于物质的贫困引发的贫困大学生的精神贫困,成为制约他们成才的瓶颈。只有帮助贫困大学生在解除物质贫困的同时解除精神贫困,才能有效的帮助他们真正的摆脱贫困。帮助大学生解决精神贫困,首先要加强大学生的自强自立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价值观;还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面对贫困;同时还要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为贫困生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  相似文献   

13.
在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困惑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其心理困惑成因进行分析,并从引导贫困生积极开展心理自助、开展贫困生个体心理咨询、团体辅导和心理训练、建立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方面对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困惑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谷慧玲 《前沿》2011,(4):100-102
经济上的困难一定程度上对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消极影响,使他们在心理上难以适应高校生活。因此,需要深刻分析农村贫困大学生"心理弱势"的成因,剖析农村贫困大学生"心理弱势"的影响,提出相应的调控措施,以期引导农村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提高他们的高校适应性,从根本上帮助他们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5.
和谐校园视域中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贫困导致心理失衡、环境的突变引发心理冲突、巨大的就业压力带来心理上的挫败感等是当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通过健全资助体系、加强心理辅导、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创造良好校园文化和引导贫困生"自我疗养"等途径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16.
蒙古族和汉族大学生人格特点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莉君 《前沿》2003,(11):158-160
良好的个性是大学生高效率学习和生活的基础。了解大学生的个性特征是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的前提。心理卫生学的研究证明 ,人格缺陷、人格偏离正常会直接影响人的认知和情感活动 ,是导致心身障碍乃至心身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人格的发展受遗传、性别、环境、教育的影响 ,同时也必然受不同文化和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对大学生进行个性心理特征的调查研究一方面可以使我们客观的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 ,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的大学生进行人格测验的比较研究 ,也可以为心理测验的跨文化研究提供实证资料  相似文献   

17.
从人格特质及心理健康水平预测护士职业适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运用了人格检查法及心理健康量表调查了168名护士,并与有关资料对比,旨在了解护士人格特质及心理健康水平与职业适应的预测关系。研究发现,敏感性、世故性、忧虑性、紧张性人格特质与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症状呈现显著正相关;自律性人格与躯体化呈现显著负相关。结论认为,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相关,据此可预测职业适应情况。  相似文献   

18.
为更好地了解女大学生的躯体自信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笔者采用躯体自信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185名女大学生进行了测验并对测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女大学生的躯体自信水平与心理健康水平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健康和成才,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振兴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然而,现阶段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建立和健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愈加重要。本文从问题的本源出发,以健康人格塑造作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新视角,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目前,高校贫困生的大量存在成为高校教育的一大问题,而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那么,在影响个体行为、态度的自我效能感方面,高校贫困大学生是否也存在让人担忧的问题呢?本文针对高校贫困新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贫困生的消费水平来说,学生对于其家庭经济状况的认知对其心理的影响更为明显。另外,结果表明,大学新生中的贫困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高于普通学生,作为教育者而言,这是一个对该群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契机,同时也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