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中西部农村的田野调查发现,与上一代农民工“半工半耕”的家计模式不同,新生代农民工出现“夫妻共进退”的家计模式。研究发现,之所以形成“夫妻共进退”的家计模式,主要是由于农村青年男性面临的婚姻困境。新生代农民工出于保卫婚姻的考虑,选择夫妻捆绑在一起的生活方式。同时,随着教育观念与教育环境的变化,新生代农民工倾向于带着孩子一起流动,最终实现“全家共进退”。新生代农民工的家计模式虽然实现了核心家庭的生活完整,但是由于劳动力的次优配置、家庭资源配置生活化,减弱了家庭资源积累,最终导致家庭发展能力弱化。新生代农民工家计模式转变的背后是青年农民婚姻性质的变化与核心家庭形成原因的改变。  相似文献   

2.
工业化背景下,为了实现家庭的最大化积累,农民家庭形成了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家计模式。随着教育变迁的出现,新生代农民家庭的主导性目标也开始转型,从家庭经济积累转向了代际教育跃升,原有的家庭分工难以契合农民家庭的发展需求。由此,在教育目标的推动下,农民家庭完成了"一家三制"的家计重构,形塑出了年轻妇女进城陪读、青壮男性异地务工、中老年夫妇村庄务农的策略安排。"一家三制"的出现是农民家庭对家庭再生产压力积极回应的结果,但也蕴藏着家庭发展风险扩大和教育不公平加剧的危机。因此,要重新思考教育设置的问题,通过调整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主导权,增强农民家庭的教育安全感,促进农民家庭的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3.
以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变革为背景考察当代家庭代际关系及其变动。新的制度促使代际关系发生积极变化:亲子平等关系形成,儿女均享有对亲代遗产继承权,子代婚姻实现自主,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使亲代减轻了对子代赡养的依赖。改革开放后,家庭子女数量减少,女儿在代际关系中的义务、责任和权利增大。当代农村亲子同居所形成的三代家庭占比上升,但城乡65岁及以上老年亲代与一个已婚子女同居养老占比明显降低。社会变革时代,当代代际关系也存有不可忽视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参与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4.
2006-2007年,为深入了解和研究在社会经济结构变迁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农村老年群体的生活现状,我们以"农村家庭代际关系和养老问题"为题,在中国3省6县(浙江省嵊州市、洞头县,湖南省凤凰、靖县,河北涿州市、献县)共计9个村庄进行了深入调查和研究.结果显示,农村老人的贫困化问题突出,以家庭养老为主要模式的养老制度正面临深刻的资源危机.  相似文献   

5.
晚婚化是转型期我国青年婚姻问题最明显的体现。而基于对豫南南部W村的调研却发现,当地男青年多数在20岁(虚岁)之前就已结婚生子。探究其成因机制得知:农村婚姻市场上适婚女性资源匮乏,催生了男青年及其父母对能否顺利成婚的焦虑和担忧,通过提早婚姻进入的时间,男青年可纵向延伸其在婚姻市场上的择偶时间,提高婚配成功的机率和可能,避免"打光棍"的风险;受近年来农村婚姻市场上彩礼"一年一个价"的驱使,男青年通过早婚,可减轻每年上涨的"附加"彩礼对其家庭的盘剥和压榨。在此基础上,文章得出婚姻挤压促使农村男青年早婚上演的相关结论。最后,文章指出早婚对青年人正常的学校教育、代际关系以及婚姻稳定等所造成的一系列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6.
家庭养老的"反馈"模式和"接力"模式受到很多学者的认同,但也有少数学者对此提出质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从历史上来看,西方社会亦曾出现过"反馈"模式。现代西方社会中亲子之间在代际支持方面存在着广泛的联系,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接力"模式。"反馈"虽然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家庭养老最主要的特点,但是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我国家庭养老模式出现了程度不等的变迁,"反馈"模式已不再适用。"反馈"模式和"接力"模式只是在历史上的一段时期内的出现,是阶段性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代际支持的模式终将发生变化。在代际支持模式上,中国和西方社会更多地是渐趋一致而不是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7.
李建礼  宋崇豪 《传承》2008,(2):70-71
农村老年人口占我国老龄人口的2/3以上,农村养老问题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当前,农村传统养老模式面临诸多挑战,其存在基础发生动摇。为此,必须探索新形势下农村社会养老制度的新途径、新思路、新机制,才能有效维护农村社会安定有序,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  相似文献   

8.
当前农村养老制度浅析及路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老年人口占我国老龄人口的2/3以上,农村养老问题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当前,农村传统养老模式面-临诸多挑战,其存在基础发生动摇.为此,必须探索新形势下农村社会养老制度的新途径、新思路、新机制,才能有效维护农村社会安定有序,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  相似文献   

9.
根据西方经典家庭现代化理论的思路,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提高,核心家庭将成为主要的家庭形态,夫妻关系将取代代际关系成为家庭关系的轴心,然而,中国转型期的家庭发展动态似乎呈现出一个不尽相同的图景。本文基于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数据,探讨转型期中国家庭关系的主轴,同时从家庭结构、价值规范、夫妻关系质量三个层面考察其对家庭关系轴心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背后的性别模式。研究发现,转型期中国家庭关系呈现夫妻关系与代际关系双轴并重的格局,略超过半数的被访者选择将夫妻关系作为家庭关系的主轴,也有近半数的受访者选择以代际关系为主轴。居住安排、孝道观念和婚姻质量均对二者何为主轴产生影响。对于家庭关系主轴的选择存在明显的性别模式差异,男性更倾向于将上行式代际关系作为家庭关系的主轴,女性则更倾向于视下行式代际关系为主轴。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利用2014年全国九省的百村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具有双重照顾身份的农村已婚女性对于父母和公婆的代际支持差异和代际支持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女性在代际支持上更多体现了"同时兼顾",而非"厚此薄彼"。对父母和公婆的代际支持差异并不十分明显,尤其是经济支持几乎没有差异;不同代际支持类型呈现出不同偏重,农村女性代际支持显示出精神支持偏重父母,日常照料偏重公婆的特征;但是融洽的代际关系可以显著缩小父母与公婆的代际支持差异;丧偶的公婆在精神支持和日常照料方面处于劣势,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1.
汪永涛 《思想战线》2023,(3):111-120
县域城镇化表现为进城购房的刚需化、子女教育的城镇化以及生活方式的中产化。当前农村家庭正在经历城镇化目标转型,由此形成了“一家三制”的家计模式,其中代际支持起着重要的作用,包括直接的财富转移(购房、彩礼)、老漂、城乡两栖、自我养老等多种形式。农村新三代家庭的家庭再生产由此在“城—县—乡”之间进行拆分,并形成多种分工组合,呈现出流动性、碎片化、离散化的特征。因此,中西部地区的县域城镇化具有消耗性、过渡性、符号象征性等特征,它仍然是一种半城市化。  相似文献   

12.
从婚姻支付实践变迁看农村家庭代际关系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在田野工作所获得的材料和体验基础上,认为南村婚姻支付实践正经历从婚姻偿付到婚姻资助的变迁过程,婚姻支付流向由婚姻偿付时期的从婆家流向娘家,变更为婚姻资助时期从婆家娘家共同流向新婚夫妇家庭,呈现出子辈权利意识兴起与父权衰落的农村家庭代际关系,农村社会经历着从家庭本位到个体本位的结构转型.  相似文献   

13.
文章采取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对河北上村的隔代照顾进行研究发现,农村中年女性通过"反思性生涯"发展新型的代际策略。与传统婆婆在代际支持上的"缺席"不同,中年女性积极营造与儿媳妇的代际关系,她们通过出让工作权利,诉诸亲密关系,力图"生产"融洽的代际关系与和睦的家庭伦理,进而"激发"子辈的感激、依恋乃至对其未来养老的承诺。但是,在父权制与市场经济的双重作用下,中年女性的权利在代际关系重构的图景中隐而不见,她们不得不面临权力丧失与主体性消融的困境。  相似文献   

14.
刘建民 《桂海论丛》2013,(1):124-128
居家养老模式是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有效整合,是未来我国养老事业重点建设的目标之一。中国目前居家养老服务多为政府购买服务、民间组织提供服务或社区承办服务等模式。广西民族地区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快、经济欠发达、家庭结构失衡、养老设施匮乏,居家养老模式应成为养老方式的首选。建设广西农村居家养老模式应重点完善农村基本医疗照顾,加强农村传统邻里互助关系,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习俗。  相似文献   

15.
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并且是在经济没有充分发展的情况下到来,人口老龄化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中国70%以上的老年人居住在农村.由于农村生活条件较差,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农村养老受到严峻的挑战.本课题是对广东省25村60岁及以上农村老年人和30-59岁年龄段作为子女的中青年群体进行全面深入调查的基础上,以期了解农村老年人的养老状况和农村中青年群体养老观念的变化.通过围绕农村不同群体对待老年人养老问题的对比分析,目的在于折射出农村代际关系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16.
加快构建以家庭服务保障为基础,以农村托老照顾为依托,以机构供养为补充的模式,是解决现阶段养老的主要手段。"养儿防老"一直是中国农民的传统观念,但由于家庭规模的缩小及年轻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的增加,使老人要实现家庭养老的难度逐渐增加。另外由于现阶段能够享受养老院和老年公寓等机构养老服务的门槛还比较高,所以在农村开展居家养老显得十分迫切。目前,京郊农民落实养老政策中  相似文献   

17.
夏支平 《前沿》2012,(7):169-171
本文通过对广西田东县M村的实地调查发现,受经济的贫穷落后、制度政策的变迁和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多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瑶族村落的养老模式已经从"家庭+村集体+政府"三元模式转变为"家庭+政府"二元模式。这种模式的运行具有以下四个特点:家庭主导、政府扶助、村集体互济养老模式消失、自我照料的老人人数快速上升。  相似文献   

18.
农村"啃老"现象及其内在逻辑——基于河南Y村的考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基于河南Y村的调查发现,当地年轻人的"啃老"阶段长且內容多.但村庄中的养老只定位于"孝"的最低标准上,这种不平衡的代际交换模式,却没有引起代际之间的关系紧张,因为大多数父母心甘情愿地被"啃老",这种自愿性付出受当地不利于父母的"地方性规范"的型塑.要改变这种剥削性的"啃老",需要理顺代际间的关系,使之达到一种良性的厚重平衡.  相似文献   

19.
李永萍 《理论月刊》2023,(7):93-101
家庭结构反映了家庭成员之间关联和聚合的形式。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力量逐渐渗入乡村社会并成为影响农民家庭变迁的主导性变量。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在市场区位中分别处于市场中心和市场边缘的位置,这种区位条件的差异不仅形塑了差异化的农民家庭收入水平和收入模式,而且形塑了差异化的婚姻区位和价值观念,并进一步影响农民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状态。总体来看,东部地区的农民家庭经济收入水平较高,代际关系比较平和,形成了子代依附父代的家庭结构;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家庭经济收入水平有限,代际关系比较紧张,形成了父代依附子代的家庭结构。家庭结构的东中西差异不仅展现了中国家庭变迁路径的复杂性,而且提供了在具体时空条件下理解家庭问题并定位家庭政策的重要框架,为转型期家庭问题的具体分析和具体解决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人口老龄化将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小的挑战,摆脱人口老龄化的负面影响,需打好"组合拳":要提高人口出生率,打破老年人口与青年人口比例不平衡的局面;构建新型社会保障体系,缩小城乡养老差距;实施家庭与社会融合养老,避免单一养老方式的弊端;鼓励具有劳动能力的老年群体参与工作,实现"自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