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微教育"通过"微课程"、"微语词"和"微平台"等主要形式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具有官兵易于接受、便于参与的特点和优势。因此,研究"微教育"在公安边防部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有赖于深挖当前"微教育"的开展现状,根据问题分析原因,并对"微教育"的应用路径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2.
赵菊连 《传承》2011,(28):54-55
思想政治教育是由"教"而"化"的过程,是由教育主体审美情感参与,将教育内容内化于心里,并对教育内容产生认同的过程。但是,目前教育大环境表现为:应试教育和功利主义教育中只注重知识和专业,漠视通识教育和受教育者主观感受。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缺乏鲜活性,教育主体很难获得一种"美"的体验,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种形式过场,结果只"教"而不"化"。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必须打破这种格局,使教育内容丰富化、教育方式审美化、教育效果内心化,从而实现知识、审美和教化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军事院校的艺术教育存在着"软教学"的倾向.为切实提高艺术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应借鉴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中实施的"基于学科的艺术教育",从提高认识、深化体制和教学改革等方面入手,探索军事院校艺术教育及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专门化"、"课程化"和"标准化"途径.  相似文献   

4.
海外华文教育是中华民族的海外"留根"教育,是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天然"承载体"和"传播体"。推动海外华文教育的发展不仅是中华文化"走出去"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策略,也契合了世界"中国热"的需求。当前,海外华文教育正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机遇和挑战并存。本文旨在分析当前华文教育的处境,探索推动海外华文教育进一步发展的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当前,社会物质生活的丰富性和精神生活的复杂性正不断发展,大学生的生命教育问题也显得越来越突出。生命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拓展和延伸,成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基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实性及其基本内涵,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生命教育可从"人本化发展"、"加强实效性"和"个人精神成长"这三个方面着眼。  相似文献   

6.
《公安教育》2021,(5):16-18
全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部署开展以来,福建省宁德市公安机关紧紧抓住宁德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资源优势,紧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紧扣"学习教育"这一环节,突出围绕政治教育、党史教育、警示教育、英模教育、廉政教育"五项教育",结合单位实际,拓展学习内容、形式和方法,创新推出"十学"模式,有力确保公安队伍教育整顿学习走深走实、见绩见效。  相似文献   

7.
"四个教育"作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中心环节和基础工程,十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扎实地抓好"四个教育",要形成抓教育的领导机制;要坚持把革命人生观教育作为"四个教育"的核心;要把"四个教育"和党的创新理论教育结合起来;要坚持以干部为重点;要积极运用新的教育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研究中国教育以及传统,溯源其文化根源和哲学内核,道家的自然论说及儒家的中道传统便是其主流。道家文化以其特定意义的自然之"道",强调教育应该合乎"自然";儒家文化注重社会伦理,强调"学道"之核心。然而,社会的进程乃传统与现代不断冲突和演化的过程。康有为"学为时异"的"经世致用"教育观以及五四时期"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理念堪称中国近代传统教育典范,促成了中国教育的本土化和现代化,诠译了中国哲学传统的教育使命。  相似文献   

9.
美国通识教育的源起及其发展至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教育理念和实践充分体现了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当今我国许多高校也在实施通识教育,在通识教育的视野下,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教育外在化的缺失,即重视"何以为生"而放弃了"为何而生"的教育。同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教育存在着谋生手段为"有限目的"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无限目的"的矛盾。我国高校已普遍实施通识教育,如何合理借鉴美国高校的做法和经验,对于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有效实施,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高等公安法学教育之两大关系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学教育与公安教育的关系是:法学教育为体,公安教育为用;法学教育铸魂,即铸造"四个忠于"之魂,公安教育增能,即增长才能、技能.法学教育与公安法学教育的关系是"母体"与"子体"的关系,或曰普遍性与特殊性、本色与特色的关系.公安法学教育既要遵循法学教育的一般规范和规律,又要体现公安法学教育的特殊性,即要结合公安工作实际,为公安实战服务.  相似文献   

11.
中国教育哲学的近现代转型与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教育以儒家仁学为核心,以"求善"为天职,以至真的道理即为至善的准则,这种教育哲学缺乏"求真"的价值和理性思辨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教育哲学虽然培育了无数志士仁人"经世致用"、"兼治天下"的政治品格,但是"重政务,轻自然,斥技艺"构成了传统教育文化基本框架,抑制了近代自然科学和实证哲学在中国的发展。"五四"运动给东方中国带来了"科学"强音,中国的教育哲学也因此面临着现代化转型。追求现代,重视传统,在两种传统和两种文化的碰撞融合中,形成现时代的教育理念,这将是中国教育哲学的现代理路。  相似文献   

12.
陈建英 《传承》2010,(33):26-27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经过"人的依赖关系阶段"、"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和"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基础上的自由性阶段"。与此相对应的三种教育理论是工具性教育、个人主体性教育和类主体教育。当代西方国家人的发展已经走完了两个阶段,完成了两种发展形态,他们的教育也开始从个人主体教育转向类主体教育。目前,中国正面临选择的困境,结合现实国情,主体性教育是中国教育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13.
赵志浩 《前沿》2015,(3):51-54
"关怀教育"来自对工具理性教育的反思,工具理性教育使人丧失了主体性,关怀教育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和"对话",在相互尊重、理解和欣赏等"情感认同"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道德、仁慈、灵性和爱等品格,让学生了解、感受和保持自我,并形成对他人和社会的"关怀"。在关怀教育实践中,应培养懂得关怀的人、以"榜样带动"引导学生、通过社会公益实践培养学生的关怀能力。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公民教育提供了根本指南、价值目标、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当前公民教育存在教育理念上重技能轻人文、教育目标上重宏观轻具体、教育对象上重"输出"轻"接受"、教育方法上重形式轻效果、教育渠道上重"主渠道"轻"多渠道"等问题。引领公民教育要遵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普遍性和针对性相结合的原则,着力在融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网络社会中、大众传媒以及完善文化人才建设机制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5.
红色资源的利用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手段和途径.通过对"红色教育"的含义与特征、"红色教育"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具有的优势的分析,对如何运用"红色资源"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政治中的教育活动"和"教育中的政治活动"之间游移不定,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立脚点"的现实窘迫,其背后则反映了学科在陷入"泛政治化"、"去政治化"和"中性化"争论之中的纠结与彷徨。马克思的总体性思想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立脚点"探寻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上的指引:一方面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立脚点"公共性的位移作为一个社会自然历史过程提供了理论证明上的支撑;另一方面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立足于公众,走向学科自主与独立予以实践上的规训。具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话语的变革需要正确处理宏大叙事和微小叙事之间的张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业人员要勇于进入公共空间,并在其中操练话语表达;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情感话语转换,建构公众的历史记忆,促进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教育面向未来"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论述了这一教育思想的超前性以及对未来教育的指导意义,指出"教育面向未来"思想是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方针.  相似文献   

18.
哭嫁习俗以其独特的组织形式和内容凸显出土家族女性智慧。从教育人类学视角来看,"哭嫁"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蕴,其"关系互动"的过程体现出教育有序化之特色,并在彰显教育自觉性的同时,担负着个体社会化和民族文化认同与传承的功能。"哭嫁"作为非制度化教育形式,对如何实施制度化教育、学校教育发展以及学校课程设置等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红色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亮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孟  秦慧玲  霍鑫龙  卢恒虹 《传承》2008,(20):62-63
红色资源的利用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手段和途径。通过对"红色教育"的含义与特征、"红色教育"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具有的优势的分析,对如何运用"红色资源"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0.
提升党性教育实效性是全党面临的重大政治课题。然而,提升党性教育实效性也不是轻而易举的,而是面临着一系列结构性困境,主要是对党性教育功能的主观定位与客观实际不符、学员需求结构与党性教育课程设置不对称、学员接受习惯与教员教授方式严重失衡以及党性教育孤立进行而没有形成完整的"闭合圈"等。鉴于此,必须从整体上对党性教育进行范式转换,从集中性党性教育向集中性党性教育与常态化党性教育相统一转换,从显性党性教育向显性党性教育与隐性党性教育相统一转换,从灌输式党性教育向灌输式党性教育与启发式党性教育相统一转换,从抓"关键少数"向抓"关键少数"和管"普通多数"相统一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