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李贵连《法治是什么——从贵族法治到民主法治》(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版)对中国法治的历史轨迹进行了重新诠释。他没有简单用"人治"来概括中国古代社会的治理形态,这一概括不仅掩盖了中国法治历史进程的复杂性,而且也使得中国法治的源头和传统流变变得模糊不清。法治形成与发展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任何一种法律制度、法律思想都有其历史基因和历史脉络。法治理性也是历史理性。历史法学代表人物萨维尼认为,法律的任何部分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法律只能是历史存在中的、在历史  相似文献   

2.
探寻法治的中国道路 在当下这个矛盾复杂、问题重重的社会转型期,法学学人更多的是跟随媒体追逐社会热点,而遮蔽了对“中国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生活秩序”问题的思考。法学的力量来自对现实生活世界的理解。中国法学的误区在于以“他者”为判准来进行法律制度建构,导致了对西方法律和当下现实的双重误读。一些法学家热衷于移植西方法律制度、复制西方法学知识系统,而压根儿就不关心应该如何理解中国、如何建构生活秩序等当下问题,法学成为一门遮蔽真问题的学问、绕道走的学问,成为一个没有主体性的话语体系,一个悬空的知识系统。  相似文献   

3.
行为法经济学研究关注在现行法律规则下人的各类涉法非理性行为,试图通过制度设计对个体行为决策的影响以助其实现经济理性。大学生涉法行为的成本分析包括青春成本与人生经营、机会成本与发展成本、法律成本与道德成本、个体成本与社会成本分析。引导大学生进行人生规划和经济收益最大化的进路在于利益激励机制、成本效益分析、坚持理性选择、培育法治信仰。法经济学分析的价值考量在于提升个人经营效益、倍增家庭收益、减轻社会税负、催生阳光教育。  相似文献   

4.
根据法治的价值内涵的不同,可以将法治分为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两大类.形式法治是分析实证主义法学传统的法治观念,认为法治就是法律之治;而实质法治则是价值法学传统的法治观念,认为法治必须是善法之治,必须以保障人权和自由为目的.在价值内涵上,实质法治和宪政主义的基本理念相契合,宪政主义构成了法治主义的价值本质.  相似文献   

5.
法制与法治     
近几年来,我国的一些法学著作和法学文章中,常把法制与法治混淆起来,似乎法制即法治。据我理解,法制与法治这两个法学名词含义完全不同,不能用前者代替后者。法制就其词义来说,是指法律制度而言,有时也指法律、法规的起草与制定。而法治则是一种管理原则,它要求人们依照法律进行管理,即依法办事,最初是针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特权而提出的。有了法制,如不实行法治,法制虽尽善尽美,也不过是一纸空文,装饰门面而已。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就曾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当时我国法制机关确曾制定出不少反映人民革命斗争胜利成果的法律、法规。遗憾的是,与此同时却没有明确地提出厉行社会主义法治这一强有力的口号,以动员全国人民参加国家管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法治社会中,法学研究得出的结论通常会影响到政府的决策和政策、制度的制定以及公众对于政府、法治、整个国家法律运作体系的态度和期望。法学研究与法律实践结合,有利于推进法治建设;法学研究与各学科的互动,是构建社会精神的基础。法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合格法律人才、推行公民法律社会化教育以及树立社会对于法律的信仰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7.
法治博览     
正当代中国法治共识的形成及法治再启蒙四川大学法学院顾培东教授在《法学研究》2017年第1期载文《当代中国法治共识的形成及法治再启蒙》认为,在影响和制约我国法治建设的诸因素中,全社会对于法治的共识度较低或者说社会成员法治共识的缺乏,或许是最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我国法治知识的传播中、也即法治共识的形成中存在着多个层次的智识屏障:第一,西方法治国家与我国社会之间的屏障;第二,新兴法治国家与我国社会之间的  相似文献   

8.
“法治”观念在东西方都有着悠远的历史。进入近代以后,源自对商品经济所产生的利益的关切,西方社会重张“法治”的旗帜,并推动了“法治”的实现和制度化。“法治”的字面意思是法律的统治。从广义上说,法治意味着所有人都应当服从法律,接受法律的治理。但是在现代政治理论和法学理论中,对法治的理解往往侧重于其狭义的解释。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现代法治的精髓在于政府应受法律的治理,遵从法律。法治与人治相对立而存在,法治理念也常常被表述为:“政府由法律而非由人来统治。”但是,如果认真推敲,这一命题显然是存在问题的。《孟子·离娄》有云: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任何国家在推进法治化的进程中都不可能否定人的因素的存在,失去了维系法治理念延续的具体运作者,法治建设最终将沦为完全与实务相剥离的单纯的立法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法治最终还是要依赖于人的治理。  相似文献   

9.
法律经济分析的理论前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法律与经济有机统一的立场出发 ,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 ,特别是将经济学个人行为动机的几个基本假定 :最大化行为、有限理性、稳定偏好、机会主义等 ,作为法律成本效益分析的理论前提加以探究 ,证诸法学理论与实践 ,以求得法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学术自足性。  相似文献   

10.
平衡法研究既有深厚的法治实践背景,也有部门法研究为支撑。随着全面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平衡法研究将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不断丰富,有利于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不断拓展,有利于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有利于文化建设。当前,平衡法研究不但要具备全球化、规范化和方法论的理论视野,还要处理好"法律一元"与"法律多元"、社科法学与教义法学、法律本土主义与法律现代化等方面提出的理论命题,回应社会主义法治实践中的重大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合同法理论中,合同法的主要功能只是确保交易安全,交易成本的最小化是被忽视的功能。运用法经济分析方法对我国合同法进行解析,可以寻求一个交易成本与交易安全之间的均衡点,实现合同法应有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综合运用经济分析方法,借鉴经济学对人类行为的研究成果,对行政法律制度进行经济学解剖,不仅使行政法学的知识体系更科学、更务实,也为行政法学知识的更新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此外,经济分析强调行政法制度配置社会资源的功能,确立以行政资源与私人资源的最小消耗取得社会交易费用的最大节省为行政法的目标,必将推动行政更有效地为公众服务,而这也符合行政法的终极价值取向和行政伦理要求。  相似文献   

13.
国际私法的经济分析是法律经济学的一个前沿问题,而明确国际私法经济分析的范围应当是对国际私法进行经济分析的前提。从国际私法的调整对象及任务、国际私法的要素、国际私法法律关系和国际私法冲突关系等层面来分析和界定国际私法经济分析的范围,为继而研究国际私法经济分析领域的其他基本理论和概念,提供了一个必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张发坤 《理论月刊》2003,(10):45-46
陈安先生的《论国际经济法学科的边缘性、综合性和独立性》一文对国际经济法这门新兴学科的特点进行了系统的、全面的专门论述,但笔者不同意陈安先生关于国际经济法的“边缘性”特点的定性,并着重从法律的调整对象这一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国际经济法有其特定的调整对象,不是其他法律学科部分内容的简单集合,不具有边缘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车亮亮 《前沿》2010,(2):38-41
中国经济法学经过30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其作为一门独立法律部门的地位已经确立,中国经济法学体系已基本成型。然而,作为一门还处于发展中的年轻的法学学科,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表现出严重的"重经轻法"倾向,从而严重削弱了我国经济法学的理论解释力和现实指引力,大大地降低了经济法学研究对我国法学研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对此不良倾向进行全面地剖析和审视,述其表征、陈其弊害、探其缘由,并以此为鉴构建迈向实践的中国经济法学,这对促进整个中国经济法学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经济法在基本范式上属社会本位法,归于新兴的第三法域,它的利益主体是公共社会,是国家从社会利益角度参与、协调经济、社会生活之法.明晰经济法的范式,将为我国相关法律体系的完善,提供基本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经济学上的经济人假设与法律上的谨慎人有异曲同工之妙,《公司法》作为规范经济人创业的法律,必须以效率为原则,对此法学与经济学的认识是一致的。《公司法》经济学分析是用经济学的理论与工具研究公司法律问题,具有经济推理的性质。因此,许多经济学术语都成了对《公司法》进行分析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经济法的产生、发展及其独特的调整对象论述了其在法津体系中的地位,并且是独立于民商法之外的独立的法律部门。  相似文献   

19.
论农村信息市场的经济法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信息市场是随着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发展起来的生活消费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部分,农村信息市场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市场调节失灵,信息资源配置不当等问题。经济法对于农村信息市场中各个主体活动的法律规制,为农村信息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