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列宁与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革命观是一致的。在革命的前提问题上,他们都认为,无须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但必须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才能开始社会主义革命;在革命的进程问题上,他们都认为,无产阶级政治革命可以在一国或几国首先获得胜利,但要取得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则至少需要各先进国家无产者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
陈香兰  荣长海 《前沿》2011,(16):23-26,33
马克思、恩格斯论证了理想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对于二者的并存只存在于他们的思维逻辑中。真正面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存问题的是列宁,他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从期待世界革命实现全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代替到呼吁和平共处,维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共存,再到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这样一个渐进的过程,深化了对两制关系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哈特和奈格里将非物质劳动定义为生产非物质产品的劳动。他们认为非物质劳动获得了当今生产领域中的霸权地位。这种质量上的霸权对整个社会经济生活施加了全面的倾向性影响。它不仅缔造了帝国这一新的资本主义统治形式,而且还弥合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传统断裂,在革命低迷的当今世界重唤起革命的热忱,为革命提供了更大的潜能,从而构成了新世界的"染色体"。鉴于当今非物质劳动比例加大的现实,这一理论固然有其深刻之处;但其对非物质劳动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过分夸大,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在对马克思及其以后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关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理论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分析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动态演变,描述了垄断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中工人同意的产生机制,解释了资本主义工厂如何从市场专制到霸权的变迁,以及变化的劳动过程如何形塑了不同的工人抗争方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技术进步的视野中考察了劳动与资本的矛盾关系。从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建立、大机器生产的应用、工人处于机器的从属性地位开始,分析了在资本主义生产中,技术与机器本身的性质。直到自动化时代的到来,信息革命的爆发,通过生产组织治理,资本与劳动控制、反控制的斗争,我们试图看清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在知识经济浪潮中,劳动与资本呈现的一些新特点,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没有改变的本质性特点。  相似文献   

6.
高兹的生态学社会主义,从生态学的角度批判资本主义,重新强调了异化与劳动分工的联系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当代资本主义的生态危机源于资本主义的经济理性,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的统一。由此出发,高兹主张后工业社会的“非工人—非阶级”的“新工人阶级”是革命的主体,并提出了争取社会主义的劳工战略。  相似文献   

7.
资产阶级自由化分子总是在民主问题上大作文章,他们打着“争民主”的旗号,反对四项基本原则,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大肆散布“社会主义民主不如资本主义民主”的谬论,从而蛊惑人心,制造混乱。对此,必须加以批驳和澄清。一、从民主的实质上看社会主义民主高于资本主义民主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讲:“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一种国家形态。”这就是说民主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的理论,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这一论断是一个重大的理论突破,深化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和认识,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许多专家学者纷纷撰文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设想的提出及本来意义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许多结论都是通过对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基本矛盾进行分析后作出的。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他们曾经设想这一革命将首先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动并陆续取得胜利。这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在这些国家里,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引起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空前激化,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为生产力进一…  相似文献   

10.
李淑梅 《思想战线》2007,42(4):54-59
人类维持生存的物质劳动是永恒的自然必然性,而劳动又处于历史变化之中,在文明时代劳动的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国家、法和意识形态。马克思用这种历史唯物主义代替了寻求形而上的永恒正义国家的旧哲学。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以商品交换关系的自由、平等论证资本赢利的公正性,论证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正义性,马克思则用生产劳动说明交换,提出了系统的劳动学说,发现了资本剥削的秘密,指出了资本主义自由、平等的形式性,批判了拜物教的意识形态。晚期资本主义虽然表现出不同于自由资本主义的某些新特点,但依然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马克思的劳动观点仍然具有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即商业资本主义时代刚刚过去,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以及刚刚开始的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时期。因此,他们早期对资本主义的认识是以工业资本主义时代作为分析基础的,他们的论断是以资本主义的典型型态为出发点的。马、恩的时代,正经历欧洲几次大动荡,如1848年的资产阶级革命,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等等。这是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学  相似文献   

12.
陈燕 《传承》2008,(6):22-23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阐述了人类的根本前提,即劳动,接近于经济范畴和上层建筑,其并不仅是一个反映资本主义现实生产关系的经济问题,同时是一个哲学问题。异化劳动理论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有重要的经济哲学意义,马克思开始了从异化劳动出发走向人道主义、从对象化劳动出发走向共产主义的思想逻辑。  相似文献   

13.
资本主义市民社会的意义世界是通过劳动的附魅建构起来的。在市民社会的发展过程中 ,劳动的附魅主要表现为新教关于劳动的宗教伦理论证、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对劳动的经济学论证和黑格尔关于劳动意义的哲学提升。劳动的附魅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合法性根据。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阐述了人类的根本前提,即劳动,接近于经济范畴和上层建筑,其并不仅是一个反映资本主义现实生产关系的经济问题,同时是一个哲学问题.异化劳动理论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有重要的经济哲学意义,马克思开始了从异化劳动出发走向人道主义、从对象化劳动出发走向共产主义的思想逻辑.  相似文献   

15.
程彪  赵虹 《长白学刊》2023,(4):40-48
哈特、奈格里与哈维在非物质劳动问题上的分歧,集中体现了他们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不同认识。哈特、奈格里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变化的实质是劳动的主导形式由物质劳动转向非物质劳动,生产的重心由物质商品的生产转移到社会关系和生命形式的生产,转向生命政治生产;这种新的生产模式促进了共同性的发展,创造了超越资本主义的主客观条件,也孕育出当代一个“差异的、多元的、自由流动”的新主体——“诸众”。而哈维指出,非物质生产理论强调的那些变化主要是消费领域发生的转变,对公共财富的剥夺是剥夺性积累的重要手段;当代资本主义的这些变化都是资本为追求复合增长而做出的挣扎,随之产生的反抗斗争并非都具有超越资本主义的进步意义。深入考察哈特、奈格里与哈维在非物质劳动问题上的分歧,对于揭示资本批判的当代维度、理解马克思主义资本批判理论的当代拓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劳动解放何以可能是马克思劳动辩证法的核心问题。理解马克思的劳动辩证法及其对劳动解放何以可能问题的回答,必须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起点。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把劳动理解为人的生命活动,把人的自由本性内在地植入劳动之中,这是马克思与西方传统哲学的根本区别。马克思从劳动的社会本性出发,把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与劳动异化的积极扬弃内在统一起来,理解为一个社会运动或社会生成过程,从而指明了劳动解放的现实路径。自由劳动作为劳动解放的最终目标,是劳动的自由本性的真正实现;作为积极扬弃异化劳动或者私有财产的社会运动过程的结果,则是劳动的社会本性的真正实现。劳动解放或自由劳动的实现过程,也就是社会主义社会或共产主义社会超越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17.
科技革命不仅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而且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断演进。资本主义为什么能在科技革命下得以不断发展呢 ?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与科技革命的连接。而科学技术的公有性、对私有制的扬弃性和反对资本的统治性 ,又决定科技革命的最终方向将是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比较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通过新民主主义来建立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实际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在改革开放中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大胆利用资本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实际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理论创新和开拓实践;科学发展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经受住考验不断走向胜利的宝贵经验。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比较关系的认识达到了新水平、新高度。在和平发展主题下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市场经济中把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处理国家间的关系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为依据划线;在社会主义国家内两制并存条件下学习利用资本主义;在改革开放中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批判借鉴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9.
吉布森和格雷汉姆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者,在其合著《资本主义的终结》中从女权主义的角度,运用了后结构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解构了原本对资本主义的认识方式。主张打破资本主义/非资本主义二元对立中资本主义类似于男性的等级优势和霸权地位,寻求性别和阶级的多样化联合,力图解构全球化中假定的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男性霸权。  相似文献   

20.
1848年的欧洲大革命本质上仍是"双元革命"在其原则和理念上的继续,这些原本由新兴资产阶级所倡导的原则并未被真正实现,但由于资本主义本身的张力以及无产阶级在当时并未完全做好准备,"1848年大风暴以前的‘过去的当权者’,又成为‘现在的当权者’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伦敦重启了政治经济学研究,这一时期的研究使他们做出如下判断:新的革命,只有在新的危机之后才可能发生。这个结论表明他们开始从结构性上重新思考资本主义危机与革命的界限,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致思理路也从唯物史观的模式化解读重新转向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伦敦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再出发"一方面证实了"对于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找"这一思想的正确性。另一方面,对于危机与革命关系的正确把握也使得他们放弃了革命即将到来的判断,从而坚决反对立即革命和阴谋暴动的激进主张,转而等待更为成熟的革命时机,这同样也使得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与其他形形色色的革命理论区别开来。总之,经过《新莱茵报》时期的淬炼,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在唯物史观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交相辉映中更具真理的光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