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目前的信访工作中,一些地方或单位由于接访责任不明确,加之少数接访者思想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不认真办理,能拖则拖,能缓则缓,存在着“四重四轻”现象,直接影响了信访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一是重“堵”轻“疏”。一些地方的领导视上访群众为不稳定分子,对上访对象采取防范态度,工作上主要采取“堵”的方法。有的地方在一些交通要口设立“上访劝阻站”,阻止群众上访;有的建立“包保责任制”,拖住群众上访。一旦上访人员有个“风吹草动”,就组织人员想方设法加以阻拦。他们不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认真解决上访者的实…  相似文献   

2.
房方  周之江 《半月谈》2004,(17):20-22
长期以来,在很多地方,人大的信访部门成了“传达室”,群众信访问题抄抄转转了事,从此便不再过问,信访部门形同虚设。信访问题在基层得不到解决。老百姓怨声载道,越级上访、重复上访现象层出不穷。“贵阳模式”开创了信访工作的一道亮丽风景。那么,“贵阳模式”又是怎样形成和运作的呢?  相似文献   

3.
怎样接待──“背着铺盖”的上访者张文甲,吴有涛,李宝垠人事部门的工作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接待群众来访是人事部门的一项经常性工作。绝大多数上访群众都能善意而来,满意而归。但也有少数人“背着铺盖”上访,发誓不达目的不走,其决心之大,态度之坚决溢于言...  相似文献   

4.
新华社记者去年曾对辽宁省某市信访办作了四天暗访,得出了一个结论:“老百姓告状难。”2001年12月14、15、17、19日,上访群众均超过600人次,大多数人入不了信访办,极少数幸运者即使进得了,也只几句话就被打发走了,记者访问了40个上访者,问“上访有用吗?”  相似文献   

5.
据报道,某乡农民捧着法律法规小册子,带着摘抄的法律条文,到县有关部门上访。听后,感慨颇深。 群众捧“法”上访,客观上可能有三种情况:一、上访群众合法,相关的基层组织、单位或一些有权势的个人违法;二、上访群众自以为合法,其实并不合法;三、个别上访者别有用心,拿着“法”断章取义,图谋个人私利。但无论何种情况,既是捧法而来,说明上访群众想靠法行事。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实行依法治国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群众注重学法用法,遇到问题想不通、遇到矛盾解决不了,往往会咨询律师或向上级有关部门问个清楚。这就给我们…  相似文献   

6.
刘永平 《前进》2012,(8):42-44
临县是全省的人口大县、贫困大县,也是信访大县。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一批重大项目的陆续上马,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增生问题日渐显露,群众越级上访总量一直持高位运行状态,成为影响全县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我们通过分析,发现群众越级上访反映问题主要集中表现为村级干群矛盾、重大项目征地拆迁纠纷、社会保障问题、涉法涉诉问题、村矿矛盾以及安全事故等六个方面,主要与一些干部工作方式方法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以及思想不重视、责任心不强、工作不到位等有关。为此,我们积极适应形势变化和任务需要,以转变干部作风、畅通群众诉求、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和谐稳定、促进农村发展为切入点,探索建立了“六项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全县信访稳定工作。  相似文献   

7.
前些年,在京城一些部委的信访接待室里,上访的群众中,总有几个是湖南省浏阳市的,甚至是集体上访。经常性的越级上访,成了各级领导一件十分头痛的事。越级频繁上访带来了连锁反应,搞得浏阳市上上下下无心抓经济工作,严重时,上访请愿团游行示威、拦截领导车辆、冲击政府机关,市领导连办公开会都不安全,哪有精力谋划经济发展?无序的群众上访诱发了社会动荡,制约了经济振兴。浏阳市的越级上访是有其原因的,长期以来,浏阳信访主要靠信访机构承办,而信访案件跨地区、跨行业、跨时空,有的问题不是处于辅助地位的信访部门所能处理得了的,而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8.
“乡村干部难干,乡村事情难办,乡村群众难管。”这是许多基层干部的感慨。可同样是做农村工作,为什么有些地方“剑拔弩张”,群众越级上访不断;有些地方则政通人和,干群关系较为密切呢? 记者在山东、河南部分社会稳定、矛盾解决较好的县乡采访了解到:要解决千难万难,必须建立农村干群矛盾的释放机制。一些基层干部总结了四句话:“算清一本账(农民负担账),贴出一张榜(村务公开榜),填好一张票(村民选举),捧出一颗心(群众感情)。” (一)农村的事,就是公道二字。只要农村民主管理不走过场,干部就有威信! 近来,山东省…  相似文献   

9.
贵州省毕节地区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针对本地区山高路睡、群众信访难。多头上访、重复上访、越级上访较多,信访事项办理环节多、工作效率低的实际,探索地县乡“三级联动视频接访”工作路子.实现了地县乡三级党政领导定时同步互动接待来访群众.现场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全力消化历史信访积案。  相似文献   

10.
五月份以来,承德市集中力量清理整顿农村财务,高标准、高质量地普遍推行村级政务、财务公开,有效地解决了许多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近几年来,一些地方农村财务管理混乱名至有的出现了干部贪占、挪用、私分公款的腐败现象,成为影响基层稳定,引发群众上访的“导火索”,也有的地方政务不透明,有的乡镇没有形成公开制度,有的虽有财务政务公开制度,但也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群众认为有问题,诱发了许多矛盾。6月初,承德市在试点的基础上,召开了全市农村村务公开现场会,7月份在全市农村普遍推开。…  相似文献   

11.
眼下,正值区县领导班子换届。留心观察,有些干部思想作风.工作态度正在发生一些微小变化:有的敷衍、松劲,遇到群众上访.安全事故等问题,能躲则躲.能避则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些干部认为自己“船到码头车到站”,工作失去了热情,得过且过。还有些干部认为自己届内“没有功劳有苦劳”,现在已把心思放到了向上活动上面……这些干部虽然是少数,但已经明显地患上了“届末综合征”,很容易感染其他同志,也会影响一个地方和单位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由于改革深化和利益调整,出现矛盾是难免的。但有矛盾并不可怕,只要及早发现苗头,掌握解决方法,是能够化解的。俗话说,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回避矛盾,只能让小矛盾积累成大矛盾,甚至激化矛盾,以致影响团结和稳定。事实证明,绝大多数群众在上访中反映的问题,是应该而且能够在基层得到解决的。正是因为有少数基层干部漠视群众疾苦,故意“躲”群众,才致使矛盾上移,造成群众越级上访。干部岂能“躲”群众@沈泉涌  相似文献   

13.
信访活动面临着许多困境。地方为了自身的政治利益.采取各种手段消解来自上级的压力。这会带来新的问题。首先,“销号”、“截访”打击了信访民众对政府部门的信任;“贿买”、“收买”,将各种复杂的现实矛盾转化为庸俗的经济问题,破坏了信访民众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更严重的是,信访本是为密切联系群众,现在却将群体上访、越级上访看成是不稳定因素:信访本是为了落实宪法赋予群众的批评建议权、申诉控告检举权,现在却在花钱稳控中损害了信访民众的基本权利。  相似文献   

14.
一些地方以牺牲农民的利益来创造自己的政绩和发展自己的诸侯经济,这应该说是当今农村最大的困惑土地违法所侵害的已涉及到社会各阶层、各方面的利益和产权的问题。近年来,有的地区农民群体上访和越级上访,就是因为有涉及土地的各种矛盾突发成许多恶性事件酿成的。群众的不断上  相似文献   

15.
2010年4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将化解社会矛盾作为最大的民生问题,全力攻坚,抽调17名省级干部深入12个盟市,这标志着内蒙古自治区变“上访”为“下访”,“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拉开帷幕。以此为起点.从各级政府机关抽调的两万余名干部深入社区乡村后,与群众面对面解决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6.
记者最近到河南、山东等省农村调查发现,一些地方在土地延包时没有严格执行中央政策,导致土地纠纷激增,成为当前引发农村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定心丸”变成了“闹心丸”。 据山东省信访部门统计,在山东因土地纠纷引发的农民上访,已占到农村越级上访量的40%,并呈上升势头。河南省农调队最近对20个县的县、乡主要领导干部的问卷调查表明,土地纠纷与农民负担等成为当前农村社会的主要矛盾。 强征承包地引发纠纷 1997年,山东省商河县杨庄铺乡政府在没有征得群众同意的情况下,单方将几个村的数千亩土地有偿承包给天马置业…  相似文献   

17.
读了《民主与法制》杂志2011年第22期《上访大县缘何变成零上访县》一文,感受颇深。文中,山西省长子县委书记张圣说:“我的办公室的门,要为百姓开着!”这表明了一种对群众强烈的信任感。正是对群众的信任,他带头解决信访问题,组织干部大下访,实实在在解决信访问题,从而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实现零上访,干部信任群众。才能获得群众信任,这就是零上访的秘诀。  相似文献   

18.
2007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全国推行。用农民的话说,低保金就是“救命钱”。然而一年多过去了,有些地方不仅没有做到“应保尽保”,还出现了大量的“人情保”、“关系保”。有的干部甚至弄虚作假,为不符合条件的亲属办理低保。有的地方则由于种种原因,一年到头也没有审批几个低保户,致使部分贫困群众得不到及时的救济。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一些地方越级上访的问题之所以呈愈演愈烈之势,根源在于一些相关政府部门没有做到依法行政,本该在基层解决的问题没有依法得到解决,久而久之导致矛盾不断累积发酵,进而形成"越级上访——地方政府接回——再越级上访"的棘手问题。  相似文献   

20.
衡量一个地方的干群关系好不好、亲不亲,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要看群众见了干部是“躲着走”还是“围着转”。在有的地方,看见干部来了,群众就躲在一边,不愿意碰面,更不愿意同坐一条板凳。究其原因,无外乎这么几条:要么干部太凶,群众“惹不起躲得起”;要么干部高高在上,群众敬而远之;要么干部不为群众谋利益,群众懒得理睬;要么干部太腐败,群众“眼不见为净”……如此这般,干群关系一定很紧张、很糟糕。而在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