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林开钦 《政协天地》2012,(10):16-18
认同汉族客家民系,是客家研究的核心问题什么是汉族客家民系?在唐宋时期为了躲避战乱等原因,中原大批汉人南迁,他们中的一部分进入闽粤赣边地区生活,并逐渐与当地土著和少数民族相结合,成为闽粤赣边的客家先民,经过漫长的融合发展,南迁汉人在人数上、经济上、文化上占优势,他们融合了当地土著和少数民族,形成了客家文化和客家民系。这个民系和文化融进了土著和少数民族的血统和文化,但汉族的血统和文化是主流,不影响这个民系作为汉族的一个支系的地位,这就是考究客家民系和客家人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回族的婚俗     
长期与汉族人民杂散居住的回族人民,虽然长期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但仍然保持着自己独特的婚俗。比如回族男女结婚,不看属相,不算八字,不拜天地,不喝合卺酒等。 从民族传统习惯上讲,回族青年男女的婚姻,多是从提亲(说亲)开始的。回族子女到了婚嫁年龄时,父母就要考虑他(她)的婚事。当男方父母托媒人(一般都是自己的回族亲戚)提亲时,媒人往往义不容辞。因为按照回族的风俗,做媒人是一件好事。自己的女儿被人看中,父母感到脸上很光彩,所以当媒人在“主麻”日(星期五)到女方家提亲时,女方父母会热情接待。经过提亲交谈后…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生活劳动在这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祖国就像一个大家庭,她衰败,56个兄弟贫穷落后;她兴盛,56个兄弟繁荣富强。对这一点,我深有体会。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主张“五族共和”、“民族平等”,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未能实现。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推行的是大汉族主义民族压迫政策,根本不承认有少数民族,称少数民族是“大汉族的宗支”,称回族为“国内生活习惯特殊之国民”等。那时,北京的回族和全国少数民族一样,政治上没有地位,经济上陷于贫困,“一穷、二愚、三受  相似文献   

4.
回族穆斯林在伊斯兰教消费观的影响下,其消费观念及消费行为,受到了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和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制约,形成了回族穆斯林独有的消费文化。在宗教信仰的制约下,回族穆斯林群体间通过秉持共同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模式展现出一定的民族认同感。笔者以新疆石河子六宫村为例,对伊斯兰教消费观与回族穆斯林消费行为的现状、特点及成因进行研究,并作出相应思考。  相似文献   

5.
张丽丽 《求索》2013,(4):138-140
满清以关外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引起了满、汉之间民族、政治、文化等各方面认同的冲突碰撞,其中文化认同是各种认同的核心问题。满洲贵族向慕汉族文化,尤其是康熙帝亲政后,积极学习儒家道义和汉族传统文化,"博学鸿儒科"即传达了康熙帝的诚意和热情。最终,满、汉文化之间求同而存异,形成了汉族传统文化为主,兼容满洲少数民族文化,进而整合出大概念上的"中国文化"、"华夏文化"、从而实现了满、汉文化认同的和谐。"博学鸿儒科"促进汉族士人对满清政治的认同意义非凡,同时也促进了清初诗歌创作的发展流变。  相似文献   

6.
姜建芳 《求索》2012,(8):108-110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其人数尤以回族为最。抗战期间,中共高度重视对回族同胞的团结争取,特成立专门机构,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出台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民族政策,有效地团结了回族抗日。这些宝贵经验,对当今建立和谐社会、处理民族关系、搞好统战工作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回族的语言     
我国回族基本上使用的是汉语。回族为什么没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呢?这里有两个历史原因:其一,回族在全国处于“大分散、小集中”的状况,常常与汉族杂居,即便是较集中的回族聚居区,也经常与汉族发生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因此,汉语便成了两族人民接触的桥梁。其二,回族宗教职业者在传播教义、教法时,用阿拉伯语讲经,一般回族听不懂,只好用汉语来解释。回族在语言文字上是否也有过自己本民族的特点呢?有的。在回族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回族聚居地区的群众还广泛地使用一小部分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词汇,这是由  相似文献   

8.
薛鹭是回族人。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干部,她一直挂念着如何让少数民族经济快速发展,为少数民族群众多办实事。“现在的北村民族团结了,人心齐了,老少爷们都过上幸福生活了。”回族群众高兴地说,“这得感谢北村发展的‘引路人’——薛部长!”  相似文献   

9.
前言     
林开钦 《政协天地》2012,(10):15-18
唐宋时期,为了躲避战乱等原因,中原大批汉人南迁,其中一部分进入闽粤赣边,经过与当地土著、少数民族漫长的融合发展,形成了客家先民和客家民系,也形成了与汉族文化血脉相连的独特的客家文化。  相似文献   

10.
<正>"8·03"鲁甸地震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但危急关头,各民族并肩战斗的故事至今仍值得回忆。民族之义:生死救援谱壮歌鲁甸是一个多民族的县,其中回族、彝族、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就有9万多人。灾难突然降临,全县各族干部群众,显示出了空前的凝聚力,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少数民族与少数民  相似文献   

11.
王黎斌 《今日民族》2009,(12):36-38
曲靖市罗平县地处滇、黔、桂三省(区)交界,境内居住有汉族、彝族、布依族、苗族、回族等23种民族,2007年底全县总人口588900人。少数民族总人口77984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3.24%,其中:彝族39259人,布依族29090人,苗族4713人,回族3139人,其他少数民族1783人。  相似文献   

12.
《传承》2016,(10)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风俗文化发展的转折期,形成了"多元文化交汇"的局面,特别是在风俗文化方面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变革与魅力。该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的风俗文化互动具有互适性、民族化、创新性、多元化等特征,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融合趋向于同一。  相似文献   

13.
高岗仓  马丽 《人民论坛》2015,(8):172-173
回族的传统婚俗是中国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重要构成,有着深厚的文化意义。丝绸之路重镇—吐鲁番,自古以来就是新疆少数民族的生活聚集区之一,其"回城"回族婚俗是历代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的再现。通过对"回城"回族传统婚俗的透视与其文化渊源的探索,研究吐鲁番市"回城"回族传统婚俗表象之下的文化意义,对于保护、发展、传承回族传统文化以及建设和谐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丽江市地处云南省西北部,总面积2.06万平方公里,下辖四县一区,即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宁蒗彝族自治县、永胜县、华坪县和古城区。共有15个民族乡。目前,全市总人口约128万人,居住有26个民族,其中有汉族、彝族、纳西族、傈僳族、白族、普米族、傣族、苗族、藏族、壮族和回族等11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77万人,占总人口60%。丽江市形成了一个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元文化交汇的特  相似文献   

15.
简论回族的来源和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云 《思想战线》2000,26(2):79-81
回族并非中国境内的氏族、部落发展演变而形成的,而是以多种信仰伊斯兰教的外来人为主,在中华大地上吸取本土其他民族成分逐渐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在回族形成过程中,农业经济和商业经济是其经济基础,使用汉语是其与中国其他少数民族相区别的一个重要特征,而伊斯兰教信仰则是回族共同心理素质形成的首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的发展的影响主要有两种可能一是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之间的差异缩小,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逐渐消失,民族意识弱化;二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继续发展,民族意识增强.无论怎样的发展趋势,都将影响到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7.
五、促进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汉文化对清水江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有着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明代以前,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的关系松弛,经济关系闭塞,汉文化的影响浅微;明王朝在贵州建省之后,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特别是施行屯田,相当多的汉族军民相继迁入,使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交融有了明显的增进;明末至清前期,封建王朝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次第推行“改土归流”之后,清水江下游的地主经济和以木材为主产品的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大量汉族商人远涉千里涌入屏锦地区,使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呈现突进态势。  相似文献   

18.
一般而言,先进的汉族文化或艺术总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推动少数民族文化或艺术的发展。然而,广西彩调虽为汉族剧种,但在其传播过程中却深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烙有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印记。  相似文献   

19.
她,地处祖国版图的中轴线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自然风光旖旎壮美。她,是全国唯一的省级建制的回族自治区,除有占全区总人口36%的回族人口,还有满、蒙古、朝鲜等33个散居少数民族,各族群众团结得像一家人一样,是全国民族团结的典范。她,就是古有“塞上江南”美誉,  相似文献   

20.
李世书 《创造》2003,(7):46-47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有55个少数民族,这些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共同创造了祖国灿烂文明的同时,少数民族人民在千百年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独具特色、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几千年来,我国各族人民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体、多种少数民族文化并存的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各民族现实生活不可缺少的主要内容,它是民族诞生时即同时并存和依赖着的精神世界的东西。从广义上讲,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包括生活习俗、风俗观念、宗教信仰、语言文字、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