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的根本属性就是践行。离开了践行,不可能有任何真正的道德。《周易》说:“是故‘履’德之基也”,强调修德的核心就是要践履“礼”的要求,把能否践行当时的道德规范“礼”作为道德的基础。苟子说:“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国妖者,就是我们所说的“两面派”、“伪君子”,  相似文献   

2.
性的人权道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的人权道德是对个体独立性的尊重,个体在性方面的表现或选择归根到底是一种“权利”。传统性道德在国家(社会)权力、完整人格层面解读“性”,蒸发了个体性权利。近30年来。随着社会的整体变迁,中国人主宰自己摸索出情感方面的人权道德,表现出对个体权利的逐渐回归。从行为主体的角度来说,性的人权道德应该是以自已的权利为前进动力,以对方的同等同样的权利为前提,以不侵犯所有相关者的个人权利为界限.以爱情为主导去从事一切性方面的活动。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说,如果双方之间或者双方与其他人之间发生了权利方面的冲突,唯一的解决办法是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寻找出双方都能够接受的中间界线,达到“没有受害者”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当代大学生公民道德发展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大学生道德发展状况整体上呈现着道德“知”、“情”、“意”阶梯下降的趋势。不少大学生在道德实践上还仅仅停留在认知层面,对某些道德规范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认同,道德行为的内驱力、意志力不够,对不同的道德规范大学生的道德“知”、“情”、“意”发展水平不同,进一步验证大学生在道德发展中出现的“知行分离”倾向,为今后改善大学生德育教育方式提供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4.
按照中央文明办关于组织开展“道德模范基层巡讲”活动的工作部署,结合北京市开展的“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主题活动,从4月中旬开始,北京市正式启动“道德模范基层巡讲”活动。截至7月底,全市已举办巡讲报告会1191场,听众达到25万余人,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  相似文献   

5.
论道德价值     
崔昆 《桂海论丛》2006,22(1):58-60
对道德价值本质的揭示要以“价值”根本规定性为逻辑起点。道德价值客体是人的伦理行为事实,其主体是社会整体。参照“价值”规定性,道德价值就是伦理行为事实对社会以道德原则和规范为形式所提出的道德要求的满足。道德价值既有相对性、精神性又有绝对性、功利性。另外,它和“道德的价值”作为两个字面相似的概念截然不同,需严格区分。  相似文献   

6.
如果留意观察.我们会发现一种令人困惑的现象.许多国人在朋友、熟人面前.热情有礼,有求必应,但是。一旦处在没有熟识的人的场合,则判若两人:或冷若冰霜,或见利辄取。为什么同一个人的行为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反差呢?也许这里有必要谈一谈传统道德的一个缺陷.即“熟人道德”,“道德人情化”,“认人不认理”,“规则随人变,亲疏不同理”。  相似文献   

7.
<正> “五常”(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思想的基本核心,曾作为禁锢人们思想,束缚人们进取的准则和观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被批判和讨伐。当前我国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计划经济下的道德文化面临瓦解,适应市场经济新的道德文化尚在形成中,在道  相似文献   

8.
《精神文明导刊》2006,(5):12-12
“八荣八耻”观,概括精辟,内涵深邃,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取向,全面确定了社会主义社会是非善恶的道德标准,是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指南。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人将仁、义、礼、智、信称为五常,也就是“三纲五常”的五常。“常”是什么意思?常指的是自然状态,就是正常,比如一个人,在他处于正常状态的时候,他是明智的,反过来,处于不正常状态,不知道自然规律是什么,任意妄为,其结果就是凶灾。凶灾的一个体现就是疾病,甚至会得一些绝症。中国古人认为,仁、义、礼、智、信与人的脏器是有一定对应关系的。  相似文献   

10.
《精神文明导刊》2007,(8):45-46
近年来,一些人看到居高不下的离婚率,日益开放的性行为等不良现象,就断言我国家庭道德状况在“严重滑坡”;还有人看到新的具有合理性和进步意义的道德现象在出现,如男女平等、爱情的追求等,就认为整体道德状况在好转,在不断地“爬坡”。其实,两种观点仅靠枚举现象来作出结论都存在极大的缺陷。那么,当前我国公众的家庭道德状况究竟如何呢?  相似文献   

11.
遏制学术失范,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是科教兴国的大事。笔者认为在学术界加强道德建设,通过道德教化,培养学术人良好的道德情操,加强学术人的道德自律,防范失范行为,树立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学风是学术道德建设的关键;遏制学术失范,实施“以德治学”,必须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特别是以恢宏深邃的哲理、博大精深的内涵成为中华文化主流的儒家学说,以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即“五常”来规范人们的学术行为,对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 “仁”与学术环境“仁”是先秦儒学的主流,《论语》中,“仁”先后出现了192次…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应该把道德教育放在全部教育的首位。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人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德”与“礼”在古代是被视为治国之根本目的、根本手段,而“刑”、“法”则被视为使用的工具手段。现代意义上的道德自律是道德主体在社会实践中内化道德他律而来,是主体的一种自我立法、自我约束。从非理性的他律走向理性的自律,这是我国社会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道德规范重建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明确提出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也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八个为荣,八个为耻”引导人们知善恶、明是非、辨丑美,树立了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我们要把“八个为荣,八个为耻”作为自己的道德准则,用以规范言行、提高素质、砥砺精神。观念成习惯、规范变行动是一个知与行相统一、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重在做好“两结合”。  相似文献   

14.
《精神文明导刊》2011,(10):8-13
地沟油、黑心棉、塑化剂、瘦肉精、毒豆芽、黑心棉和近期发生的南京“彭宇案”、天津“许云鹤”案和江苏好心司机救老太反遭诬陷等事件,频频为道德亮起红灯,道德建设、道德与法律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热议。那么,我们到底如何看待当今社会的道德状况,能否简单地从一些个案或者一些案例的发生就断言“道德滑坡”、“道德倒退30年”云云了呢?编者在“德耀中华”——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颁奖典礼的现场才真正感悟到了主流道德的力量。无论如何,我们都得承认当今社会诚信缺失等一些不文明现象确实存在,而且在一些地方和领域还相当严重,提升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让我们借助评选表彰、学习宣传、关爱帮扶全国道德模范的契机,探讨道德建设理论,高扬道德旗帜,努力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社会风气,不断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  相似文献   

15.
亟需呼唤华夏传统美德冯树鉴当前虽然再三强调精神文明的重要性,但对精神文明还缺乏系统的教育内容,目前亟需有较系统的道德教育。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灿烂文化,有一套完整的道德准则,可以概括为"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相似文献   

16.
根据中央文明办关于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的要求,按照首都文明委《关于深入推进北京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深入开展“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主题活动的实施方案》的部署,北京市在全体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社区小楼门长”、“文明小宣传员”、’“文明小引导员”、“环保小卫士”、“爱心小使者”、“家庭小孝星”“六小”道德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7.
《精神文明导刊》2012,(9):14-14
“好心人”救人免责、鼓励为“好心人”作证、被救助人诬陷敲诈或被刑拘……2011年11月28日,深圳发布了(《公民救助行为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这部被称为全国首部为善意助人者提供保护的法规,成为从制度层面推动道德风气提升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8.
西汉初年的叔孙通制礼为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其制礼的背景值得我们观照,其制礼的方法能给我们以启示,其制礼的经验更值得我们借鉴.对照叔孙通制礼,我们应在如何对待传统道德观,如何建构新时期道德体系以及建构何种道德体系,如何营建对完善和施行道德体系起作用的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9.
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集中概括为二十个字:“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一基本道德规范的形成,是我们党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体系的最新认识成果,标志着我国公民的道德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0.
2009年11月26日至27日,由浙江省文明办、浙江省社科院联合主办的“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论坛在杭州举办。中央文明办有关负责人及来自国内科研机构、新闻媒体、高等院校和县(市、区)乡镇、农村、企业、中小学校的基层同志近100人参加了论坛。参加论坛的同志紧紧围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这个主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交流,对为什么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什么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如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等理论和实践的重大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