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金毅 《中国青年研究》2012,(12):28-31,42
理性包容的政治文化是公民进行网络政治参与的基本要求,而政治参与盲从则是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非理性心态的反映。网络信息的可操纵性,公民掌握信息的不对称性,"网络推手"和"网络水军"的恶意引导,"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响以及一些管理机构和人员对某类信息的刻意放大,都会使民众的政治参与理性大打折扣,导致盲目参与、跟从和非理性政治参与的扩大。要构建理性的网络政治参与文化,打造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文化基础,就要树立自主表达与自我约束的政治参与意识,运用公开、透明、包容的网络管理方法,加强政府与社会公众对网络治理的合作共治。  相似文献   

2.
目前,大学生在网络政治参与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网络信息识别的弱辨性、网络政治参与的利我性、网络政治参与的非理性和网络政治参与的虚拟性等。为提高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针对这些问题,探索相应的解决措施,完善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辨别能力;加强政治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素质;加强"三观"教育,增强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规范意识;建立畅通的网络言论交流平台,完善政府回应机制;积极鼓励大学生政治实践,提高政治参与水平。  相似文献   

3.
浅论网络政治视野中的民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公民参政议政的一个重要平台。网络政治参与具有便捷性、平等性、直接性、开放性和交互性等特点,对民主政治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网络政治时代的政治参与和民主建设,要求政府更新理念,加强信息产业和网络文化建设和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4.
网络政治参与已成为新时期青年政治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有其特定的内涵,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经济体制转型使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条件的“优越”与“陷阱”并存;政治体制改革对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正确方向的“催生”与“颠覆”并存;网络时代对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方式和地位的“建构”与“解构”并存。我国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具有主体的平等性、身份的隐蔽性、意愿的自主性、内容的复杂性、手段的多元性、形式的集体性、机制的草根性和类型的多样化等八大特征。总体上,我国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将呈现一些新趋势,需要未来的相关研究进行重要关注。  相似文献   

5.
任会明 《前沿》2011,(20):46-48
互联网的普及、公众民主意识的觉醒、尚未健全的反腐机制以及民意表达渠道的不畅,这些因素极大地促成了网络监督的勃兴。但是,现实中我们对网络的可操纵性、非理性以及民意背离性等弊端应予以审慎、理性的审视,以规制网络监督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应抢占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上的制高点,依法规范网络监督,建立网络信息快速反应机制,建立政府引导的网络监督模式,从而充分发挥网络监督的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6.
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治理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桥法 《求索》2012,(11):194-195
当前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困境主要反映在参与途径、参与文化、参与环境等方面,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分层分类明确网站定位,打造富有特色的文化体系,提高网络政治参与主题网站信息服务的时效性和互动性;注重引导网络舆论方向,加强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技术和制度的监督管理作用;不断更新网民网络参政的理念,促进网民网络政治参与理性化,加大网民网络教育力度,提高网民的信息运用水平。  相似文献   

7.
网络时代政府与公民社会的沟通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传媒是一种公民参与的新载体和新途径,孕育着政府与公民社会之间的新型沟通模式.但是,网络信息的复杂性、网络文化的解构性、网络立法和网上身份认证技术的滞后性,容易导致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无序性;网络时代政府对信息集权控制的隐蔽性,可能导致"技术官僚为民做主";"数字鸿沟"现象、政府部门网络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不强等因素,制约了政府与公民社会的良性沟通.基于此,应积极构建政务公开的法制环境、公民网络有序参与的保障机制、"数字鸿沟"的技术防控机制,采取措施努力提高公务员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只有这样,政府才能充分地利用网络传媒与公民社会进行有效沟通,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8.
付国锋  许文胜  郎君立 《传承》2013,(11):64-65
网络政治参与已成为大学生参与社会政治活动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中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消极参与、狭隘参与以及在参与过程中表现出情绪化和从众性等问题,制约了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因此,应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网络政治参与法治化,是指公民网络参与的权利保障和行为规制以及政府对网络政治空间的管理都要按照法律的精神、原则、制度和要求进行,以促进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发展。当前推进和实现网络政治参与法治化有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而积极探索并坚持民主性原则、合宪性原则、衡平性原则和系统性原则,则是实现网络政治参与法治化一个十分急迫而又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网络政治参与已成为大学生参与社会政治活动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中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消极参与、狭隘参与以及在参与过程中表现出情绪化和从众性等问题,制约了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因此,应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1.
非正式网络政治参与具有扩散性和互动性交汇、理性和非理性交织、潜伏性和爆发性交替等特性,其正面效应有助于扩大政治参与的广度,推进政治参与的深度,增强政治参与的效度,而负面效应则会弱化政治认同和政治信任,造成信息不对称,危害公共利益以及侵害公民权利等。为此,需要采取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制度;保持畅通的网络民意表达渠道;科学引导,确立有效的政府回应机制;合理规范,健全相关法律保障;加强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素质培养等措施,保证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12.
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可以分为共意性参与和冲突性参与两种形式,分别是政治表征和政治认同作用的两个过程。基于参与过程的分析,可以发现,青年网络政治共意性参与的动力机制有政治情感表征拉动机制、政治价值表征推动机制、政治愿望表征驱动机制、政治意识表征促动机制,动员与组织机制有政治表征建构机制、政治表征惯习机制。青年网络政治冲突性参与的动力机制有国家认同极化机制、民族认同异化机制、政党认同分化机制、制度体制认同离化机制,动员与组织机制有政治认同归类机制、政治认同符号机制。  相似文献   

13.
青年政治参与的历史由来已久,其地位和影响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扩大。在网络不断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在国内的迅速普及,给青年政治参与提供了更加简便、快捷的途径,从而开始形成青年网络政治参与这种与传统政治参与模式有较大差别的、全新的政治民主参与形式。当代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的统一、突出的平等性和开放性、较强的主动性和较强的务实性并开始向理性参政过渡等特点,但是也存在政治冷漠性、缺乏适度的自律性、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以及还表现出一定的情绪化和极端性等问题。为此,从青年自身和社会两方面提出相关对策,以期引导青年正确地进行网络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14.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问题,要求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以网络论坛为媒介的政治参与行为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网络论坛作为网民在网络空间领域提供信息、共享信息、发表言论进而参与政治的一个重要场所,对公民政治参与行为会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为趋积极避消极,我们认为可以通过“软硬兼施”、“刚柔相济”和“奖惩并举”这三方面的措施,更好地发挥网络论坛的积极作用,降低其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刘娟 《长白学刊》2014,(1):29-33
20世纪迅猛发展起来的互联网技术加速了公众与政治体系的互动。网络政治参与的虚拟化、非自主化和非制度化特点与政府过程研究所强调的"动态"、"过程"方法论特点高度契合。这就要求在构建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制度框架时考虑从网络意见表达、网络意见综合、行政决策和政策执行的各个环节入手,重新构建网络政治参与影响下的政府过程。在网络时代,"统合型网络信息传输模式"与"政务网络监督体系"将成为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和政府网络治理的"一体两翼"。"政府-网络-公民"三维良性互动将是政府应对网络政治参与无序挑战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6.
建立在互联网上的政治参与,一方面彰显国家民主政治进程和公民社会建设的进步,另一方面在参与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种种消极征兆也同样会削弱政治参与的正当性,当前网络原教旨主义的消极征兆表现得尤为明显。网络原教旨主义存在的主因是参与主体在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认知困境而造成的。要消除网络原教旨主义征兆,应通过增强民众对现有政治制度的认知、培养成熟的意见领袖队伍、对网络原教旨主义思潮和话语及时予以回击等措施,提高网络政治参与主体的能力,减少盲从性和无序性,真正以负责任的公民自治主体的身份参与到网络政治中来。  相似文献   

17.
赵凤莲  林滨 《青年探索》2020,(1):105-112
当代青年是澳门社会的主体,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关系到澳门青年的政治社会化,更关系到澳门社会民主政治的发展。通过在澳门城市大学和澳门科技大学针对澳门青年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澳门青年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可分为利益驱动型、理想信念型、情绪宣泄型和议题带动型。呈现出以下新动向:澳门青年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意识增强,但仍显保守;网络政治参与话题多样,但有聚焦性;网络政治参与渠道多元化;网络政治参与诉求多样化,但偏重个体性。上述动向的出现受社会政治环境改变、国家意识和主体意识增强、网络技术发展、市场经济发展和"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亦对澳门社会的民主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我们必须以"社会利益"为导向,建立有效的"诉求-回应"机制和加强教育等方面切实提升澳门青年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能力与水平。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已发展成为潜在的重要力量,网络政治的参与已经对政治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当前,要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促进网络政治参与这一新兴参政方式,就要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公民政治参与的网络平台,构筑健全的公民网络法治环境,提高政府信息公开水平,确保网络安全。  相似文献   

19.
网络政治参与是西方民主参与在网络时代的勃兴,它具有便捷多样性、平等参与性、直接开放性、广泛非正式性等特征。由于网络政治参与和党群治理存在着良性互动的关系,即一方面网络政治参与可增加党群治理的民主存量,另一方面,党群治理对网络政治参与起到积极推进的作用。因此,当无效、无序的网络政治参与给党组织特别是党群工作增加了社会的风险性时,把党群治理置于网络政治参与的视角中考量就是化解风险的一种重要路径与维度。其具体构建的路径包括推动党群沟通的实效化,强化党群动员的认同感,增强党群协商的公共性,促进党群联动的制度化。  相似文献   

20.
网络公众司法参与具有参与主体的非组织性、参与行为的不可控性以及表达意见的无序聚集性等非理性特性。非组织性的网络公众参与导致参与个体认知的非理性、司法机关与网络公众之间缺乏良性的双向互动机制,以及司法运作过程缺乏透明度等,是网络公众非理性司法参与的主要原因。实现网络公众司法参与理性化的目标,需要从选择和建立网络行业协会的参与模式、建立司法信息公开制度和司法网络回应机制、加强司法信息体系建设,以及规范网络公众司法参与行为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