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正>7月25日上午,由两岸企业家峰会主办的2019两岸青年实习就业创业研讨会在昆山开幕。两岸企业家峰会大陆方面理事长郭金龙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近年来,大陆持续为台湾青年来大陆追梦,为两岸青年携手筑梦、圆梦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大陆正努力构筑支持台湾青年来大陆求学深造、创业发展的平台体系。今后,大陆还会继续充实完善"政策包",为台湾同胞特别是青年在大陆发展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将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现互利互惠,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增进台湾同胞福祉。"未来两岸关系发展的重点在于两岸青年的交流与合作、在于更多台湾青年在大陆生活就业、生根发芽。近年来,两岸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台湾青年到大陆就业创业正在成为一种趋势和  相似文献   

3.
《台声》2020,(12)
正近几年来,大陆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惠台政策措施,台湾青年到大陆发展有了更加扎实巩固的平台。台湾青年到内地创业的意愿越来越凸显,加快了台湾青年在大陆求学、工作及生活步伐,他们积极参与到两岸融合发展的新时代浪潮之中,分享祖国大陆发展的自豪和机遇。两会期间,全国人大台湾省代表团代表和台联界全国政协委员纷纷表示,落实好惠台政策,为台湾青年来大陆创业就业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机遇,让越来越多青年台胞到大陆发展。  相似文献   

4.
《台声》2014,(1):44-44
陆生赴台求学可增进两岸同胞的交流与理解,有助大陆青年真实地了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民众的情感,也有助于台湾民众更客观地了解大陆的发展变化,对于未来两岸互动更有积极正面的作用。但民进党针对陆生来台硬是生出一个“三限六不”政策,不编列奖助学金、  相似文献   

5.
《世纪行》2017,(3)
<正>近年来,随着两岸民间交流日益深入,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来到祖国大陆求学,在大陆就业创业的意愿也不断增加。据统计,目前在大陆高校就读的台湾青年超过1万人,而且每年以20%的幅度增长。在大陆就业的达到数十万人,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特别是北京、上海等地,已成为台生理想的就业目的地。两岸关系的前途和希望在青年。为了更全面地了解他们的所思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近年来两岸交流交往的逐渐加深,越来越多的台湾学子看好大陆,选择大陆作为其学习及施展才华的平台,赴大陆读书已成为台湾青年世代的新选择。在大陆的学习生活面临的问题,及取得了大陆学历、学位后面临的就业问题,成为两岸民众关注热点。  相似文献   

7.
<正>中共十九大的成功召开,受到台湾各界高度关注,其中台湾青年不在少数。特别是与他们息息相关的就学、就业等问题,引发岛内广泛热议。这令人高兴的现象,来自于两岸长期交流的成果,也代表大陆对台政策的成功。而台湾青年赴大陆学习就业,不仅能打破"台独教育"灌输给台湾青年的错误的大陆印象,更能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的庄重承诺,那就  相似文献   

8.
《台声》2015,(1)
<正>2014年12月17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国台办发言人范丽青回答了记者提问。积极鼓励支持台湾青年到大陆创业发布会上,有记者提问,2015年大陆"三中一青"(中小企业、中低收入阶层、中南部民众及台湾青年)政策将会有哪些具体措施?范丽青表示,青年是两岸关系的未来,我们高度重视两岸青少年的交流,未来也会采取更多的积极措施,为两岸青少年加强交流、增进了解提供更多便利。我们也愿意为台湾青年到大陆来发展、求学、就业、创业创造  相似文献   

9.
《台声》2016,(1)
正大陆方面历来高度重视两岸青年交流,为推动和扩大两岸青年交流与合作积极创造条件、搭建平台,为广大台湾青年到大陆就学、就业、创业、发展提供空间,为他们参与大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和创造良好条件。2015年,大陆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和鼓励台湾青年来大陆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搭建了一批有特色、条件相对成熟的两岸青年创业就业平台。举行两岸青年创业活动2015年以来,两岸围绕两岸青年  相似文献   

10.
赵辉 《台声》2007,(7):42-44
随着两岸经济、文化领域交流的不断发展,近些年来祖国大陆高等院校求学的台湾学子越来越多。两岸不仅文化背景相同、语言相通;祖国大陆经济的日益强盛;以及祖国大陆相关部门陆续推出的一系列照顾台湾学生利益、鼓励台湾人才就业的政策措施,都吸引着岛内学子纷纷来到大陆高校求学深造。近日,《台声》杂志专访教育部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副主任李大光先生,他就20年来台湾学子求学大陆的情况及台湾学子所关心的求学问题予以解答。  相似文献   

11.
在马英九以大陆为主要对象的“国家安全政策”中,“软实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他企图以政治价值观的漫洇,推动大陆民主化;以文化、教育理念的扩散,输出价值观;以“活路外交”塑造“民主台湾”、“文化台湾”的形象,最终达到对大陆实施“软制约”、“软制衡”的目标。虽然,由于岛内外种种原因的限制,马英九的“软实力”思想尚未对大陆产生明显的影响力,但这一切是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实施的,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在台陆生群体是伴随着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成长起来的新兴的、特殊的跨界流动群体.随着陆生在台学习时间的延长,对台湾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感受也愈加深刻和丰富.整体而言,陆生群体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对大陆社会主义制度的认知也更趋理性和客观,对台湾政治体制更为包容,对台湾以社会管理制度为基础的软实力持肯定与欣赏的态度,也切身体会到两岸文化、教育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两岸的差异和特殊性既给陆生带来新鲜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他们的社会适应造成困扰.  相似文献   

13.
青年学生逐步成为两岸交流的主要力量,本文通过实证调查发现,大陆“交换生”群体在台交流期间,形成了不同于以往的社会交往网络,“交换生”面对新的环境,开始接触台湾青年群体,使用当地的沟通工具,参与当地社会活动,这充分体现出大陆青年在台具有较强的“在地”适应性.但是,研究也发现,“交换生”群体在交流中呈现出相对封闭的交往网络,由于交流环境的限制,心理的群体认同与融合也有待进一步构建.因此,有必要推动建立两岸青年交流的持续化交往机制.  相似文献   

14.
两岸青年的认同问题一直是台湾研究的热点。高中历史教科书是塑造青年学生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和文化取向。在两岸关系问题上,美国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受意识形态、政治立场等影响,两岸历史教科书所呈现的美国形象有很大的差异,编撰者甚至对同一历史事件有着大相径庭的表述,从而造成两岸青年学生对美国有着不同的文化认知和情感取向。本文通过对大陆"人教版"和台湾"南一版"历史教科书中有关"美国"形象的比较,指出其差异以及这种差异阐释所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政党纷争下台湾青年社会政治心态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台湾青年的社会政治心态反映了台湾青年对处于裂变中的台湾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基本评价 ,其特征有明显的矛盾性。台湾青年矛盾的社会政治心态与政治转型期台湾特殊的社会政治背景相联系。台湾青年对台湾社会政治昌明的渴求和对台海和平的期盼 ,及台湾同胞的爱国主义传统 ,为争取实现和平统一提供了心理和思想基础。为此 ,我们必须加大对台政策宣传 ,努力促进台湾青年对祖国大陆的了解和信任。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大陆一贯坚持以“一家人”的思维来处理对台关系,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成立以后更为明显。本文尝试在社会建构主义三种文化结构即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和康德文化之后,结合两岸关系特殊性和中国文化传统提出“家人文化”这一概念,并以此来观察大陆对台决策思维。其次,本文在分析两岸60余年来所建构和正在形塑的文化结构的基础上,展望未来家人文化结构深度内化以后的两岸政治、经济、社会结构形态,并提出形成家人文化结构的若干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7.
台湾政治转型以来,其民主政治的步伐基本上还处在以“选票”为中心的阶段,“选民文化”强过公民文化,而“省籍-族群-本土化”的政治进程更加剧了这些倾向,造成了“省籍-族群”间矛盾的激化,政治文化偏重于对抗,政治悲情被滥用,不仅在重大的价值与政治问题上而且在很多社会议题上也无法达成共识,政治陷入空转。为改变这种情况,台湾建构公民社会的力量进行了相当的努力,推动“协商民主”的实践,如提出公共新闻学、公民论坛、公民会议、社区协商等,尤其是进行“省籍-族群”间的沟通与和解活动,希望以此厚植台湾的公民文化,匡正“选票民主”的疏失。  相似文献   

18.
“去中国化”的台湾中学历史教科书编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87年“解严”后,台湾的历史研究逐渐渗入本土主体性问题。李、扁上台以后,开始有步骤地将其导入中学教育,并将台湾“本土主体意识”当做培养“台独意识”的工具,以台湾“教育部长”杜正胜提出的“同心圆理论”为依据,在1994年、2002年、2004年分别进行了“去中国化”的中学历史教育大变动。通过一系列压缩中国史、增大台湾史的教纲修汀,逐渐将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台湾史”与中国史分离开来,并将“台湾史”作为中小学历史教育内容的主体。这种隐匿着“台独”意洪的“青少年历史思想改造运动”,其最终目的是培养与形塑台湾青少年新的民族与国家认例。  相似文献   

19.
Supporters of unification and Taiwan independence advocates view Taiwan's status through radically different logical frameworks. Unification supporters are guided by historical determinism. They believe that because Taiwan was part of China in the past, and because the island's residents have ancestral ties to mainland China, Taiwan is therefore an unalienable part of Chinese territory that must be brought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mainland Chinese state. In contrast, advocates of Taiwan independence are guided by the logic of pragmatism. In their view, cultural identity does not dictate political identity, and decisions about Taiwan's status should be guided by the will of the island's people, rather than by an abstract notion of historic destiny. Both of these approaches are rooted in long‐standing concepts of Chinese identity. Chinese ethnicity has long included both a hereditary and a cultural component. In the past, the cultural component allowed China to absorb populations on its periphery. Today, it serves as an outlet for Taiwan independence supporters seeking to redefine Taiwan as a political entity separate from the mainland Chinese state.  相似文献   

20.
在解决两岸政治定位的结构性问题上,可以思考以“当局”作为起点来进行探讨,从而避免“骑马找马”、“鸡生蛋、蛋生鸡”的困局.两岸在过去数十年都已经用“当局”相互称谓.从政治语义学上分析,“当局”正视了两岸公权力行使的事实,包容了两岸之间的“承认”抑或“否认”政治分歧,保留了未来开放性讨论政治地位的空间.从政治现实来看,两岸“当局”之间发展政治关系没有违背一个中国框架,两岸互称“当局”的身份可以体现平等协商、对等谈判,两岸可以从“当局”出发探讨最终政治定位并达成共识,两岸“当局”的政治定位可以为当前两岸发展政治关系提供灵活性安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