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夏宇航  张宝成 《前沿》2013,(3):16-18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有效后备军,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公民教育是多民族国家建设的有力保障和发展基础,本文通过对对公民以及公民教育的发展起源进行概述,陈述公民教育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公民教育的意义,并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公民教育的主要架构进行分类解析,以此来强调公民教育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张楠 《贵州民族研究》2020,41(3):190-194
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国家、对集体、对社会主义的认同一直受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厚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在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更加凸显出时代意义。高校应当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在遵循"三个统一"原则的基础上,从提升家国情怀素养、完善内容方法、优化校园环境等方面探索厚植少数民族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实践路径,培养具有国家和民族担当的新时代少数民族人才,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其国家安全意识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在此,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研究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特点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国家安全意识的宏观认知能做出基本准确判断,但对国家安全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刻;能够意识到国家安全以及新疆地方安全威胁来源的多样化,但对文化安全的关注度明显不足;法律意识相对薄弱,忧患、责任意识较强;最后就如何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张玉祥  陈珺 《前沿》2012,(20):21-23
近年来,新疆的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然而,分裂势力在新疆高校意识形态领域进行分裂渗透仍有土壤,而分裂势力主要以少数民族大学生为渗透目标,他们进行分裂活动的重要手段是推行杜撰、歪曲、篡改历史的历史观.因此,理解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历史观教育的内涵和重要性,这不仅有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正确认识新疆的发展史、增强国家认同感和自豪感,而且有利于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并为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文化政策与时俱进的变迁与发展是培育少数民族新型公民的需要,是构建少数民族国家政治认同的基础条件。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桥梁和纽带。文章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文化政策变迁的内容与特点进行比较分析,深入挖掘少数民族文化政策的政治内意,即通过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动员少数民族同胞凝聚共识,推动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国家认同作为公民对国家政治权力和统治权威的认可、接纳与忠诚,是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调查结果表明,不论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国家认同标准普遍很重视,并有着强烈的国家自豪感,其中,对公民标准的重视程度高于族群标准,文化自豪感高于政治自豪感.均值检验和回归分析显示,年级等社会性教育因素对其国家认同的影响超过性别等先赋性客观因素,随着受教育年限的增加,其国家自豪感显著下降.积极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全面革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项极为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7.
人类逐渐经由"全球化"、"信息化"进入服务经济的文化时代,新疆多民族社会急需构建国家认同来提升民族自治效能,适应社会跨越式共进的刚性需求。聚焦新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社会学基础,探究社会经济关系的契约框架、社会身份文化的转型思路以及社会治理的"善治观"与"服务观",揭示国家认同的本质是让人们因为生活幸福而变得更团结。  相似文献   

8.
吴丽清 《传承》2015,(2):61-63
对广州市10所高校进行抽样调查,结果发现"90后"大学生对我国的国民自信程度较高,表现在认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肯定党和政府的工作业绩以及乐观看待国家未来等方面。但部分学生对国情党史认识不清,在西方敌对势力意识形态的进攻下产生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倾向,对"三大自信"存在认同危机。故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来提高其国民自信度。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共同历史、节日习俗、语言文字应用、生活习俗、对外族态度等方面的本民族文化认同状况和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状况,从对本民族共同历史的了解,对本民族文化内容的认同,对其他民族同学的接受程度三个方面讨论少数民族大学生本民族文化认同情况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情况是否产生影响以及探讨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刘洋睿  张宝成 《前沿》2014,(17):164-167
少数民族公民教育的发展状况决定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各民族之间团结和睦对于国家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保障着我国经济社会健康稳步地发展。本文通过对少数民族公民教育的基本现状研究和对加强少数民族公民教育对公民身份认同以及国家认同重要意义的叙述,提出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建立培养少数民族公民教育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关键在于保持时代感,具有鲜明的价值主线和科学的方法引领。由此,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立足历史唯物主义根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宏观思维,多维度创新合力机制,造就有崇高价值的时代新人,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效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实践育人的效果,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2.
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前,进入内地高校学习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日益增多,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政治思想强,科学文化素质高的人才,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校应站在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高度来认识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高校德育工作者应当克服一些错误的教育心理,在深入了解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与心理的基础上,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构建新的思想道德体系,以解决他们实际困难作为配合,力求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形势、国内社会转型、西北区情、民族高校和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为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对西北地区民族高校的渗透提供了可能性。民族分裂势力通过对极少数境内民族分裂势力、西方敌对势力和境外民族分裂势力等的渗透影响着西北地区民族高校的稳定。建立遏制民族分裂势力渗透的路径,无疑是保持西北地区民族高校稳定态势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4.
新疆边境地区因其与周边多国接壤,既是维护我国统一安全,保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屏障,又是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和境外民族分裂势力的前哨阵地。正确把握新疆边境民族地区群众工作敏感性、军事性、复杂性、长远性等特点,针对其特点确立群众工作目标,并通过多种途径做好公安边防部队群众工作,这对维护边境地区安全稳定、社会和谐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陈俊 《青年论坛》2014,(4):92-95
红色文化是一种具有多样性、民族性、时代性、导向性和趣味性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红色文化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感染力与实效性,能够增强大学生的价值认同感,引导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责任感,能够彰显榜样模范的示范作用。当前可通过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推进红色文化进课堂、创建校园红色网站等途径来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为了强化新疆各族群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国人一方面引进新兴的民族学、社会学知识,来描述、辨识这些国族内的"他者";另一方面又通过对西北各族群的族源历史与文化特征的书写,强调其与汉族在文化与血缘上的历史纽带与融合,并指出应融合各族群文化共同建构中华民族新文化;最终,提出经由新疆的现代化开发促使新疆走上现代化道路,缩小与其它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差距,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7.
邱仁富 《桂海论丛》2008,24(1):83-86
民族影视文化是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和谐文化的题中要义。民族地区构建和谐文化必须充分发挥民族影视文化的优势,为构建和谐文化提供精神动力;政府必须积极引导影视文化发展,规范影视文化市场准入,营造良好气氛引导民族影视文化参与东南亚影视文化交流与互动;积极整合非政府组织的资源,推进民族影视文化走出去战略,对构建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特殊办学形式和我国民族教育重大政策,在保障边远民族地区农村少数民族贫困家庭学生享有高等教育机会、培养民族人才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当前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招生政策还面临着指导性不强、降分录取不明显、受益主体不聚焦、政策优势被弱化等困境。需要重新构建新时代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招生政策的顶层设计、制定更加精准的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招生制度,建立公开透明和多方参与的监督机制,发挥民族政策优势,促进民族教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