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家伦理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做人思想,如“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修养、“内圣外王”的人生理想等,体现了儒家注重个人德性和道德修养的特点。儒家伦理的这种特点对于当代大学生克服人生观价值观的缺陷,培养和塑造人生智慧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从人性角度出发,主张构建美好和谐的社会。其政治学说的核心理念在于努力追求"中庸之道",政治学说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治理问题。孔子主张"人治",亚里士多德坚持"法治"。孔子的"中庸之道"是政治哲学的道德化,而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则是道德哲学的政治化。孔子的"中庸"观的"三个合一"包括"天人合一"、"人我合一"、"欲理合一",都具有现代价值。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对于我们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台声》2017,(18)
<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言必信,行必果。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中国人,不,应该确切地说,作为人类的人,恐怕多已熟悉孔子的若干句名言警语,毕竟"高高寿"的孔老夫子今年诞辰2568岁;不说人口超世界五分之一的中国,哪个没有不对这老祖宗俯首贴耳、五体投地,就连那些金色头发黑皮肤的白种人黑种人,哪个又不顶礼膜拜、肃然起敬,否则世界各地怎会有280多所孔子学院、270多个孔  相似文献   

4.
备课卡片     
科目公民孔子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孔子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自己在社会上站得住,同时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使他人事事行得通。他在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提出了以下方法:(1)推己及人,由人及己。即主张将心比心,与别人的感情取得和谐一致。(2)“躬自厚而薄责人”。即注重自我一方在人际关系好坏中的作用。他说:“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即批评自己的坏处,不要批评别人的坏处,就可以消除无形的怨恨。(3)“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即认为个人的情感、思想都不宜不看对象滥加发泄,而是要察言观色,并有退让精神。(4)“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感也”。即对他人不能爱之过甚或恶之过甚,要选择适中,否则就是迷惑。孔子的上述处理人际关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学术界都认为孔子的天道思想充满着矛盾:一方面把天理解成自然的天,另一方面又把天看成具有人格意识的天;一方面并不肯定鬼神的存在,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视祭祀。事实上,孔子这种矛盾的天道思想并不奇怪,这一思想实际上统一在孔子的"神道设教"和"中庸"这两个思想下。"神道设教"思想使孔子立足现实生活,关注社会人生,因而回避鬼神之有无问题。"中庸"思想使孔子对祭祀、鬼神、天命等都持一种既不肯定又不否定的态度,因而导致对孔子天道观的不同解读。  相似文献   

6.
葛剑雄 《传承》2012,(23):94-96
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有一个很好的原则,那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发展到了今天,在这个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形成一个新的观念,那就是“己所欲,如何予人”。我们以前往往认为,我认为好的,你也必须认为好,所以我要把它推广给你,要你学我,这是我的一种好意。其实这种心态是不正确的,为什么呢?因为你认为好的,人家不一定以为好。如果人家以为好,也要考虑人家该怎么样向你学习。所以,不要急于把你自己认为好的文化去推广,更不能够强制推广。  相似文献   

7.
正孔子认为:"凡夫之为奸邪、盗窃、靡法、妄行者,生于不足,不足生于无度。无度,则小者偷盗,大者侈靡,各不知节"。"度"与"欲"相比,当官要节欲。孔子讲的"度"与"欲"的辩证关系,指明了"度"与"欲"二者之间的哲理。禁欲、祛欲、净欲,必讲度;讲度,不越度、不超度,这是禁欲的良药、良方、良剂。古人云:"一念之欲不制,而祸流于滔天"。小私不节会发展成  相似文献   

8.
孔子的"恕"是《论语》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意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进一步的表现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但宽恕是有度的,绝不是主张宽恕一切。"恕"不只是对待他人的一种合理方式,其进一步的指向是完善自身之人格。孔子的宽恕思想在当代也同样有着重要价值,能够帮助提高个人修养,对解决社会问题有参考价值,可以作为当代政治的借鉴补充。  相似文献   

9.
八年级《思想品德》(人教版)第九课的第二框题“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在生活、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我是这样设计本课的,先让学生自读,然后寻找问题,再次师生交流,最后教师讲授。但是,阅读刚开始一会儿,有个叫赵波的学生就举手了。他笑着说:“老师,我认为课本上有句古语不能完全说明问题。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句。课本上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我认为,即使是自己喜欢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  相似文献   

10.
汪金友 《前进》2014,(4):64-64
<正>《史记·循吏列传》中,有一个"公仪休相鲁而嗜鱼"的故事。说的是春秋时鲁国的宰相公仪休,特别喜欢吃鱼。所以鲁国的很多人,都争相买鱼送给他,但公仪休却一条都不接受。有一个下属问他:"您这么喜欢吃鱼,为什么别人送鱼却不要?"公仪休回答:"夫唯嗜鱼,故不受也"。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才不能接受别人的鱼。接着,他解释了自己拒鱼的理由。那些人为什么会给我送鱼?是因为他们看中了我手中的权力。如果我  相似文献   

11.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乐施于人”,我们的祖先,以及全球各部族的先贤们,在所谓的“大轴心时代”(大抵是起于夏商而止于战国时期的千年.其间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文明规则被形诸文字)就确立了这样的法则。它们于现代社会,又有怎样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孔子提出的“先义后利,义利统一”的义利观,“言忠信,行笃敬”、“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人忠”即为人谋以忠的忠恕观,对我们今天构建企业伦理道德具有不可或缺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一线报告     
《今日中国论坛》2008,(7):87-87
——曾有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联合向全世界宣言:21世纪人类生存必须汲取孔子的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念已在联合国《人权宣言》和1993年世界宗教领袖的《世界伦理宣言》中作为准则。《儒家文化与市场经济》将其归纳为:以仁存心,以义取利,以  相似文献   

14.
《传承》2015,(4)
孔子不仅是先秦儒学的创始人和杰出代表,而且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其中孔子创立的以"仁"与"礼"为核心的政治思想,无论是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还是对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今孔子的"仁"与"礼"思想依然有着较强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对于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5.
近读新党章,细细体会,有颇多感悟。诚信诚信是什么?诚信就是诚实守信,说话算数,能够履行承诺而取得他人的信任。两千多年前子贡向孔子请教治国之道,孔子就强调"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不仅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也是一个社会和睦相处、共同进步的道德基石。诚信对普通公民来讲,是一种道德诉求,但对于共产党员来说,则是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品格。党员干部在群众的心目中是社会公德的示范者和实践者,每一名党员干部都有责任通过自身的模范行动去践行诚信原则,这样才能赢得民心,取得广大群众的信任。  相似文献   

16.
官场的毛病,许多都"其所由来者渐矣"!譬如,照抄照转和层层加码,就是历数千年而未改的痼疾。何以如此?我想,这与秦汉以来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有关。权力高度集中,自然一切政令都来自上头。孔子所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在他生活的时代不过是句  相似文献   

17.
慈善是人类心灵的阳光.中国人从来都不缺乏慈善之心,这里有几千年文化的积淀,孔子讲仁,老子说义,我们是一个讲了几千年仁义的民族.慈善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因为"帮助别人就是在帮助自己".  相似文献   

18.
《台声》2017,(17)
正过了七堵,曲折而上路就不"八堵"了风景于焉开朗云飞得太自由我要去遇见谁台北消失出现玛陵一个很安静的野少女在山谷里扭着水腰慢慢地,慢慢地引我走向海拔不高的农庄唉呀,每一个都是女巫不老不死,美丽地施展诱惑遇见之后我只能喃喃地跟别人说,玛陵,玛陵……玛陵,一个少女的名字,又带着西藏或新疆地名的语音特色。玛陵,再  相似文献   

19.
正文化强国以及文化自信的建立,离不开民族传统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两千多年来,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色和主流,孔子及其思想理应得到公平、合理、客观的评价。因此,如何认识、解读孔子,使孔子及其代表的传统文化思想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发挥应有的价值,是一个不得不正视、亟需解决的问题。谈及孔子,每位读者似乎都不陌生。孔子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而且在国际上声名远播。但是,虽然孔子享誉海内外,对孔子的认识却一直存有争议,并未真正达成共识。这不仅因为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20.
你们要说孔子是"至圣先师"吗?我偏要说他是"丧家狗";你们要说岳飞是民族英雄吗?我偏要说他是拥军自重的谋反疑犯……暂且不要为这些言论吃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