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正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风土记》中有记载:"仲夏端午,端,初也。"意指五月开始的第一个五日。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历代文人墨客以端午为题赋诗词抒胸臆,写下了大量多姿多彩、脍炙人口的诗篇。唐代诗人文秀的《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  相似文献   

2.
《世纪行》2015,(7)
<正>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沈从文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提起现代作家不提沈从文,是失礼。沈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坛的奇迹,只读过小学的他,用笔杆子打出了天下。提起沈从文而不提《边城》,就是失策了。《边城》是沈从文的小说代表作,作品中民情粗犷强悍,民俗淳厚善良,充溢着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被誉为"田园诗  相似文献   

3.
端午节当源自先秦的夏至节。端午节俗本以祈福禳灾为主题,以避瘟驱毒、防疫祛病等系列活动为表现形式。汉王朝确定了端午仪典,乃使端午成为全国的重大节日。至晚在东汉后期,人们过端午"亦因屈原"而致端午节俗与纪念屈原相联系。历经汉魏至唐代的节俗演变,屈原成为端午节俗祭祀的主角,纪念屈原成为端午节俗活动的主题,龙舟竞渡和吃粽子成为端午节俗的主要内容,同时端午节俗又因承了古老夏至节的祈禳传统,由此构成的端午节俗大概在唐代就大体定型。端午为屈原的节俗演变,是历史的造就和民众的抉择,具有十分重大的文化意义。其意义主要在于,一是丰富了节俗内容及相关设施,使得节日活动繁多精彩,更加能够吸引社会各阶层人士热情参与并传承发展;二是改变了端午节俗的主题,升华了端午节俗的意义,使得端午节俗具有了永恒的生命力;三是促进文化认同和民族团结,有助于国家统一富强,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  相似文献   

4.
《台声》2017,(12)
<正>端午节,是传统节日,在民间流传许多喜迎节日的习俗,如龙舟竞渡等庆祝活动;端午节,也是我国法定节假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喝雄黄酒、插艾。在各地所有端午文化节活动中,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以其级别最高,规模最大而闻名海内外。5月30日,农历五月初五"头端午","2017年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  相似文献   

5.
曾因文学大师沈从文笔下的《边城》而驰名中外的湘西花垣县茶洞镇,如今因扎制一条象征香港回归年轮的“边城99节中国龙”,而在湖南、贵州、重庆两省一市边区引起轰动。  相似文献   

6.
《小康》2019,(31)
正以苗绣为代表的苗族传统服饰文化不仅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带领花垣脱贫致富的关键。目前,花垣县已建立州级非遗扶贫工坊3个、保护基地3个、各级各类非遗传习场所58个。"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永远淡然恬静,即使不是大团圆结局也不会让人感觉到过多的悲伤。一篇《边城》让湘西进入世人的眼中,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边城》的原型所在地就位于花垣县,文中的茶峒即为现今花垣县边城镇。花垣县地处湘、黔、渝三省市交界处,素有"一脚踏三省"之称。遗憾的是,  相似文献   

7.
论沈从文文学创作的复调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文鑫 《求索》2010,(5):189-191
沈从文文学创作的复调性至今都是学界较少涉及的领域。本文认为,沈从文通过叙事与对话的手段,建构起一个复调文学世界,《边城》、《八骏图》、《水云》等作品便是其中的典范之作。本文还分析比较了沈从文的复调创作与其他作家的异同,并深入探究了他的复调文本中主体形象的分裂问题。  相似文献   

8.
端午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据闻一多先生考证端午是"图腾的节日"、"龙的节日"。"2011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于6月3日至7日在嘉兴举行。地处"吴根越角"的嘉兴和端午节有着极其深远的历史渊源,是全国首个"中国端午文化研究基地"。嘉兴端午习  相似文献   

9.
每当农历五月,正是榴花似火,红杏溢香的时节。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今年端午节为公历六月六日。端午节,本名端五节。我国唐代(六一八——九○七年)以前“午”和“五”是通用的,故把五月也称做午月。端即开端、初始的意思。端午也就是五月的第一个五日。又因有“五月五日曰端阳”的说法,端午节又叫端阳节。至于端午节的起源,传说不一。据爱国诗人、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推测,端午节原是古代位于我  相似文献   

10.
《小康》2019,(31)
正@小康杂志社:#脱贫攻坚在行动##遇见非遗##非遗扶贫##非遗保护你我同行#"边城"花垣的非遗扶贫故事: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有沈从文笔下的《边城》茶峒,有湘西苗族鼓舞、苗医药、苗族服饰……10月,《小康》记者走访了花垣县子腊村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湖南湘西传统工艺工作站、十八洞村苗绣合作社、湘西七绣坊苗服饰文化责任有限公司,探寻非遗大县的扶贫秘诀。  相似文献   

11.
<正>鲁迅与沈从文是不相同的,他们对社会和文化的态度不同,对文学本身的意识也不同。他们相互之间的批评和反对,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要素。我以为,以小说为例,鲁迅的代表作是《阿Q正传》,沈从文的代表作是《边城》。读过  相似文献   

12.
秦俊勇 《小康》2004,(5):62-66
一个人、一本书, 改变了一座城市的命 运。 这个人叫沈从文, 这本书叫《边城》,这 座城市叫凤凰。 边城百年的历史 是孤独的,因为孤独, 所以成为习惯:于喧嚣 的人群的梦幻之地;凤 凰人的生活是简朴而 安于拮据的,因为他们 生活在边城。 这一切,在城市 化、商业化的号角声中 突然裂变--从此,边 城将不再是边城?  相似文献   

13.
正"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端午节历来是民俗文化的盛宴,许多描写端午节的诗词佳作中寄托了人们无限的家国情怀。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影响最大的是"屈原说"。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屈原自沉汨罗江殉国,留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等诗句广泛流传。北宋诗人张耒在《和端午》诗中写道:"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相似文献   

14.
王丽鹃 《求索》2010,(8):208-210
《边城》是沈从文表现故乡湘西风情的代表之作。边地的风光、纯朴的民风、善良的人们和美丽的爱情,"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至今依然撩人心魄,撼动人心。梦是愿望的满足,"边城"想象是沈从文的一次梦幻之旅,他要寻访一个美丽梦境,以留驻那刚刚逝去不远的美好的"人生形式",并表达"对于更好的‘明天’或‘未来’人类的崇高理想的向往"。《边城》展示了作者"寻梦—醒梦—解梦"的整个心灵解释轨迹。怀着"无可言说的温爱"而寻梦,揣怀"无可言说的隐忧"而醒梦;进而"点燃起自尊与自信"而解梦。这种心灵解释不仅是沈从文的梦境轨迹,也是现代人的美丽梦想,它表达了人类共同的心态意识,散发着恒久不衰的现代魅力。  相似文献   

15.
李玲 《前沿》2005,(5):203-205
长期以来, 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完成了对鲁迅的小说《祝福》、沈从文的小说《边城》、以及孙犁的作品《荷花淀》的研读。本文试图将这三个文本作为社会生活的横截面, 论述其在反观中国现代乡村女性精神史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苔丝》和《边城》分别是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和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都是关于纯真、善良的乡村姑娘的爱情悲剧。《苔丝》中的女主人公是苔丝,《边城》中的女主人公是翠翠,她们都纯洁美丽、爱憎分明,都拥有一颗无私的爱人的心,但是命运的捉弄、无情的现实阻碍了她们爱情美梦的实现。在两部作品中,苔丝和翠翠都是作家寄托理想的人物,都是美与爱的化身,都体现出和谐的自然美、淳朴的人性美和凄清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17.
浮世绘     
《民主与法制》2014,(17):5-5
端午文化亟待弘扬 6月2日是端午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在历史上形成了佩香囊、门户悬艾等十多种民俗。然而时至今日,这些传统习俗和仪式已被逐渐遗忘,文化味越来越淡,端午节几乎成为单纯的“粽子节”。民俗专家呼吁,端午节期间应引导民众积极参与各种民俗活动,唤醒对端午文化的认知,并回归到屈原爱国、为民、向善的精神。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在《边城》里描绘了一个和谐融洽的湘西茶峒社会。构成这个社会的主体是那些生活在偏僻穷乡,身上都保持着勤劳质朴、热诚宽厚、重义轻利、扶危济困古朴遗风的平凡普通的生命个体。今天我们正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边城》给我们的启示是:虽然时代不同,但是生活在茶峒社会中的普通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真诚、善良、互爱的品德正是我们当代社会所需要的。  相似文献   

19.
冯雷 《协商论坛》2017,(9):59-60
提起沈从文,人们总会想起他的故乡凤凰,会想起他笔下的“边城”.其实,单纯从地理空间的角度来看,沈从文和北京的关系其实也非常密切.86年的生命中,沈从文有49年是在北京度过的,可以说,沈从文大半辈子都住在北京,北京见证了他一生的起起伏伏、苦辣酸甜. 从“边城”到京城 每年,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地都有许多人慕名到湖南凤凰去,为着是寻访沈从文的“边城”.而在1934年,沈从文去乡18年、重返湘西之际却悲哀地发现家乡处处显出社会变革的痕迹,尤其是在精神层面上“一入辰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  相似文献   

20.
张昊武 《台声》2010,(7):30-35
<正> 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了中国22个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它们是: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福建南音、南京云锦、安徽宣纸、贵州侗族大歌、广东粤剧、《格萨尔》史诗、浙江龙泉青瓷、青海热贡艺术、藏戏、新疆《玛纳斯》、蒙古族呼麦、甘肃花儿、西安鼓乐、朝鲜族农乐舞、书法、篆刻、剪纸、雕版印刷、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端午节、妈祖信俗。继4年前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