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社会主义改革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当代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江燕 《桂海论丛》2002,18(6):33-35
改革的实践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式和内涵 ,使民族凝聚力更具现代化的特征 ,彰显了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改革使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有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巩固了民族凝聚力的政治保障 ;赋予民族凝聚力崭新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理论的创立,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确立了新的走向,将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作为社会意识体系和价值体系,它对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巨大的精神主导与支柱功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找到了新的起点和动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找到了新的支点;它提出的改革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夯实了基础;“一国两制”方针则为国家统一与民族凝聚找到了可行性途径。  相似文献   

3.
尹世尤  彭莉 《湖湘论坛》2011,24(3):40-42
民族凝聚力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认同力。在当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增进中华民族价值认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石。通过抓主流、树典型、重教育等价值引导,整合多元价值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价值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4.
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兴盛传承的根基,是一个民族得以安定集聚的精神内核,更是一个国家凝聚力、向心力的根源。从文化层面研究民族凝聚力,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把握民族凝聚力问题的本质,这对于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民族凝聚力是以民族为载体的文化认同,当代民族凝聚力提升面临着新形势和新的挑战。生生不息的文化生命力,能够增强民族的文化凝聚力、向心力。建设文化强国,就是要通过整合、聚集文化资源,以形成持久、强大的文化认同,使民族凝聚力获得提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5.
民族凝聚力在当代的升华,是通过民族凝聚力的内核构成与人文特征顺应时代的发展进行整合与演进得以实现的。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使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内核构成进一步合理化;邓小平的"一国两制"理论使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聚合机制实现了适应时代需要的更新;邓小平关于"对外开放"和"发展是硬道理"等理论,使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凝聚张力得到空前的增强;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人文特征实现了从"偶象崇拜"到"崇尚民主与法制"的升华。  相似文献   

6.
民主政治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由于国家的性质和基本经济制度不同,民主政治具有不同的特征和作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和作用主要表现在: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充分反映了民主的广泛性、包容性和真实性;提升了当代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维系整个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一种内在力量,领土主权的完整与否直接关系到民族凝聚力能否维系及实现更新。中华民族在钓鱼岛领土主权"争端"问题上所展现出的维护领土主权的决心与行动,使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精神更加凝聚、精神纽带更加稳定、聚合力不断增强、凝聚张力不断拓展、核心支柱愈加巩固,推动着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发展机制的不断更新。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理论作为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科学概括和理性体现,是当代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是增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新的精神源泉。当前,只有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经济,全面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能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同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是增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保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和全社会文明水平,是促进中华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经过几代人的接续奋斗,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创造了举世公认的发展奇迹。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凝聚力不断获得新的时代内涵。实践证明,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固然有其历史基因,但社会制度的影响也至关重要。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充分发挥铸造了历史平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走向胜利的旗帜。  相似文献   

10.
中国70多年来的进步发展,是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发展逻辑的根本依据,在曲折前进的进步历程中,极大地增强了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之后,其发展经历了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四个阶段;自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凝聚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和历史平台:新中国政治进步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政治凝聚力;新中国经济发展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经济凝聚力;新中国文化繁荣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新中国社会和谐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社会凝聚力。可以说,新中国的进步状态直接决定着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状况,这就是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逻辑。  相似文献   

11.
统一战线与执政党的建设之互动关系表现在:执政党的坚强领导,可以促进广大统一战线成员理论水平、参政议政能力的提高,增强信心和凝聚力,从而对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以深远的影响;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有利于执政党继承、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利于执政党广大党员认识“党的领导”的内涵、实质,克服各种错误思想,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执政党思想和作风建设,不断深化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民族精神是民族意识的精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支柱,具有整体性、认同性、稳定性、凝聚性、延续性和先进性的特征。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点是"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中华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内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中华民族精神更是增强综合国力,实现党的十六大全面小康目标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3.
兰喜阳 《桂海论丛》2003,19(1):37-39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机遇期内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 ,是党的十六大的一个重要的观点。其主要内容是 ,在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等三大建设方面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高水平的领导层及根治腐败等九个重点。分别从党的科学性、严密性、一致性及纯洁性侧面来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我国现行的“一协一调一裁二审”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分析,指出其中存在的弊端。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限制和解,改善和加强劳动调解制度,规范、健全仲裁制度,实行“裁审分轨”,以及建立劳动诉讼制度的建议,以完善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为了强化新疆各族群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国人一方面引进新兴的民族学、社会学知识,来描述、辨识这些国族内的"他者";另一方面又通过对西北各族群的族源历史与文化特征的书写,强调其与汉族在文化与血缘上的历史纽带与融合,并指出应融合各族群文化共同建构中华民族新文化;最终,提出经由新疆的现代化开发促使新疆走上现代化道路,缩小与其它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差距,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6.
汪丹  汪兵 《思想战线》2004,30(1):32-37
从文化视角看,梁启超"反缠足、兴女学、倡女权"的新妇观,既没有超越传统文化"男主女从"的范式,却又能"与时俱进"地提出新的时代命题在西方文化大潮冲击下,中国妇女应如何与男子一道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世界新格局与中国转型社会中,共建中华民族"新民德".梁启超的"新妇观"是真正合乎中国国情的妇女观,而近现代以提倡女性独立人格为主导的妇女解放观,则恰恰是忽视中国国情的"西妇观".  相似文献   

17.
戊戌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后,深受西方民族主义思想影响的梁启超,开始从新的角度来研究思考中国的民族问题,较为科学地阐释了“民族”、“中华民族”、“民族主义”的内涵,提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建国原则与模式,把人的改造同新国家的建设联系起来规划中国社会的发展。就其理论与实践的深度和广度而言,堪称同时代人的最高水平,在近代中国民族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主动治安"理念是公安机关面对新常态、新形势的积极回应,是公安工作发展的重要引领之一,其体现的是态度和作风,就是要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提升公安机关"主动治安"能力是以问题为导向,扎实推进治安管理创新,进一步提高"主动履职、主动打击、主动管控、主动服务"的能力水平,有效驾驭复杂的社会治安局势,更好地服务民生和保障发展。  相似文献   

19.
统一战线的主题是大团结、大联合,其根本任务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归根到底是要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要从正确处理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等五个方面的关系入手,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作用;要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特色与优势,实施统一战线凝聚力工程,凸显“三个导向”,突出“三个重点”。  相似文献   

20.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在党的理论上创新,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要在党的事业上开拓创新,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要在党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要在党的建设上开拓创新,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机体注入新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