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学国 《湖湘论坛》2012,(6):87-93,112
早期佛学是实践的、宗教的,其世界观是一种经验的多元实在论,拒斥形上学和绝对主义,以此与奥义书传统有别。然而初期大乘重智的般若思想,在世界观上明确包含了一种绝对主义的形上学。这使大乘的世界观与早期佛教传统之间表现出巨大断裂,却与奥义书形上学具有实质的一致性。事实上,初期大乘形上学的基本图景,即以性空如幻等解释经验存在,以非有非无、不二、无分别等描述绝对,并用二谛论把二者统一起来,都是继承、发展奥义书的形上学而来的,它的形成是奥义书思想对佛教长期渗透的结果。同时大乘佛学乃进一步破除奥义书形上学对梵作为永恒实体的执着、舍"有"入"空",从而进入无住、无得的绝对自由之境。  相似文献   

2.
中国佛教为何食素素食是佛教寺院里的一种独特的饮食习惯。其含意,素是洁白、纯朴;食即饮食的意思,素食指不夹杂任何肉类荤踉味的食物。佛教的教规是大慈大悲的,为了培养教徒们的慈悲之心,它讲因果报应.严禁杀生,所以中国佛教特别重视清淡食品。中国佛教(大乘教)...  相似文献   

3.
论《金刚经》中的“无住”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建陵 《求索》2008,(3):115-116
佛教虽然是一种宗教,但是佛家思想却是最早提倡实证主义方法的东方哲学思想。“性空幻有”是大乘佛家理论的重要命题。以“空”为哲学基础的“无住”思想是《金刚经》的核心思想,有着很抽象的哲学含义,是研究佛家思想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本文拟就从“四相”、“六境”等方面来阐述其“无住”思想及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肇论》的“空观”构建系统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僧肇的《不真空论》是把印度佛学的般若空观与中国文化成功结合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代表作品。僧肇在大乘佛教的立场下,用三个不断向上叠加的逻辑层次来呈现他的般若空观的真实义,并把他的圣人观落实于明空的三个层次中。僧肇的空观论述,克服了六家七宗时代对空论述的偏颇,为中国佛学正确地接收大乘佛教思想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高二《思想政治》上册新教材第58页有这样一段话:《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教材接着又指出,这是一种典型的离开客观物质谈运动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对这一问题不能准确把握,甚至个少教师对慧能的观点也不能正确剖析。实际上这涉及到中国佛教小有关禅宗的知识,现就这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禅宗,这是中国佛教各个宗派中最为中国化的一个宗派,它分为神秀的北禅和慧能的南禅,前者讲“渐修”,后者讲“顿悟”。自从唐朝安史之…  相似文献   

6.
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亦名大乘,公元一世纪左右形成的佛教派别。音译“摩河衍那”。“摩诃”是“大”义,“衍那”谓“乘载”(如船、车)或“道路”。大乘佛教自称能运载无量众生从生死大河之此岸达到菩提涅檗之彼岸,成就  相似文献   

7.
佛教一、佛教的产生、发展阶段和传播路线佛教产生于印度。其发展一般分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三个阶段。1、佛教的产生与原始佛教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名悉达多·乔达摩(即释迦牟尼),是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提罗拉科特附近)净饭王的...  相似文献   

8.
佛教经济伦理思想探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的伦理思想是佛教实现人生解脱的基本信念和方法。在发展过程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点的伦理道德标准和以五戒十善六度为中心行为规范体系,内容极为丰富。其中,大乘思想中的“缘起实相”、“业因果报”、“自利利他”的伦理观更是蕴涵着深刻的经济伦理思想,所谓“一切世间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1]深入研究佛教经济伦理思想,对于现代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一“缘起实相”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缘起思想,乃根源于佛陀对宇宙人生的正觉:自他不二,依正不二。凡存在的,皆建立于缘起相互依存的关系中。不论从人类、动物、矿植…  相似文献   

9.
关于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圈的几个问题贺圣达在佛教世界中,东南亚佛教文化圈有着独特的传统和重要地位。它不同于北传大乘佛教地区,在那里佛教传入前儒、道等思想就已经根深蒂固、影响深广;而且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在地理上属温带。它也不同于藏传怫教地区,在那里佛教...  相似文献   

10.
范航 《传承》2014,(8):130-131
中国佛学的鼎盛时期是在隋唐,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各宗派都有独立的寺院经济,并且形成了衣钵相承的传法世系及独具特色的佛学体系,在我国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影响深远。隋唐佛学的各宗派,特别是唯识宗、华严宗和禅宗等宗派的势力和影响最大,并且最具有代表性,了解各宗派的佛学思想对了解中国佛学的思想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玄奘建立的中国佛教唯识宗,继承了印度瑜伽大乘细致的心理认识和分析,从而构建成为一个系统、庞大的理论体系.佛法精义皆在寓理幽玄、含义深远的法相唯识学.中国传统思想对佛教的许多误读皆源于此.唯识学从禅慧之修证中而来,所研修问题与科学、哲学相连,因而其凸显科学的实证性而更加充实,蕴含哲学的玄奥性而更加深刻.唯识学非科学而科学,非哲学而哲学,具有宗教的信仰性而更加广泛,显示非有神论宗教而至深、至圆、至显的宗教之理.  相似文献   

12.
在西方,人性问题自古以来一直都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各种文化制度都是基于对人性的认识而建立;在东方,佛性,即人性在佛教思想上的体现,也是各种佛教宗派借以建立自己思想的基础。马克思的早期人性论思想与慧能的佛性论思想除了历史背景、具体内容和最终旨趣等方面的差异之外,在一般的思维方式,甚至某些细微的层面上,却有着一定程度的相似甚至相同。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在宏观层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禅宗思想作为拥有一定群众基础的文化传统,至今也仍在细微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学理上厘清二者在某些问题上的相同点和差异,对于批判继承慧能的佛性论思想,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13.
说一切有部是《成唯识论》重点批判的小乘部派。此派尽管在佛教史上影响深远,但其"法有"见却不符合"三界唯心"这一根本的非实在论佛教哲学精神。护法等论师从大乘唯识哲学出发,缜密批判了有部妄执"法有"的邪见,深刻体现出中期大乘佛教对小乘部派的超越精神。  相似文献   

14.
阿吒力教是指佛教大乘密宗传入南诏大理之后,与当地以白族文化为主的土著文化相融合而形成的一个密教新宗派。它兴盛于南诏中后期及大理国时期,降及元、明、清逐渐衰落。至今阿吒力教仍在剑川、洱源等白族聚居地有不少信徒。它对南诏以来的云南社会经济、文化艺术、政治制度乃至民情风俗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然而对阿吒力教的一些基本问题,如文化特征至今仍无人作过专题研究,致使学术界对阿吒力教的认识还处在模糊阶段。本文试从僧侣及僧团组织、典籍、造像、仪轨法术四个方面进行探讨,舛漏之处,敬请学界同仁斧正。  相似文献   

15.
毛国民 《前沿》2013,(3):58-62
净土宗和禅宗源于大乘佛教,坚信众生同具佛性和众生皆可成佛的思想,极力追求众生平等、普渡普救,社会最底层、最多数的芸芸众生都可以成佛。这些理念与中国之“自然平等”思想和儒家的“人世”情结相通或互补,成为其在中国盛行不衰的根源所在。然而,他们在人性理解上存在差异,并因此导致他们在成佛方式上的差异。只不过这些差异,还不至于影响到“禅净合流”的脚步。  相似文献   

16.
晚唐苦吟诗人的诗心禅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诗歌发展到唐代可谓登峰造极,而其受宗教的影响,给今人留下了不少飘逸,空灵的佳作。晚唐宗教的发展,致使佛教、道教此起彼伏,时衰时兴。文宗深痛儒学衰微,尝试有所振兴,然而积重难返,又为宦官所制,只能怅恨而已。武宗兴道灭佛,曾给予佛教以惨重打击,但他又迷信方士,妄求长生,最终服食丹药,中毒而亡。宣宗即位后,务反会昌之政,佛教重兴,其势力反比以往更炽。随后的懿、僖二人更是佞佛成癖,因而,在整个晚唐社会的思想领域内,佛教始终占统治地位。自贞元之后,佛教禅宗特别兴盛。禅宗南宗自慧能以后迅速发展,逐渐压倒一切宗派,取得正宗地…  相似文献   

17.
释见忍 《世纪行》2012,(5):36-36
一、佛教“缘起论”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有益思想资料 二、佛教“圆融”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三、佛教“平等”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佛教的平等观内容主要有几方面的含义:一是平等意味着共生、共存、共享,万物具有同体性.有着同等重要的生存价值和品格,体现了心、行、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观音菩萨传入中国及由男“变”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放是中外关系史的主流。我国四大发明的外传和世界三大宗教的传入都是开放与交流的结果。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佛教文化对中国和世界影响深远!在佛教供奉的菩萨中,知名度最高的要数“德高望重”的观世音了。观世音是印度古梵文的意译,音译是:阿波萝吉多舍波罗。她是一位佛教的大乘菩萨,在西汉时随同“丝绸之路”上的商人和僧人一起来到中国安家落户。据竺法护翻译的《妙法莲华经·观音菩萨普门品》说,观世音能以视代听,以耳代目,当世间众生遇难呼救观世音时,菩萨可即时“观”其音而来救助解脱,故名“观世音”。后来为辟唐太宗李世民的…  相似文献   

19.
诚信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永恒价值之一,在各个领域诚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诚信不仅仅是道德术语,也有严格的法律内涵。佛教思想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哲学研究之上,应当运用于社会现实,来解决社会具体问题。佛教诚信思想具有单方性、对象性、现实性。这些特征决定了佛教诚信可以在一定范围之内弥补法律漏洞,树立法律权威,促进法律实效。  相似文献   

20.
1987年我国学术界对中国佛教的研究较前几年有所发展,全年共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其特点是:在对中国佛教进行多角度研究的基础上,突出了佛教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儒、道、理学)关系的研究。因此,对具有中国佛教特点的禅宗、天台宗、华严宗的论述显得更加深刻,使人更加清晰地看到佛教能以在中国生根、发展的社会思想根源,对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颇有裨益。是年十月在我国召开的中日佛教学术会议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其次对佛教哲学的研究出现“热潮”,文章较多。再者,对藏传佛教和汉地佛教的比较研究也有了相应的论文,这是多年来少见的可喜现象,标志着对少数民族佛教研究的重视。现从佛教与民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