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前338年)是战国中期一位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他原是卫国人,姓公孙氏,名鞅,所以人们称他为卫鞅或公孙鞅。后来在秦国变法有功,受封商邑,号“商君”,因而历史上又称他为商鞅。“鞅少好刑名之学”(《史记·商鞅列传》),其政治法律主张见于后人辑录的《商君书》。  相似文献   

2.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公元前三五六年,商鞅任秦国宰相,实行变法,使秦富强。後被秦贵族诬为谋反,商鞅出逃,投宿旅店。店主人不知他就是商鞅,告诉他说:“宰相商鞅立下法令,旅客如无证件,店主擅自留宿者治罪。”商只得长叹而去,後被秦兵所杀。可见,在中国,两千多年前就有旅店,而且在秦国已规定住旅店  相似文献   

3.
商鞅变法与中国传统法制的初次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法律制度并非一脉相承,夏、商、周三代原生的礼治法律传统至战国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其最为典型的事例即秦国的商鞅变法。变法后,秦国在全新指导思想和法律原则基础上建立了体现法家法律思想的专制法律制度。"徙木赏金"是商鞅变法的预备措施,商鞅的这个行为有特定的用意即愚民,又包含了他将推行的法律制度将会具备的基本要素,并且预示了变法的后果及影响。  相似文献   

4.
公孙鞅(商鞅)是战国中期新兴地主阶级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公元前359年至公元前338年,公孙鞅在秦国主持变法运动。这是战国时期的一件头等大事。从《史记·商君列传》里可以看出:公孙鞅怀有使所在国实行变法达到富强的理想.在变法运动中能够不顾自身的安危,表现出勇往直前.义无反顾的坚强无畏的精神。西汉刘向说过:“商君极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刘向:《新序》)这样评说,是有根据的。公孙鞅是卫国破落贵族.从小就开始钻研法家学说,成年后对法家学说有独创性的发展。他任魏相公叔痤的庶子,年仅二十余岁就表现出卓越的才能,深受公叔痤的器重。魏惠  相似文献   

5.
正商鞅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之一,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改革家之一。他研究早期法家李悝、吴起等的变法经验,入秦之后,推行变法,为秦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史称商鞅变法。韩非子称"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曾对中国历史的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大家知道,任何一次重大改革,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  相似文献   

6.
作法自毙     
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舍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去之魏。——《史记·商君列传》〔译文〕(简体字)秦孝公死,太子即位。〔曾被商鞅按法惩治的〕公子虔的一伙告发商鞅要造反,秦王派官吏去逮捕商鞅。商鞅逃亡到关口,想  相似文献   

7.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由弱转强的关键,秦国君主通过推行并沿袭商鞅之"术",最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国家。商鞅以强秦为目的,顺应时势采取了合理的"道"与"术",从而为成就秦国强盛之世奠定了基础。商鞅强秦的成功之处在于确立了合理的目标与方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既敢于破除传统,又能与秦国国内背景相结合,时至今日仍不乏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翻开史册,历史上凡是有所作为的政治家,都非常重视立法,尤其强调执法立信。据说,商鞅在为秦国变法时,当时社会上是非不分、赏罚不明,国家法令在人们心目中已经一文不值。为了使新法取信于民,他在都城的南门,立了一根三丈的木杆,宣布谁能把木杆移到北门去,就赏予十金。群众最初对这种做法感到奇怪,心存疑虑,没人敢去移,商鞅于是再宣布说,谁能移就赏予五十金。不久,果然有人去移了,当即被赏予五十金。这样一来,民众认为商鞅说话算数,便都相信他颁布的法令了。历史上这个"予金移木"的故事流传已经二千多年了,至今仍然为人们  相似文献   

9.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国开展变法图强,颁布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措施,包括"改法为律"。为增强法律规范的约束力和权威性,实现政策的始终如一,商鞅将"律"从一般行为规范中抽离,改法为律,使各项改革措施得以制度化、法律化,不因人因时而恣意改变,因此而得到更好的贯彻执行。"改法为律"对战国末期的法制甚至对后世延绵千年的中华法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西门小刀 《乡音》2014,(10):48-48
商鞅是战国时期卫国贵族之后,少时喜读刑名之学,到青年时期已成为一个十分有才干的人。最初,他曾在魏惠王的相国公叔痤手下当个小官,深得公叔痤的器重。公叔痤临死时向魏惠王进言:请用商鞅为相,如果不用商鞅,就请杀他,不能让他离开魏国。  相似文献   

11.
吕麦 《传承》2008,(5):55-55
商鞅打算立法革新,为了得到百姓的信任。他派人在门口立起一根三米高的木头,告示说:"谁将木头扛到北门,奖赏十金。"告示一出,人们纷纷围观,满腹狐疑:做这么简  相似文献   

12.
秦国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成效最为显著的。其成效显著的非主流原因是:秦孝公"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的心理压力,商鞅"法及太子,黥劓其傅"的变法策略,"疑行无名,疑事无功"的变法手段,以及变法措施与历史传统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3.
秦时商鞅变法,老百姓对朝令夕改的“法”颇不信任。为取信于民,商鞅于东门立一木头,号令“移木至北门者,赏五十金”,但无一人相信。商鞅再令“赏百金”,才有勇士移木。商鞅当众“以百金赠之”。商鞅凭“悬木赏金”取信于民,令行禁止,上下肃然,最终帮助秦始皇一统天下。  相似文献   

14.
政绩,即官员在任内的工作成绩,是时下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其实,古亦有之,不绝史册。商鞅法行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史记·商君列传第八》讲的就是政绩。我以为司马迁的“政绩观”比较全面、科学,值得探讨,也能给我们以启发。“民大悦”,是司马迁  相似文献   

15.
杨波 《长白学刊》2011,(5):130-132
近代史学家梁启超曾说,赵之有武灵、肥义,犹如秦之有孝公、商鞅也,而秦之主动力在臣,赵之主动力在君.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商鞅变法类似于"对内搞活",而"胡服骑射”则接近于"对外开放”.商鞅和赵武灵王那种勇于变革、善于变革、坚持变革的精神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商鞅,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以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精神制定《秦法》,大刀阔斧地实行"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实施郡县制、奖励耕战、登记户口制、实施连坐之法。通过商鞅变法,  相似文献   

17.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商贸类高职院校,经过30年来办学的实践和积累,确定了"以浙商精神为内涵,以浙商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思路.学院把研究、汲取"浙商文化"的精髓,作为发展和完善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通过建造"敬商、重商、亲商、勤商"四大平台,在提高学生创业创新素养、培养"浙商新人"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建设成效.2008年,学院"浙商文化"项目被浙江省教育厅确定为"2008年度省级高校校园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18.
《创造》2017,(12)
正"中国从来就有轻商的传统",这似乎已成公论。时至今日,这一"公论"似乎要重新思考,在我看来,古往今来,中国轻视的是商人,而从来不轻视商业。说到轻视商人,倒真是罄竹难书的。早在管仲那时候——公元前7世纪,他给百姓分等级,是为"士农工商",商排在最后,经商是末业。到了汉朝的刘邦,他最讨厌商人,专门颁布诏书,严令商贾不能穿丝绸的衣服,不得乘坐华丽的车骑,还专门抬  相似文献   

19.
王鹏程  王秋红  赵珊  孙雪  匡海学 《创造》2015,(4):927-929
目的阐明商陆性味的科学内涵,并为正确指导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历代本草著作按时间顺序排列,研究商陆性味历史变迁过程,从而发现商陆性味变化的规律。结果经考证发现商陆的"性"由"平"向"寒";商陆的"味"由"酸","辛"向"苦"转变的过程,并解释商陆存在的各个"性"与"味"标定的依据。结论研究结果可为商陆的性味研究,商陆药材的研制开发,进而为其应用于临床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正一直将钱学森视为偶像的邓中翰带领自己的团队研发出"中国芯",打破了国外芯片生产的垄断格局,彻底终结了中国无"芯"的历史。当然,与辉煌的过去相比,他更看重未来,希望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能够实现弯道超车。他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建校130年来第一位横跨理、工、商三学科的学者。他曾在美国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工作,负责超大规模CMOS集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