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人是社会组织主体,又是组织发展的目标,只有实现人的发展,才能有效推动社会组织化的进步。伴随资本垄断和经济全球化的加深,组织化发展在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解体。当代资本主义组织化表现出金钱逻辑的凸显、物化逻辑的扩张、增殖逻辑的膨胀,暴露出其内在资本关系与生产力发展之间、资本总公式同人的需要之间、资本逐利和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表明,西方资本逻辑宰制下的有限组织化再难引领人类社会组织化的新实践,要实现社会组织化的新发展,就必须超越资本逻辑。新时代以来,中国发展取得的历史性、世界性成就,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组织化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展现出的变革性、人民性和使命性特质。这种特质同人类社会组织化发展原则相适应,带来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诞生,为扬弃和超越组织化资本逻辑提供了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2.
中国改革最伟大的成果是更新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即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显著标志是确立了共同富裕目标,即凸显了对市场自发趋势的超越;而该超越通过建立资本逻辑与人类发展逻辑相统一的机制实现。  相似文献   

3.
恩格斯的自然力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范畴中的重要理论切入点,在人类社会运用自然力的历史进程中引出了辩证看待资本逻辑批判的问题。以资本逻辑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人运用自然力的程度越高,受资本逻辑的束缚程度越深。要在资本逻辑批判的场域中重新梳理和认识恩格斯自然力思想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摆脱资本逻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束缚,打破对资本逻辑掌控自然力的神化,从而回归正确运用自然力社会性的轨道上,通过重塑生态理性和构建社会主义生活逻辑以超越资本逻辑,这成为恩格斯自然力思想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中的时代彰显。  相似文献   

4.
文化产业既是资本创新逻辑的必然结果,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形式。文化产业在体现资本本性的同时更应该承担起文化责任,其首要目的不是物的增殖,而是实现人的精神生活的丰富性与全面性。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本性遮蔽了文化责任。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借助于文化产业这一手段,这不但关系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且关系到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多样化的精神需求,关系到中国道路的发展方向。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地看待文化产业,既要实现资本的经济目标,更要实现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根本目标。因此,必须使文化产业的社会责任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主导力量。  相似文献   

5.
人作为现实规定中的自为存在物,现实性、能动性、自觉性、实践性是马克思恩格斯人民主体思想的逻辑起点,呈现的是人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确证过程。资本逻辑视阈中人的主体性被消解、多元劳动诉求与多样价值需求相异化,超越资本逻辑、践行人的逻辑是修复人本异化、实现人民主体的逻辑中点。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关联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真正和解是马克思恩格斯人民主体思想的逻辑旨归。历史主体、评价主体、价值主体反映人民话语,人民话语的现实表达是马克思恩格斯人民主体思想的逻辑延展。从逻辑缘起、逻辑中点、逻辑旨归、逻辑延展,层层递进,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逻辑进路。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劳动思想具有双重逻辑,分别是人类学意义上的生产劳动逻辑和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力逻辑。生产劳动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意义,并最终导向人的解放。劳动力作为商品表明劳动力逻辑在资本主义社会异质于并超越于生产劳动逻辑,劳动力作为阶级表明劳动力逻辑在历史的更高层次上与生产劳动逻辑根本一致。马克思借此双重逻辑,建构了不同并超越于西方实践哲学主流谱系的总体实践观,其思想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作为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追求利润、实现增殖是它的基本逻辑。正是在这一逻辑的作用下,人类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实现价值的增殖,便毫不犹豫地盘剥自然、开采资源,致使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可以说,以资本逻辑为动力建制的生产活动在为人类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制约,并继而陷入一场不可避免的生态困境之中。分析资本逻辑制约下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困境,并结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主题,有利于探讨我国在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应如何从根本上超越资本逻辑,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两大发现”源于对现实社会生产发展状况的考察,他以“劳动”为切入点,找到了资本剥削工人的秘密,进而以“人的逻辑”批判和超越“资本逻辑”,以劳动正义对抗资本主义法权正义,并探究实现劳动正义、劳动解放并最终实现人的解放的可能性和意义。劳动正义既是马克思正义思想的核心,又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重要内容,劳动正义思想对马克思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厘清马克思思想的本真内涵与价值旨趣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逻辑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并且作为一种统摄性逻辑是虚无主义产生的根源,特别是劳动异化和商品拜物教的确立,进一步推动了虚无主义的发展。虚无主义在中国具有双重历史生发背景:一方面,近代以来开展救亡图存、实现现代化的奋争是虚无主义得以在中国生发的普遍历史际遇;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资本逻辑的反思和限定又赋予了虚无主义的特殊表现样态。从资本逻辑出发探究虚无主义是消解虚无的重要路向,以此为出发点的中国在政治建设方面坚持人民掌握政治权力、在经济建设方面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在文化建设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彰显了抗争虚无主义的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0.
中国道路是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的重大发展,是对现代性中国历史道路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具有深刻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超越资本主导发展的空间生产逻辑、建立和谐共生的空间结构逻辑、顺应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本逻辑的独特道路,是一条突破西方空间异化,超越西方现代性模式,实现空间正义的正确道路.中国道路不...  相似文献   

11.
杨英姿 《求索》2012,(5):134-136
资本逻辑以无止境地追求利润和无限制地自我增殖为最高目的,带来全球性的贫富对立和资源环境生态危机。资本逻辑的生态批判,在于审视资本逻辑在世界观—价值观上的二元论、自我中心性之于自然、人、人与自然关系的物化和异化;在生产—经济维度剖析资本主义生产和资本主义经济的非生态性和反生态性;在社会—人性维度揭示资本逻辑所造成的颠倒对立的社会和畸形狭隘的人性,导致了人的世界与自然世界的总体对立。  相似文献   

12.
尽管马克思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著作中,把人性或人的本质分别界定为劳动、社会关系和人的需要。如果我们从总体上来把握这些论断就可以发现,在马克思那里,这三者不是互不相关的,而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人的需要是人从事一切生产活动的原初动因,正是通过生产实践活动,人的需要才能够得到实现和满足,同时使人的内在本质力量得到确证,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社会关系,形成人类社会,从而在自然属性的基础上,形成了包括社会属性、精神属性在内的完整的人性。也就是说,马克思是从现实的人的需要出发构筑自己的人性论的。人的需要是马克思人性论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3.
王欢 《前沿》2009,(10):45-48
马克思通过资本逻辑诠释了现代社会一切现象的动力和核 心。当今社会,资本逻辑向符号悄然进行,鲍德里亚认为当今社会已经从马克思的生产社会过渡到消费社会,人也从马克思时代受制于"资本逻辑"到当下受制于"符号逻辑"。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对资本逻辑以及资本逻辑的当代形态符号逻辑做出理论的回应是彰显马克思主义思想当代性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提出了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目标,既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在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牢牢扎根于中国发展的现实土壤,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社会主义属性和实现人民幸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并通过解决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5.
刘灵 《湖湘论坛》2021,34(2):99-109
货币缘起于人类的"社会"需要,它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工具,同时也是社会生产关系的集中体现。从实物货币到现代资本的历史嬗变,孕育、催生了"政治经济学"建构的现实基础,并与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演进具有内在逻辑关联性与历史契合性。政治经济学在应对、批判资本的过程中诞生、发展与进步,而"完善"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探明资本的当代逻辑,进而成功利用资本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驾驭资本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伟大目标。因而,实现对资本的驾驭,是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要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坚持马克思对资本批判的基本方法,立足于中国应对现代资本的历史经验,吸纳西方现代资本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探索出驾驭资本的中国道路与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社会中,资本基于自身价值增殖的本性不断嵌入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从而产生了文化的资本逻辑。资本介入文化,催生了文化形态的时代演进,推动了文化经济价值的实现,强化了文化内在价值的现实性。然而,资本的内在矛盾使资本逻辑布控下的文化出现异质发展的现象,表现为文化的唯商品化、唯世俗化和唯工具化发展。由此,文化的发展陷入现代悖论:既要借助资本的力量诠释新的时代内涵,又由于资本逻辑的布控而迷失发展的本义。走出文化发展的现代悖论,一方面,要借助资本的世俗动力作用,进一步以经济利益刺激现代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文化的价值引领本义,进一步使现代文化发展的目的回归人自身。  相似文献   

17.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以一种"上升"的叙事方法,描述了资本作为"普照光",映射在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从资本的本质规定、空间扩展、时间流转和有机构成等方面勾勒了资本逻辑在现代社会的运行图景。不仅如此,《共产党宣言》从重塑劳动形态、重建组织形态、重构文明形态等方面,勾画出超越资本逻辑的基本路向,也为新时代超越资本逻辑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8.
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对于文化发展繁荣,实现文化自信意义重大。当前,政府主导下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主要方式以政治宣传为主,资本力量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发挥了强用力的推动作用。然而,资本逻辑在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负效应也逐渐显现,尤其是过分的商业化和娱乐化侵蚀了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在精神价值。因此,更好地利用资本力量,规范资本逻辑就成了必然选择。政府的行政力量与法治手段对资本逻辑能够起到规范资本的作用,社会力量对于克服资本的负外部性也是一个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9.
冯旺舟 《理论月刊》2023,(10):24-34
“政治马克思主义”认为,在资本逻辑全球扩张的时代,要推进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必须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点进行科学的界定。社会主义绝对不是对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的简单连接,而是在一个连续过程中实现对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和统治体系的整体超越;社会主义建立在消除资本主义剥削和矛盾的基础上,是对“普遍人类之善”的超越,是真正民主的社会组织形式。“政治马克思主义”还认为,要实现21世纪社会主义的复兴,就需要探索重建的路径。这包括重新确立工人阶级的革命主体地位、阶级斗争的革命动力、工人阶级同其他社会群体的革命联盟、革命政党、工人同市场的关系等。在此基础上,“政治马克思主义”试图构建政治与经济高度统一、实现真正民主和平等、超越话语政治的革命的和有希望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0.
生产逻辑与资本逻辑的双重线索是我们理解马克思《资本论》及其手稿的重要切入点。马克思在不同时期,基于不同的研究视域与研究水平,对于这两者之辩证关系的阐述都是不同的。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主要从资本逻辑对于生产逻辑的统摄意义上来理解资本的辩证发展过程,而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则从生产逻辑与资本逻辑的内在矛盾运动的角度来理解资本的运行方式。重新梳理生产逻辑和资本逻辑的辩证关系在马克思《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展现过程,不仅能让我们进一步了解马克思思想发展的真实状况,而且也可以帮助我们深化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全面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