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它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以及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的种种不良表现 ,使传统的高校道德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反思现行的高校德育 ,无论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 ,还是教育方式上都存在着与网络社会道德不相适应的种种弊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校道德教育的他律性与网络社会道德自律性存在着矛盾。因此笔者认为 ,要解决这一矛盾 ,就要加强大学生自律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赵玉华 《前沿》2014,(23):127-128
大学生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家庭德育和高校德育作为其中最重要的两个环节,二者必须有机融合,形成合力。高校德育与家庭德育各具特色。高校德育是大学生德育的主渠道,但是在教育者能力、教育方式、教育重点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而家庭德育具有渗透性、榜样性、长久性的特点,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弥补。家庭德育与高校德育要形成合力,要在巩固基础教育、创造良好环境、创新沟通方式、设置专门机构等方面下工夫。  相似文献   

3.
道德智慧的培养:高校德育的着力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智慧的培养是高校德育的着力点。当前高校德育内容偏虚,道德体验与道德实践不足,导致学生难以生成与发展道德智慧。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智慧,需要重新定位高校德育目标,树立“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德育观,优化德育内容,注重道德体验,强化道德实践。  相似文献   

4.
构建适应社会的高校德育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德育适应社会是指德育内容利于大学生正确地应对各种利益关系,在促进大学生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过程中能够显示其辅之以德、助人成材的现实效力。当前流行的几种德育内容构建模式社会适应性不强,其根源在于它们在处理道德规范与道德心理、道德理想与道德现实、德育适应经济与德育适应社会等关系时的偏于一端或囿于一面。由“八个一”组成的高校德育内容正是为了克服当前模式的缺点、增强德育的社会适应性而作出的尝试性探索。  相似文献   

5.
伍军  叶宸 《前沿》2013,(10):131-132
青年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基础,德育建设是核心。高校校园文化肩负着传承先进文化的使命,高校德育担负着培养高尚道德新型人才的重任。本文探讨了高校德育建设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性,分析了当今大学生德育建设现状与问题,最后以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德育教育建设实践为例,探讨总结大学生德育建设的些许经验。  相似文献   

6.
蓝媛慧 《青年探索》2006,3(5):32-34
应对当前我国高校德育自足性缺乏、主体性缺失、忽视实践的问题,注重德育的人本特质,恢复大学生主体性地位及返回实践的生活世界,便成为构建高校德育有效性途径的依据和要求。由于青年志愿者行动具有:主体间“对话”与普遍道德共识的形成及道德主体地位的恢复;回归生活世界与道德本质和德育目的的契合;社会化融入过程实践与个体的自我实现三个特征,能够成为构建高校德育有效性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7.
“90后”大学生道德价值取向实证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价值观是个人价值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多元文化冲突与融合已经成为当今高校的时代境遇,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带来深刻影响。本文通过对"90后"高校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调查分析和实证研究,揭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现状、特点及其发展趋势,为新时期高校德育改革提供借鉴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试论大学生道德人格建构的基本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冰 《理论月刊》2001,(7):74-75
道德人格是做人的核心。高校德育肩负的最重要的历史使命就是塑造大学生道德人格,促进健康人格的发展,进而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把握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特点,科学建构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对于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德育中知行分离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安克杰 《理论月刊》2006,1(11):182-185
高校德育的任务之一是向大学生传授道德理论,使他们能够正确地道德认知,了解社会对个人行为的道德要求,明白行为的道德区分及其价值意义,从而能够指导他们的道德行为,做到知行统一。探讨和研究高校学生德育中出现的知行分离现象及其成因,对于寻找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实现大学生德育的知行统一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构建高校和谐德育——加强高校德育的新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桂平  王晓华 《传承》2007,(7):122-123
德育创新是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提出"和谐德育"的新理念,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本质要求。构建高校和谐德育,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重视生活道德践行,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的德育环境;建立和谐的德育评价机制;充实德育教育内容,创新德育工作的形式、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1.
陈华 《理论月刊》2003,(9):134-135
传统的高校德育重视"规范伦理",忽视"德性伦理";重视显性德育课程,忽视隐性德育课程;重视德育知识的传授,忽视德育的"内化"与"外化".究其原因在于忽视对学生道德主体意识的培养.高校德育应该转变观念,明确目标,注重实践环节,加强大学生道德主体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德育人本是基于"人学理论"指导下以帮助学生成人为目的的一种新的德育理念。目前高校德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德育目标的定位问题、德育内容的无根性问题和德育手段的反人本问题。高校德育人本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培养主体性道德人格为目标,遵循可接受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以实现德育目标的层次性,增强可操作性,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并构建高校德育评价新体系为实现路径,以实现学生德性的完满发展,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陈永光 《传承》2014,(1):138-139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转型期的新时代,大学生的道德水平需要引起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视。我们应从大学生底线道德教育的角度进行思考,根据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呼吁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的底线道德教育,强调基础,进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孙艳艳  孟庆恩 《前沿》2007,(9):126-128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全社会都要求大学生具有较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崇高的道德人格,以及与现实社会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品德素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高校肩负着培养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责任,高校德育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分析了我国高校德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高校德育和创新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力求在高校德育原则与方法的创新上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5.
朱林  汪兆亮  李万里 《前沿》2005,(6):139-142
当代高校德育正面临着一个困境,即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巨大反差和分离。要解决此难题,必须实现高校德育的全面回归:从知识本位德育回归到行动本位德育;从灌输德育回归到互动德育;从单维德育回归到多维德育;从工具理性德育回归到价值理性德育;从空泛化德育回归到现实化德育。  相似文献   

16.
李建红 《前沿》2004,(8):130-131
高校网络教育中存在着重网络技能轻网络道德的现象 ,由此也导致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严重。规范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要“两手抓” ,既重视网络技能也要重视网络道德。可以通过网络道德教育进课堂、进网络、进校园的方法 ,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7.
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问题及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双 《青年论坛》2005,(2):41-42
互联网的拓展和高校计算机的普及 ,为大学生触网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机会。在充分体验到互联网方便快捷的同时 ,网络带来的价值冲突、责任感弱化以及网络犯罪等等也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网络道德的窘状 ,而大学生正置身于这一令人堪忧的道德境遇之中。因此 ,分析大学生的网络道德问题 ,切实加强网络道德建设 ,能引导大学生及时摆脱困境 ,树立起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相似文献   

18.
《传承》2015,(9)
当前,传统的德育理念致使高校的德育工作备受诟病,为提高德育实效,应在大思政理念基础上改革德育管理模式,构建大思政教育管理体系,实施德育学分制度管理。高校可以搭建起学校同社会联系的平台,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言行,提高德育效果。高校德育还要与网络结合起来,构建网络德育平台。  相似文献   

19.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潘家雄 《新东方》2002,11(4):88-91
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人格,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和道德建设的伟大任务,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高校实现教育目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新的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改进德育工作方法,拓宽德育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子,努力探索加强大学生道德人格培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网络建设在我国大学校园得到迅猛发展 ,极大地拓展了大学生的获知手段和知识领域 ,同时也带来了负面效应。网络自身的特点和网络文化等因素 ,导致一些大学生在思想、道德、精神、心理、性格和情绪等方面出现倾斜和失衡 ,引发了我们对现实德育内容的思考 ,从而提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