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四纪念”的历史与“五四运动”的历史几乎一样长久。作为一个历史事件,五四运动已经过去八十一年了,但对“五四”的纪念却延续下来并将继续延续下去。“纪念”实际上是对过去的一种理解,而理解———如伽达默尔所说———本质上是把过去的意义置入当前的情景的一种调解或翻译。人们通过纪念的方式表达对过去的理解与对现实的确认,乃至对未来的设想。每一时代的人都按适合于该时代的特定需要的方式重新解释历史,纪念过去,因此每一次的五四纪念都会构成一种新的五四话语。五四的形象由此变得变幻不定,五四的意义也就在纪念中不断延伸。“…  相似文献   

2.
如何理解和概括“五四”精神?见仁见智,歧义颇多。笔者以为,就时代特质而言,“五四”精神应是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和爱国精神三者的统一体。科学精神实质上就是“五四”先驱们大力倡导的现代性思维方式——引导国人破除封建迷信和蒙昧主义,用理性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自身。民主精神即是理性地认识社会和认识人自身的体现,号召国人反对专制政体,  相似文献   

3.
每一个时代都有社会理念。当社会发展滞后或停滞时,理念陈旧、僵化。而在社会加速发展,尤其是历史转折关头,社会理念也随之转换、创新,甚至发生根本性的突破。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尤其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前后,就是这样一个社会理念发生转换的历史关头,其对中国革命行程的影响是划时代的,也是极为深远的。一“五四”时期的学运、工潮,对社会造成巨大冲击,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在“五四”时期,中国兴起了新文化运动,这个运动否定了旧的封建理念,尤其是尊孔读经的旧观念,在社会上初步树立起了科学与民主的理念。但是,从1915年开始的以民主和科  相似文献   

4.
<正> 1.今年是“五四”运动70周年。“五四”精神是什么?从狭义文化的角度看,就是民主与科学的精神;从政治的视角看,就是毛泽东所概括的两条,即“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从历史使命的视角看,就是使中国实现现代化,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然而,当今我们反观70年历程,就不得不承认,除了“反帝国主义”这项任务之外,其他任务有待继续完成。“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民主和科学为两大旗帜,这无疑抓住了实现广义的文化现代化即包括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现代化的关键。然而,尽管我国70  相似文献   

5.
林毓生 《新东方》2009,(10):58-59
“五四”,作为一个符号,必须以多元的观点来看,不可以单一的有机式一元论的观点来理解。那是不符合史实的。事实上,五四时代是由三个阶段组成。早期的“五四”,指1919年以前,大致可以从1914年算起。当时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均主张建立宪政民主,  相似文献   

6.
《新青年》杂志,是五四精英进行新文化启蒙的主要舞台,也是我们今天认识和研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文本,更是有关“反传统”问题讨论的重要原典。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加以审视,应有助于更为深刻地理解与反思《新青年》的“反传统”问题。  相似文献   

7.
《传承》2015,(12)
李达是我国五四时期大规模传播唯物史观的先进知识分子。他的著作《现代社会学》对唯物史观进行总体概括,赋予唯物史观崭新的内容,有力地推进了唯物史观的中国化;《社会学大纲》从实践唯物论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唯物论的提出、确立、实践地位等角度出发理解唯物史观,阐释唯物辩证法。  相似文献   

8.
<正>九三学社的缘起与五四运动密不可分,与民主科学精神密切相连。1946年5月4日通过的九三学社《成立宣言》明确提出:本社同人,愿本"五四"的精神,为民主与科学之实现而努力,始终不懈,谨此宣言。《成立宣言》全文一共99个字,就有3次提到"五四",3次提到"民主、  相似文献   

9.
<正> 海外有一些学者,把“五四”的“反传统”与“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混为一谈,认为前者开了后者的先河,二者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笔者认为,“五四”与“文革”,形似而质异,不可不辨别清楚。一、启蒙精神与蒙昧主义“五四”运动的主体是知识精英。他们并不是全面地反传统。他们的地位和文化素养决定了他们不可能走上反文化的道路。他们所作的工作,主要是借助另一种文化的价值来冲垮  相似文献   

10.
“五四”新文化运动已经发生整整八十五年了。这是中国激进知识分子发起的一场启蒙和救国的群众运动,他们热烈地倡导新文化、新道德,反对旧文化、旧道德,振臂高呼“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向落后腐朽的旧制度宣战。运动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向欺压自己的列强和无能腐败的当权者奋起抗争。八十五年来,围绕“五四”运动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守旧派抨击它数典忘祖,毁灭传统文化,使中国不再像中国;极左派则利用其激进的口号,鼓吹平均主义的小农式乌托邦;狭隘民族主义者把“五四”的爱国主义解释成盲目排外,特别是反…  相似文献   

11.
作为传统社会主流文化的直接颠覆,新文化运动引领着现代“新青年意识”的崛起.意义重大的是,“新青年意识”揭开了传统文化作品中“大团圆情结”所遮蔽的国民“奴性心态”,解构了传统文化意识形态的思想束缚;“新青年意识”彰显了新时期“悲剧意识”中所蕴含的“献身精神”,建构着近代中国社会所急需的变革意识;“新青年意识”还重新诠释了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时代意义,昭示着现代人精神品格培育的思想路径.  相似文献   

12.
哈耶克思想在台湾的传播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一开始是作为一位“反极权”的冷战英雄被接受。随着对哈耶克理解的深入,台湾学术界针对哈耶克“自生自发秩序”的理解出现了明显的分歧。周德伟的解读代表了哈耶克思想保守主义的一面,而殷海光则试图将对哈耶克的解读导向一种“后五四精神”,林毓生在综合二者的基础上,提出中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的概念。  相似文献   

13.
何来‘断层’!舒芜(《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审、著名作家和学者)有人说:“五四”新文化运动,反传统反得大彻底,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断层。有不少人应和此说。我却不能理解,不知道何来“断层”!大概也是多年来讲起“五四”新文化运动时,讲得太热闹了:似乎舞台大幕...  相似文献   

14.
《民主与科学》2007,(2):34-39
1919年的五四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加速了中国共产党建立的进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为争取人民民主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长期斗争。今年是五四运动八十八周年,为了纪念这场伟大的运动,本刊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报刊上发表的有关“五四”的纪念文章中做了一些摘编,从中可以看出五四运动对现代中国历史进程的深刻影响。在革命战争年代,“五四”反帝反封建斗争的爱国性质得到了突出的强调,并作为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界线,凸显了五四运动的政治意义;新中国成立以后,五四精神鼓舞着人民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迈进,伴随着社会主义探索的曲折过程,纪念“五四”也曾经在一些特殊的时期留下“左”的色彩以至“文革”的印痕;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来,作为“五四”两个号角的民主与科学,重新被凸显出来,其内涵和时代特征不断深化、升华;爱国主义则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了“五四”纪念的始终。今天,中国共产党正在领导全国人民为逐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行不懈的努力。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中国共产党是五四精神最忠诚的继承者。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以来,总是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形势和任务,把五四精神与人民群众推动社会进步的实践结合起来,使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始终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鲜明的时代性,不断升华到新的境界。2006年5月4日,温家宝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的讲话强调要继承“五四”的光荣传统——民主与科学,并阐明了“民主与科学”新的时代内涵。2006年11月13日,温家宝同志在中国作协全国代表大会上又一次指出:五四运动高举“科学、民主”的旗帜,就是追求真理。中国要有光明的未来,必须发挥全体人民追求真理的积极性,让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在更为自由、民主的学术气氛中,探索自然界的奥秘、社会的法则和人生的真谛。我们要进一步挖掘“五四”的思想资源,把民主与科学的传统内化到爱国主义精神之中,切实地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民主化、科学化和现代化一样,是一个过程,要一步一步走,我们一定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朝这个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15.
增强大学生团员先进性是新时代推进全面从严治团的重要任务。五四精神是五四爱国主义运动留给新时代青年的文化基因,也是增强新时代大学生团员先进性的精神武器。高校以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为契机弘扬五四精神,旨在让大学生团员传承并发扬五四精神,为永葆共青团员的先进性注入强大精神动力。弘扬五四精神增强新时代大学生团员先进性,要不断丰富五四精神的时代内涵,赋予五四精神新的时代特征;将弘扬五四精神全方位融入高校共青团育人工作格局;开展大学生团员践行五四精神的专题教育和实践活动;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创新五四精神宣传和教育载体。  相似文献   

16.
90年来,对"五四"的纪念从未间断,而每个时代都各有自己独特的纪念目的:五四精神一度与"反帝反封建"联系在一起,与"爱国主义"联系在一起,与"革命造反"联系在一起,与"思想解放"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7.
1920年代的“大革命”时期,早期共产党人对五四运动的认识,很明显地受列宁及共产国际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理论的影响。“五四”被他们定性为一场“反帝反军阀”的“民族革命运动”,并被认定为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由此,五四运动的“反帝”爱国性质被确立,它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划时代”意义也呼之欲出。这一认识对此后中国共产党的“五四”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有一种观点特别盛行。即认为“五四”是“全盘性的反传统运动。这一观点的最权威代表是美籍华裔学者林毓生教授。林教授在他的《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一书中开宗明义就指出:“20世纪中国思想界的最显著特征之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坚决地全盘否定的态度的出现与持续”,它的“直接历史根源可以追溯到本世纪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起源的特定性质,尤其可以追溯到1915——1927年‘五四’运动所具有的特殊知识倾向。”正是由于“五四”“反传统主义是非常激  相似文献   

19.
五四运动可以分为前后有别的两个阶段:1919等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前“五四”;1919年以后的政治教亡运动是为后“五四”。与此相应,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参与实践也有两种模式:一是从文化切入,坚持社会批判;一是直接从政,卷入现实政治。反思这两个“五四”、两种参与对知识分子造成的不同命运,对我们讨论今天知识分子的参  相似文献   

20.
值五四运动八十周年的纪念日,本期隆重推出“纪念五四八十周年”栏目。五四运动高奏起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时代强音,构成了现代中国民族精神最积极的部分。五四运动以救国救民为宗旨,以波澜壮阔的青年运动为先导,以前所未有的新文化运动为基础,把民主、科学同爱国主义精神凝为一体,把爱国运动、新文化运动和青年运动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既有深刻思想内涵、又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时代精神——五四精神。处在世纪之交的中国青年,应深刻理解五四精神的时代内涵,弘扬五四精神,投身时代伟业,以新的姿态、新的业绩迈向21世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