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法学博士、中共上海市委办公厅的秦德君在来稿中说:所谓“执政方式”,系指执政的法定方式,亦即宪法和国家法律予以确认的方式,它是国家政党制度和国家执政制度。世界范围的政党执政方式,一般……  相似文献   

2.
叶剑锋 《新东方》2009,(11):32-34
俄共(布)的执政方式在1918年夏至1921年春由多党联合执政转向了“一党专政”,其实质是极端集中制下的“政党指挥型”直接执政。名义上是把一切权力都集中到国家手里,但实际上是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权力都聚集到俄共(布)身上。所谓“政党指挥型”执政方式,即党不仅是领导核心,而且以公共权力核心的形态,直接指挥国家政权机关作为或不作为。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动态的视角阐述了苏俄建国初期俄共 (布 )执政方式的五大转变 ,即从多党联合执政向一党专政、从人民群众管理国家向党代表人民实行管理、从鼓励党内派别活动向保持党的高度集中统一、从以党代政向党政职能分开和从政令、号令式领导方式向遵守革命法制原则的转变 ,五大转变再现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阶级政党执政初在执政方式上的艰辛探索 ,研究这五大转变对当今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和完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探索执政规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苏俄一党执政形成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的一党执政模式并不是布尔什维克党事先设定好的,它的形成有一个曲折的过程。苏维埃俄国成立之初,形势的发展变化,国内各派政治力量的消长,形成了俄共(布)事实上的一党执政的局面,而后,才形成其政党执政模式,确立“一党执政”的理念。  相似文献   

5.
(三)中国共产党的“一党执政”同“一党专制”具有鲜明的本质区别 1.中国共产党的“一党执政”同“一党专制”在共和问题上存在着本质区别。主要表现在选举制、限任制、制衡制三个方面。在选举制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从执政一开始就实行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普选制。虽然在直接选举的进程上有所不足,但是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正在为完善选举制度开拓广阔的前景。与此相悖的是,任何一个实行“一党专制”的国家,不可能搞真正规范意义上的选举制。其中有的“一党专制”国家虽然也有选举,  相似文献   

6.
一、政党政治与执政取向 政党政治是民主政治时代最通行的也是最突出的政治现象。政党执政即由政党来执掌国家政权,对经济、文化、社会公共事务进行领导的治国理政方式,也是现代国家治理的普遍做法。综观当代世界,各国政党执政方式、执政模式和类型并不相同,各有特点。如果我们以宽广的眼界、  相似文献   

7.
冯波 《前沿》2013,(16):25-26
执政后,党的地位发生了“两大历史性转变”。党也面临着“一党如何长期执政的考验”。为此就必须从提高党的意识形态的包容性、正确划分党政职能、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维护宪法尊严、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等方面着手,对党的执政功能重新进行科学定位,建设服务型政党,从而有效应对党的执政考验。  相似文献   

8.
试论中国共产党执政模式的基本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模式主要涉及国家政权的性质、政权的组织形式和政党之间的相互关系。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模式的国体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执政采取的政权组织形式;政治协商和多党合作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处置政党关系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项焱 《求索》2010,(10):128-130
政党制度是现代宪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宪法框架内规范政党的执政方式也是宪法学的重要论题,本文通过对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典型国家的政党执政方式进行比较研究,力求得出关于执政党权力取得方式和运行模式的一些结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这种一党执政、多党参政的模式下.和谐政党关系的地位尤其突出。中国特色和谐政党关系以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的差异性为前提条件,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为基本原则,以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政治保障.以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价值取向.这些构成了中国特色和谐政党关系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11.
马利 《思想战线》2007,33(6):139-140
政党政治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政党制度法律化也是现代法制国家的必然要求。党的“依法制国”、“依法执政”的方针确立之后,政党法制化问题受到我国理论界、学术界的较多关注,进行了一系列探讨和争鸣,对于我们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颇有裨益。一、关于党法制化的宪法考察政党制度的存在和发展必须具备宪法基础,政党政治法律化首先体现在宪法之中。对于我国政党政治的宪法体现,何力平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结社自由的基本法则。2.一党执政,多党合作的独特规定。3.维护社会主义和遵守法律的基本要求。我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相似文献   

12.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也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用20个字对我国政党制度作了精辟的概括:即“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深刻认识我国政党制度的内涵、特征、优势,弄清它形成的历史、与西方多党制、  相似文献   

13.
李清华 《半月谈》2004,(21):15-15
主要是指党采取什么方式开展执政活动的问题。具体讲,执政方式就是执政党通过掌握、运用国家政权,实现党的奋斗目标的途径、方法和形式。从广义上讲.执政方式包括执政体制和机制,因为体制和机制是这些途径和方法的稳定化、系统化。执政方式的主要内容包括:政党介入国家权力系统的方法、途径:党与国家权力系统的关系:党在国家政权系统中的权力运作模式:党通过政权控制和管理社会的方式和方法等。科学、合理、高效的执政方式是政党执政能力的具体表现.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用什么标准衡量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一些人在我国政党制度问题上出现了模糊认识甚至错误观点,认为我国也应像西方国家那样,实行多党竞争、轮流执政。之所以出现这些错误观点,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把西方国家的政党制度模式作为衡量我国政党制度的标准。江泽民同志在这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毛泽东、邓小平同志的有关论述,第一次系统、完整地提出了衡量我国政党制度的标准,指出:“衡量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  相似文献   

15.
石文龙 《岭南学刊》2010,(6):89-91,106
"执政为民"是对"为人民服务"的继承与发展。法治时代执政为民面临着两方面考量:一是"为谁执政",二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执政",即执政方式。我们需要在执政心态、执掌国家政权的方式、执政的具体制度等方面实现转变,以实现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执政方式、执政程序对实现执政为民具有重要的制度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依法执政”的基本方式,标志着党的治国方式将由领导、执政混一的粗放型模式向直接领导和间接执政相结合的科学型模式转变。就领导方式而言,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方式将由传统的宏、微观合一型的“一元化”领导方式,向宏观控制型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领导方式转变;就执政方式而言,则要从传统的直接执政方式,向以法律为中介、以国家机关为执政载体的间接执政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17.
执政方式是指执政党执掌和控制国家政权的手段、途径和方法的总称。执政方式的核心问题是政党与国家权力的关系。政党赖以存在和发挥作用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的变迁,决定了政党与社会的互动模式及其变化。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迁,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和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执政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8.
对执政党监督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严格地说 ,“人民代表大会只能对由它产生的国家机关及其组成人员实施监督 ,而不能对非国家机关的政党实施监督。但党以国家机关的方式进行活动 ,就要受到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 ,这是一党执政下党接受监督的一种途径。在我国 ,人民代表大会当然是最有资格、有权威对党实施监督的机关”。———蔡定剑《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法律出版社 )  相似文献   

19.
刘艳 《前进论坛》2008,(2):62-63
各国政党制度的形式千差万别。这主要取决于各国政治、经济和历史的发展状况,民族文化传统、政治结构、民众的文化素养和政治素质等社会条件。一般说来,政党制度的分类是把执政党的数目和执政的方式结合起来进行划分的。本文拟参照此类划分方式简要介绍世界政党制度的类型与模式。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加不容易;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执政后始终面临和不断探索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十六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转变党的执政方式,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在学习和贯彻中央决定中,我们深刻认识到,转变党的执政方式,就要弄清党同国家政权、政策、法律的关系,就要改进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就要依法执政,就要建立监督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