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造》2013,(4)
嘈杂的闹市、喧嚣的车声、膨胀的欲望……你有没有察觉,生活在这样全速奔跑的城市,从呼吸到内脏的每一个器官,都在紧绷的状态下,高速、超负荷地运转?而身体,则在静不下来的环境和心境中,悄悄走着下坡路.专家表示,治疗猝死、抑郁等"现代劳累病",最好的药方就是让全身器官都安静下来. 其实,"以静养生"由来已久.中医认为,动养生和静养生是东方养生的两大法宝,各有利弊.动则生阳,可以增强精力,提高工作效率;静则生阴,可以降低人体阳气和精气的消耗,有利于减少快节奏给人体带来的不良影响.所以,善于在动中求静、闹中取静的人,也会更长寿.  相似文献   

2.
有没有最省事的养生方式?不吃不动,闭上眼睛,一觉醒来就能达到养生效果,相信这对于怕麻烦的都市人非常吸引。 其实,人的一生有1/3的时间都在睡眠中度过,正确的睡眠方式与良好的睡眠状态,与养生关系密切。传统中医以“眠食二者,为养生之要务”,认为睡眠有“养阴培元”之效,对于养生健身、延年益寿非常重要;清代学者李渔也指出:“养生之诀,当以睡眠为先。”我国民间则有“不觅仙方觅睡方”、“吃人参不如睡五更”的养生经验。  相似文献   

3.
论老年人的冬季养生常敏毅冬季养生的若干原则和方法冬季养生包括的内容很多,但基本的原则仍然是《黄帝内经》中的一句格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天万物敛藏,老年人养生就应顺应自然界收藏之势,收藏明精,使精气内聚,以润五脏。用药则以滋阴药来补益阴气,衣着...  相似文献   

4.
在夏天,白天时间最长,大自然和人体的阳气逐渐强盛。最终达到了顶点。盛极必衰.从立秋开始,就进入下半年了,大自然的阳气开始由盛转衰.黑夜的时间逐渐变长,阴气开始由弱转强。总体来说.下半年属于阴,需要“秋冬养阴”。从阴阳的属性来看,阳是向上、向外、热烈的.而阴就是向下、向内、冷静的。这也是秋冬养生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子午觉?就是子时与午时都应该睡觉,子午觉的原则就是子时大睡,午时小憩。按照东方养生的观念,睡眠与醒是阴阳交替的结果。阴气盛则入眠,阳气旺则醒来,所以《黄帝内经》说:"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寐"。子时是晚上11点至凌晨1点,此时阴气最盛,阳气衰弱;午时是中午11点至下午1点,此时阳气最盛,阴气衰弱。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子时和午时都是阴阳交替之时,也是人体经气"合阴"及  相似文献   

6.
曹爱春  杨晓艇 《求索》2013,(12):105-107
中国古代生命哲学融儒、道、释思想于一体,强调“养正性,顺自然;静心养,静则生”、“寡欲而柔弱不争”、“先修德后养生,精进无间”。“养生”首在“修德”,这在闵一得的生命哲学中体现得更甚,在《古书隐楼藏书》中,阂一得提出“性命双修”之“真精神”,阐发了“真一、真元”等养生哲学的理论基石,强调通过“先治以身,次治以心,内炼外养,培养真气”,以达修身治世之目的。强调“命”由后天之“气”所成,“气”由先天之“熙”所注,修得“色身”,而达“性”、“命”之恒久,这是中国古代生命哲学之真谛。观中国先哲之思想,察现代社会之气象,中国古代生命哲学在现代道德及养生精神之培育、心理及形体保健之实践诸方面都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王强 《求索》2008,(11):118-120
《黄帝四经》提出“道生法”的命题,暗含着老子的宇宙本体论向宇宙生成论的转向,它继承了老子的“道”论,吸收了古代的阴阳学说和气论。“道生法”的命题包含了“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维方式,在理论形态上集中体现为对“阴”与“阳”的反思。老子的宇宙论虽然是为了建立人生行为、态度的模范所构造,但他所说的“道”、“无”、“天”、“有”等观念,主要还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性格。而《黄帝四经》宇宙论的意义渐向下落,向外展开,“阴阳”成为宇宙万物化生的根本动力,由动力又逐步转化为宇宙生成的法则,以此来完成了“道生法”的宇宙生成逻辑。  相似文献   

8.
于兵 《求索》2013,(8):52-55
《导引图》秉承了秦汉以来“与天同序”、“与天同德”的天、地、人一体的大生命观和重人贵生的思想.并融汇到导引术式中,表现出动以养生、静以养生相结合的特色;作为墓主知识构成的一部分,见证了汉代养生观的发展及导引文化的兴盛;并与《引书》及以替代品形式出现的导引俑共同建构了墓葬的象征意蕴。  相似文献   

9.
六、性生活养生——人之大欲,适可而行(一)欲不可禁,思无邪孔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南怀瑾先生解曰:“所谓饮食,等于民生同题。男女属于康乐问题。”《孟子》告子曰:“食色,性也。”孔门大儒公开承认“性”的合理性在其当时是极难能可贵的。人的性欲乃本性使然,是正常的生理需求,“一阴一阳之谓道”,而“阴阳之偏之谓疾”,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故“圣人不绝和合之道”。南怀瑾先生更能通圣人之心:“读《诗经》的第一篇,大家都知道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那么他(孔子)把文王——周朝所领导的帝王国度中,男女相爱的诗列作第一篇,为什么呢?人生:饮食男女。形而下的开始,就是这个样子。”孙思邈直曰:“男不可无女,女不可无男。无女则意动,意动则神劳,神劳则损  相似文献   

10.
《人民公安》2012,(18):39-39
中医有句话“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每年公历的9月22日或23ElI是秋分。秋分是由热到冷转换的节气分水岭。秋分后太阳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秋分过后,北半球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体阳气随之内敛,因此,秋分之后养生保健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1.
浅谈手枪膛线的作用及注意事项西南政法学院王寿明一手枪枪管里凹下去的沟和凸起的棱线总称为“膛线”。为了便于区别,我们把凸起来的棱线叫阳膛线,凹下去的沟叫阴膛线。手枪的膛线是4条,实际上是阴膛线、阳膛线各有4条,两条阳膛线之间的间隔是3.81毫米,每条阴...  相似文献   

12.
如何在企业中推行、深化、完善党建目标责任制,我们公司的实践是: 一、在方法上要“静”、“动”结合,以“动”促“静” “静”,指静态教育。从思想上提高对党建目标责任制的认识,增强执行党建目标责任制的自觉性。“动”,指动态活动。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来进一步促进党建目标责任制的落实。具体来说,我们主要采用以下方法:1.采用辅导报告的方法——寓教于听;2.采用电化教育的方法——寓教于看;3.采用知识竞赛的方法——寓教于比;4.采用文体活动的方法——寓教于乐。 二、在形式上要“聚”、“散”结合,以“散”求“聚”  相似文献   

13.
沈峰 《公民导刊》2004,(5):52-52
北宋名臣:龙图大学生、枢密副使包拯,乃民间传说中“夜能判阴、日能断阳”,“铁面无私、为民除害”的黑脸包公。  相似文献   

14.
周琴 《今日广西》2014,(3):58-58
“养生”是当下最热门的生活话题,但是对现在常见的“养生讲座…‘养生书籍…‘养生大师”一定要慎重理性对待,切勿一不小心上了“伪养生”的当。特别是在这“吃”上,我们一定要擦亮双眼。  相似文献   

15.
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立秋一过,气候虽然早晚凉爽,但仍有秋老虎肆虐,故人极易倦怠、乏力、纳呆等,在北京民间索有“秋补”习俗。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此时进补十分必要。但进补不可乱补。应注意几忌:  相似文献   

16.
保证睡眠 中老年人冬天应早睡晚起。有人说人老了觉就少了,这是错误的说法。其实越老越需要睡眠。因为老年人体力恢复比年轻人慢,所以要靠食品和睡眠来恢复。越是老年人越要保证7到8小时的睡眠。  相似文献   

17.
刘伟 《今日海南》2011,(2):21-21
过年了,“养生”二字在中国大地上又火了一把,人们走亲访友送的是“养生”、团圆聚餐吃的是“养生”,无论何事何物粘上“养生”就备受欢迎、遇上“养生”就身价百倍。这种现象其实并不奇怪,其实中国自古就有“责生”的传统,“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养生文化对中国人影响甚大。尤其在改革开放之后,群众物质生活得以极大提升,随之而来的便是对健康的重视和对养生的需求。加之现阶段看病难、看病责的问题仍然严峻,养生祛病、健体强身成为百姓典识。  相似文献   

18.
警员生理状态监视器 为及时掌握警员的身体生理状态和警戒水平,美国警界一个“综合研究小组”于近期研制出“警员生理状态监视器”。该监视器是在警员身体重要部位布有心律、步行代谢能量损失、体内外温度、动/静状态等多种无线传感器的服装,这些传感器内部嵌有微处理器,警员穿上它即可提供警员在巡逻或其他行动中反映出足够的生理状态信息,万一区别区别警员受伤,心律传感器则及时变换其功能,医生即可根据收到的伤势信息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提供的地理位置及时救治。 美研制出可弯曲的电子纸 由美国贝尔实验室和电子油墨公司组成的研…  相似文献   

19.
重启     
一项研究表明,人们早上刚起来时那种昏昏沉沉的感觉将影响我们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科学家称之为“睡眠惯性”。在这段时间里,人的短期记忆力、计算和认知能力都减弱了,科学家认为“睡眠惯性”对每个人的影响都不同。丹佛国立犹太人医学研究中心睡眠研究中心主管巴拉德说:“一些人刚睡醒就可以恢复正常状态,而有些人则需要冲个凉,喝两三杯咖啡才能真正清醒。”  相似文献   

20.
《上海支部生活》2014,(2):39-39
中医非常重视人体的胃气,认为“人以胃气为本”。胃癌患者由于病灶直接范于胃腑,正气虚弱是胃癌的基础病机,因此更应注重顾护胃气。胃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属于中医“噎嗝”、“反胃”、“胃皖痛”、“积聚”、“瘕”、“伏粱”等范畴中医认为胃癌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正气不足、邪气盛实、积聚乃成。《内经》云:“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根。”“五脏六聃皆禀气于胃。”又日“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指明五脏六腑皆依赖胃气才能发挥其正常的功能.寸能保持人体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胃气直接关系到正气的强弱,影响人体的防病抗病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