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王妍 《人民论坛》2020,(11):126-127
近年来,网络媒体为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利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持续向用户提供定制化、精准化服务,最大限度迎合用户需求,却无意间加速了"信息茧房"效应形成,对用户、社会等造成一定危害。应当加强媒体行业自律和监管、优化信息推荐机制、提升用户媒介素养,逐步帮助用户走出"茧房",促进多元化、全面化、综合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时代,智能算法推荐技术的应用使人们获取信息更精准,但如使用不当会造成"信息茧房"等问题。在算法推荐下的"信息茧房"中,人们可能会落入工具奴隶的圈套、迷失正确的价值观,进而陷入对现实世界的认识误区。单纯的流量导向不应成为新媒体平台运行的价值准则,让内容的良币价值回归才是吸引法则起作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算法推荐媒介和技术的双重属性给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构带来新机理,造成虚拟与现实的关系愈发复杂、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失衡、资本宰制风险增加以及"信息茧房"与"过滤气泡"效应叠加等新问题,使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引领效度、权威、共识凝聚和整合功能遭遇巨大冲击。大学生是互联网原住民,独特的群体特征以及高频的媒介接触使其更容易受到算法推荐的影响,给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带来新的挑战。为此,我们要在批判性审视算法推荐双重属性的基础上,合理利用算法推荐技术,实现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互动融通,凸显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导向,维护合理的网络信息秩序以及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4.
智能传播时代,在定制化信息传播模式、算法过滤机制和选择性接触行为的多重影响下,公众极易被带有强烈自身偏好特征的同质化信息所裹挟和淹没,自缚于“信息茧房”之中。以其空间的封闭性、内容的片面性和传播格局的割据性,“信息茧房”不断重复和强化着人们的认知偏差,排斥异质信息与观点,阻滞社会信息正常流通,从而使主流意识形态面临影响力、凝聚力和引领力弱化的困境。化解“信息茧房”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造成的负面影响,需要从话语构建、技术把控、平台监管以及民众媒介素养培育等方面多管齐下,不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竞争力,疏通信息传播渠道,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平台“算法”,不断优化网络生态,全面凝聚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相似文献   

5.
信息社会,针对受众在海量信息面前的无所适从,网络媒体依托技术手段、利用大数据实施针对不同用户的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这种服务在提高用户粘性、节约信息搜寻成本的同时却因为受众仅仅接触自身偏好信息而带来了受众信息接受的单一化、固化问题,进而产生了桑斯坦担忧的"信息茧房"效应。茧房效应不仅会使受众因为知识结构被固化、身份认同被牵制而迷失,更影响到社会共同体意识的传播与构建。因此,如何突破信息茧房效应束缚、规制信息茧房的负面效应,就成为传播与构建社会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的网络技术、媒介快速发展,算法的应用日渐广泛,其对社会的影响力逐步增强,算法也成为近年来网民关注的热点之一.然而,滥用算法的网络行为,不仅造成网络环境秩序混乱,"信息茧房""算法歧视""大数据杀熟"等问题也影响到群众的切身利益.  相似文献   

7.
杨娟 《人民论坛》2023,(2):107-109
人工智能对提升中华文化传播力产生了积极助益,即依托技术实现精准传播消除交流壁垒、发挥媒介优势实现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借助传播优势推进中华文化教育创新性发展。针对人工智能时代中华文化传播中存在的模式固化、信息茧房、恶意利用等问题,应坚持内容为王,生成优质的叙事内容;实现跨界融合,打造优质产业链;构建生态连接,突出文化生态体验性;完善监管措施,构建法律法规体系。  相似文献   

8.
微文化生态环境对高校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微文化表达浅反思,呈现娱乐化,趋向无序化,为高校党建工作带来了"信仰瓶颈""平台瓶颈""能力瓶颈"。高校党建需要建立以微积聚、以小见大的理念,于细微处探寻文化之路,将时代意识渗入党建环节,开拓更契合大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教育媒介与实现空间,创建多维立体党建工作格局,实现高校党建工作价值自觉。路径选择有:以微阵地把握价值导向,扩大主流意识覆盖面;以微互动促进价值增值,提升高校党建工作针对性;以微功能拓展价值运用,实现高校教学主体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共同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消费习惯等成为网络圈层的集合因素,而青年"入圈"不可避免地面临"信息茧房""回声室效应"、脱离现实等问题。对此,应当引导青年清醒"入圈"、理性"在圈",走出舒适圈、进入优质圈,形成优势互补、多元共生的"圈层共同体"。  相似文献   

10.
人工智能技术促使传媒业提高了内容生产率、用户到达率,增强了传受互动,改善了阅读体验。但智媒体的快速发展存在挤占专业媒体的信息发布权、挑战社会共识的形成、引发"信息茧房"效应等隐忧。政府、传媒和公众需要共同协作,在人机协同、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将正确的价值观和舆论导向融入算法设计,促使智媒体在构建新型主流媒体平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不久前,国家有关部门对快手短视频、火山小视频、今日头条等大量热门App采取监管措施。这些App的共同问题是,它们的"智能推荐功能"都存在一个缺陷,即缺乏完善的内容审核机制和未成年人保护机制,导致一些不良内容,通过平台的推送机制,得以在特定群体和用户中传播,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在2008年出版的《信息乌托邦》中,阐述了"信息茧房"的概  相似文献   

12.
网络热点事件中经常出现负面评论带节奏,造成次生舆情的现象,一定程度上破坏社会共识,不利于构建良好舆论生态。舆论表达中"负面偏好"的背后是深刻的社会动因和复杂的心理效应,还有商业利益和社会信息供给结构等因素的影响,造成次生舆情危机、群际间的刻板印象和社会舆论生态恶化。为此,在治理和引导上需要加强平台方的精细化管理,强化主流媒体打破"社交茧房"的传播能力,最大限度地均衡社会信息供给结构,不断创新"后真相时代"的舆论治理范式。  相似文献   

13.
自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媒体的迅速发展带来的"去中心化、交互性强、传播迅速、内容良莠不齐"等信息传播特点,对传统的高校思政工作模式产生的冲击与挑战,主要表现在思想观念、工作环境、教育手段、工作队伍、学生素养以及网络应急处置机制等方面。同时,自媒体的特点也使高校思政工作形成新的合力成为可能,高校应通过更新观念、营造"校生合一"的自媒体舆论场、形成法律规范和道德自律相结合的监督体系、建立专业队伍和学生"首领"相结合的"意见领袖"队伍、构建"网上网下"联动的应急处置机制等方法来创新高校思政工作,探索出适合自媒体环境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学生工作理念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形势下要做好高校学生工作,就要确立"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工作理念。高校要树立新的"以人为本,服务至上"学生工作理念,使学生工作从过程管理转向目标管理,从统一化管理转向个性化管理,从以管理为主转向以服务、指导为主。学生为本思想,更多的是体现学生个体的地位和价值,要求学生个人得到尊重、重视,价值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5.
移动短视频凭借视觉化呈现与个性化互动成为年轻用户自我表达、社会交往的重要平台。在这个过程中,短视频博主作为内容创作者,在塑造用户认知、态度及行为方面扮演重要角色。本研究以视频分享平台B站为研究对象,试图探讨短视频博主的新型传播方式及其对用户的影响。运用质性研究方法,本文对18名B站用户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并基于拟态环境、信息茧房、相似性吸引等理论框架深入分析了博主的自我表达及用户的感知心理。研究发现:短视频博主基于生活场景搭建的拟态环境进行"在线表演";通过人格化表达和情感互动创建"信息茧房",茧房内的用户具有排他性、偏激化等趋势;博主的真实性自我呈现激发了用户对其同款生活的向往,并可能导致基于嫉妒心理的盲目模仿。  相似文献   

16.
在"微时代"高校工会工作可以借助微信公众平台改进工作方法,提升服务水平。微信公众平台具有传播信息迅速,促进有效沟通等优势。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视角,研究高校工会应用微信公众平台的意义价值,实施路径和管理控制,有利于实现高校工会工作管理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17.
“微文化”传播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文化"是基于微博而诞生的一种新兴的媒介文化,是媒介文化新的创造方式和延伸体。"微文化"传播具有主体个体化、内容多元化、方式交互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也导致了大量微信息的碎片化、多样化和快餐化。大学生长期受"微文化"传播的影响,会导致其价值观发生扭曲,价值取向多元化,价值判断功利化,价值选择模糊化。因此,应当在"微文化"中增添"红色元素",加强"微文化"传播的监管,开展校园"微文化"建设,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以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8.
数字媒介改变了当代文艺生产语境,促生文艺批评话语新变。精英批评话语中心地位失落,无法针对新的艺术实践开展有效批评。公共领域向数字媒介倾斜和位移,带来了传统媒体批评话语的衰落。自媒体批评话语有效利用了受众的碎片化时间,对传统批评话语产生挤出效应。媒介赋权使个人批评话语急速扩张,个人的意义生产与信息茧房相伴而生。就此,建构中国式文艺批评话语体系和范式、提高文艺批评家的素养、提倡对话式批评方法,是重构批评话语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9.
《传承》2016,(11)
以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对高校的德育过程、德育内容和德育效果带来了严峻挑战,媒介素养教育时不我待。高校应该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理论水平,开展媒介素养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学会合理利用媒体工具,理性认知媒体信息,提高媒介素养,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媒介环境学派认为,媒介即讯息,媒介技术本身就是人思维与行为方式的尺度与规范.麦克卢汉提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宣告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1]这是因为,媒介不只是人们须臾不可离身的信息工具,它还包含着"一套与新技术特质互动的社会关系"[2] ,"往往不为人所注意"地改变人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并深层次引起"人的尺度"的变化.正如书籍养成了人们线性思考、主动思考、深度思考的思维模式;声画同步的电视更容易让人处于被动接受、消极思考的状态;网络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让阅读更偏向于短、浅、快;短视频的兴起则从根本上消解了人类自有印刷文明以来养成的阅读、思考习惯.媒介在带领人们观看世界、了解世界、参与世界的同时,不同的媒介技术,由于其存储信息、传播信息、展现信息的方式各有差别,这些差别在无声无息间改变着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和角度,并在漫长的改变中影响了人类文明进程和社会意识形态.从人类早期延续至今的口语媒介,到当今社会层出不穷的微博、微信、短视频、直播等媒介形态,媒介技术已经渗透当下青年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构建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场域,深刻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观念、价值理念.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3]的重要指示,需要直面智媒时代媒介技术迭代所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