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通过分析深圳市、温州市、苏州市、沈阳市的法治政府指标体系,不难发现当前我国行政决策主要存在制度设计较为抽象、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具体体现为欠缺公众参与、听证事项不明确、合法性审查与专家咨询论证影响力不足等。另外,决策跟踪反馈和责任追究制度存在监督不明确、责任难落实等问题。因此,增强行政决策的透明度、扩大公众参与,提高合法性审查和专家咨询论证的影响力,明确监督主体和方式,强化责任落实等将是进一步完善行政决策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2004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建立和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决策责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也指出,要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可见,随着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实行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构建"三元协同"即"公众参与、专家论证与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关键是界定清楚相关公众、确定论证专家以及明确政府决定的方式方法。要真正建立起"三元协同"行政决策机制,还必须健全和规范行政决策程序,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机制嵌入行政决策过程,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完善制度化的决策程序,大力推进"智库"建设,畅通公众参与渠道。  相似文献   

4.
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是新时期我国行政决策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其中行政决策法治化是法治政府的本质内涵,是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保障。根据《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确定的我国行政决策机制的总体框架和我国当前行政决策机制改革的法律保障现状,我国要实现行政决策法治化的目标,就必须完善行政组织法律制度和行政决策的监督制度;同时,健全行政决策程序规则、民主参与行政决策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政府决策失误的法律责任追究制度。  相似文献   

5.
基于重庆市的实践,分析重大决策网络舆情风险评估机制的实践路径和理论逻辑。重庆市重大决策网络舆情风险评估机制包括评估议程设置、专家评估风险、风险评估追踪等基本程序,是防范化解网络舆情风险的制度性安排。该机制体现了政府为主导的预见性风险沟通、“表达-参与-回应”为特点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决策以及专家咨询论证为关键的科学决策等理论逻辑。研究建议在现有机制基础上构建“专家咨询研判-专家与数据融合”相结合的评估支持体系,基于评估准入和评估反馈形成评估流程修正机制,建立充分考虑多元利益相关主体的网络舆情分类研判机制,推进评估制度纵向和横向政策扩散。  相似文献   

6.
宁国良  罗立 《求索》2012,(5):170-172,184
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实现,必须要有完善的制度作保障。加强县级政府行政决策的制度建设既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提升县级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保证。我国县级政府行政决策的制度建设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通过提高行政决策信息处理能力,健全行政信息管理制度;确保决策的透明与公正,扩大公众对行政决策的参与;健全决策咨询机构建设,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进程;理顺权责关系,完善行政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等措施,才能强化我国县级政府行政决策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7.
当今社会各种风险愈演愈烈,行政决策也常常呈现出制度风险——行政决策认同困境。从理论上深度分析行政决策的合法化困境,需要对其进行多方面审视,即从决策的合目的性困境、合规律性困境、合法律性困境、合主体间性困境进行理论探究,绝不能有所偏废,影响行政决策的实效。对行政决策的合法性从多方面进行全面理论审视与论证,有益于为行政决策合法化困境的消解提供一定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
政府、专家和群众相结合的决策机制是反映决策社会化的决策机制,政府依然是最终的决策主体,也是决策责任的主体。但是专家对其咨询论证承担责任,是避免公共政策失灵和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当务之急是建立专家咨询论证的责任机制。  相似文献   

9.
行政决策失误责任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包含于行政决策责任。随着法治政府、责任政府的逐步建立,我国对行政决策失误责任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国仍缺乏完整的行政决策失误责任追究机制。尽快建立行政决策失误责任追究机制,是现代法治政府、责任政府的应有之义,也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0.
<正>(一)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二)健全依法决策机制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坚决消除权力设租寻租空间。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实行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防止决策的随意性”。它表明党和政府对专家参与公共决策的高度重视。实践中专家决策参与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受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专家决策参与作用未能得到充分有效地发挥。本文试图探寻其中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消除其消极影响的具体措施,以期实现专家决策参与作用的充分、科学、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12.
重大行政决策法治化乃现代法治政府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鉴于行政决策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概念,固有必要首先在学理上完成行政决策概念之转译,并借此将重大行政决策纳入现行法律话语体系之中。在此基础上,完善现行立法所涵摄之行政决策规定、明确重大行政决策的阶段性及程序规制、修正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以及建立决策责任追究机制。  相似文献   

13.
《辽宁人大》2008,(8):26-26
国务院近日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就加强市县两级政府依法行政的相关问题予以明确规定。决定要求,完善市县政府行政决策机制,要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听取意见制度;推行重大行政决策听证制度;建立重大行政决策的合法性审查制度;坚持重大行政决策集体决定制度;建立重大行政决策实施情况后评价制度;建立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度。  相似文献   

14.
地方政府建立行政决策专家咨询制度的探索与创新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行政决策专家咨询制度是指各级政府制定的关于依靠专家群体进行行政决策的咨询、论证活动 ,以提高政府决策质量 ,保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规则体系。本文以成都市行政决策专家咨询制度为研究个案 ,分析地方政府建立行政决策专家咨询制度的现状、问题 ,并从转变观念 ,推动行政决策专家咨询制度化、法制化 ,构建多元、互动、规范、高效的行政决策专家咨询运行机制 ,完善行政决策专家咨询的制度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从社会管理创新的视角看,社会组织参与行政决策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增加公众参与行政决策的有效性、提高行政决策的社会可接受性、促进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等社会管理创新功能.我国社会组织参与行政决策的困境主要有:社会组织作为参与主体存在合法性困境;政府信息不透明为社会组织参与行政决策设置了障碍;程序法规的缺失致使社会组织参与行政决策难以有序化.制定《社会组织法》,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制定《行政程序法》,创新社会组织参与行政决策的主体法律资格、法律信息机制、法律程序机制,是破解其困境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16.
行政决策法治化是行政决策体现多数人意志、保障和实现多数人利益并使之规范化的过程,是现代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法治政府建设也不例外.我国行政决策法治化虽然取得一定进步,但与现代法治要求仍不相适应,且面临诸多困境.所以,我国行政决策法治化必须在公众参与、程序规范、监督有力和责任明晰等方面寻求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7.
行政决策法治化是行政决策体现多数人意志、保障和实现多数人利益并使之规范化的过程,是现代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法治政府建设也不例外。我国行政决策法治化虽然取得一定进步,但与现代法治要求仍不相适应,且面临诸多困境。我国行政决策法治化必须在公众参与、程序规范、监督有力和责任明晰等方面寻求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8.
行政决策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初创阶段、逐步深化阶段、全面规范阶段,其内涵的重大变迁突出体现于行政决策的认识问题,即更加深化、细化、立体化;行政决策的性质问题,即由法学概念上升为法律概念;行政决策的目标问题,即从单一目标、二元目标向多元目标发展;行政决策的主体问题,即参与主体范围逐渐扩大;行政决策的程序问题,即从必经程序发展为法定程序;行政决策的责任问题,即从运动追责到责任追责,从追究决策失误走向追究决策不作为,从短暂责任追究走向终身责任追究。  相似文献   

19.
行政决策参与不仅仅是一种民主理论,更是行政决策的本质要求。我国行政决策长期以来都是由政府主导、过程封闭的决策模式,从封闭决策到开放决策是社会现实的利益要求,行政决策的参与实质上是利益参与,既包括基于公共利益的决策参与,也包括基于私人利益的决策参与,还包括基于无涉利益的决策参与。行政决策参与不仅意味着精英决策时代的终结,而且还是决策理性和正当性的实现。行政决策参与依赖于法治基础,通过公开、开放的程序获取相关利益诉求,并听取相关专家的专业意见,以协商互动的方式形成决策。  相似文献   

20.
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根本指针,加快行政决策体制改革和创新的步伐,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加强行政决策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