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是-应该"问题逐渐演变为事实命题与规范命题之间关系的问题,对道德知识的考察从过去的经验论证或先验论证,转向了对伦理语言的结构及其含义进行逻辑分析和语义分析。"是"与"应该"之间的不同又被进一步发展成为事实与价值二元分立,尤其在元伦理学的创始人摩尔及情感主义那里得到更加深入的论证和重大的发展。摩尔的"自然主义谬误"、"善不可定义"、"摩尔的开放问题论证"以及情感主义的无意义的价值判断等思想,是对休谟关于事实与价值关系的问题的补充与发展,深化了休谟问题。  相似文献   

2.
任何与游戏命题相关的研究都无法绕过赫伊津哈的“游戏论”,游戏论代表着文化批评的一种范式,作为对文化中游戏成分的研究,该命题影响了无数学者,也是赫伊津哈的文化观念的集中代表.赫伊津哈的另一个命题是贯穿学术生涯的“历史图像”,这一命题召唤出了历史研究中以图像为基本论证要素的“图像证史”方法和理论,在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背景下,赫伊津哈的历史图像观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因此,在赫伊津哈的诸多理论中,“文化游戏论”和“历史图像观”两个命题尤其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3.
张志宏 《求索》2010,(12):128-130
文章以《庄子》哲学中的"隐逸"思想为切入点,宏观上梳理了中国历史上的"隐逸"这一文化现象,进而详尽分析了《庄子》的"隐逸"观及其出现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理论背景,从而对其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所产生的得失影响进行了条列论证,提出"隐逸"思想本身无所谓积极消极,重要的是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一思想,才能使之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肖志伟 《求索》2012,(10):155-156
在西方文化中,演说(论辩)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特殊的信息交流以及政治活动。从宏观角度来看,演说在西方由希腊的城邦民主政治的必然产物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同时,从微观角度来看,演说涉及语言逻辑、思维逻辑和学科知识逻辑的运用,具有概念、命题、推理的逻辑思维形式。演说除语言修辞之美以外,其魅力更是在于它的逻辑力量。  相似文献   

5.
张碧 《求索》2010,(5):177-179
神话是产生于人类长期社会实践的文化现象。从诞生人类社会以来,神话便先天地具有意识形态功能。作为现代社会语境中的一种文化样态,"现代神话"虽在具体表现形态、价值诉求等方面呈现出多元趋势,但意识形态属性却从未消失。就"现代神话"范畴中的"神话主义"而言,其不同形态的艺术制品在不同社会文化语境中发挥着不同的意识形态功能。"神话主义"文学及其他艺术形式往往渗透着面向历史特定境况的批判意识,具有针对社会现实的意识形态;而在"新神话主义"景观文化中,景观化神话堕入视觉文化之中,并通过对社会、历史意识的淡化作用,使神话在消费主义逻辑弥漫于世之际,成为弱化受众社会现实的意识形态工具。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跳出历史周期率"这一重大命题,这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个庄重宣示。这不由使人回想起历史的声音、历史的启示。多年来,党内外人们对1945年毛泽东与黄炎培的"窑洞对"总是津津乐道,对黄炎培先生提出的如何走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之问念念不忘,当然,对毛泽东充满自信的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  相似文献   

7.
宋凡金 《前沿》2010,(22):138-140
国内学者在对文化大革命的研究覆盖了多个视角,政治、经济、传统文化,既有直接原因探究又有历史合力论,但文化大革命到底"革除"了什么,可以从大众形态、政治人物和中产阶层的层面给予回答;但它又给我们提出了什么样的"命题"则需要回答,本文重点以非正式制度理论为解构文化大革命的手段,以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变迁为轴线探究文化大革命的两难困境即"革除"与"命题"的困惑.  相似文献   

8.
康喆清 《前沿》2011,(18):20-24
学界对董仲舒的人性学说的解释不尽相同,但大都认可"性三品"说,这不符合董仲舒关于人性学说的本质。"性三品"说并非董仲舒首创,且其本身指意不明。董仲舒论述的重点在于"中民之性",即人性总体的善恶,并着眼于论证社会教化对人性发展的作用,从而将政治、教化与人性三者相关联,实践自己的政治理念,这也符合儒家传统的人性论证逻辑。以董仲舒关于人性的意指和目的作为其人性论推演的逻辑起点,通过《春秋》"正名"之法的层层辨析,必然得出人性"待教而善"的结论,这也是对董仲舒人性学说的合理概括。  相似文献   

9.
广义的逻辑实证主义者主张只有分析命题(数学真理与逻辑真理)与可证实、可证伪或可检验的综合命题才有认知意义。这类意义理论是上个世纪初期最为重要且处于支配地位的科学哲学理论,他们在科学划界、清除形而上学等方面影响十分广泛。但好景不长,亨普尔有力地论证了可证实性、可证伪性或可检验性并不是划分有无意义的综合(科学)命题的判别标准;另一方面,逻辑实证主义者认可弗雷格与罗素的逻辑主义主张,认为真数学命题是有认知意义的,这是因为它们只是伪装的逻辑真理、同语反复或分析命题;对此,蒯因指出,逻辑实证主义者所依赖的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清楚地分为两类这一原则是站不住脚的,二者的界线根本无法清晰地划出。由于亨普尔与蒯因等对他们理论的两条基本原则的有力批评,这套极为吸引人的理论便轰然倒塌了。  相似文献   

10.
通过坚持对一切社会关系进行历史论述的原则,马克思确立了论证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方法论原则。"历史论述原则"彻底否定了旧理论企图构建适用于整个人类历史的普遍进展模式的作法,认为只有深入剖析一定社会形态的历史特殊性,才能在此基础上确定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具体道路。此种原则不仅体现在马克思基于"现代社会"的特定历史语境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论证之中,而且体现在马克思对"东方社会"之社会主义道路的探寻之中。充分认识这一点,对于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凯伦 《前沿》2012,(12):56-57
在法学研究和法律实践中,人们努力进行着通过法学方法实现个案中对规范性命题与案件事实之间某种逻辑关系证立的尝试,由此实现立法目的,建立"符合道德要求"的社会秩序。但其不可避免地被哲学解释学在法律解释中适用的悖论问题和法律论证理论中的"明希豪森困境"所困扰。面对后现代主义法学的解构,法律有效性受到冲击。法律解释和法律论证层面的理论思考将对法律有效性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的进路。  相似文献   

12.
张鹏海 《前沿》2011,(22):139-141
针对"嘉绒"藏区的民族体育舞蹈"铠甲舞"这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介绍了其起源和历史变迁,在广泛查阅现有历史文献、多次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其文化背景进行了挖掘和研究,深入探讨了"铠甲舞"的多元文化特征,着重从多区域文化、多民族文化、"巫""武""舞"相结合的多元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事实证明,"铠甲舞"能够保留至今的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应归功于在漫长历史岁月中的多元文化融入,其鲜明的多元文化特征本身,就是多元文化在舞蹈艺术中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13.
主观博弈论视角下的两岸政治互信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主观博弈论的视角指出两岸的政治互信就是我们在互为"他者"的情境下,互相理解,然后形成共同理解。通过对政治互信演进轨迹的历史分析,梳理出政治互信的逻辑起点、关键节点和路径依赖机制。最后对增进政治互信提出一种现实建构,即一种公共秩序和集体行动逻辑的达成,以及制度创新和文化实践的促动。  相似文献   

14.
形式主义法学的历史困局误读剥离了法律与逻辑的天然联系,然而机械的演绎逻辑观忽视了法律的开放属性,法律逻辑需要一种动态和发展的逻辑观。"论证逻辑"是一种天然的法律逻辑,它善于理解并表达法律的理性特质,包括法律推理的可废止性、法律论证的论辩属性和法律对话的程序理性等。不同于基于后承关系的逻辑,"论证逻辑"实质上是一类关于非形式逻辑和形式论证理论的概括性统称。它的目的是为法律论证实践提供一种分析、比较和评估论证的综合方法,从而在证成司法证明和规范法律程序等方面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5.
沈壮海 《传承》2011,(4):58-59
随着"文化软实力"之说渐为人知,文化是实力、文化即国力等思想观念也随之更为深广地流行于世。"软实力"理论的最初提出者和系统阐发者约瑟夫·奈在其"软实力"理论体系中反复论证文化这种软实力资源的重要意义,同时也从多种角度表达了他对哪种文化才能够生发软实力的回答。当然,这位美国学者更多的是依据他眼中的美国文化的一系列特质而展开其论说的。  相似文献   

16.
孔建平  岳峰 《求索》2010,(12):202-205
上世纪末出现的"审美文化"中的"审美"一词源于"Aesthetics"的日文意译"美学",但后者本身就歧义丛生。鲍姆嘉通用希腊文"Aesthetics"来命名一门学科,本意是论证对感性的研究有价值,但他用"美"来为感性价值正名,引起诸多混淆;维科在《新科学》中没有使用类似的词汇,却为文学所表达的先于反思的感性价值做了有力辩护,对西方现代美学影响深远,也与中国诗学相契合。当下流行的"审美文化"实际上多指"时尚文化"或"艳文化",其内涵与"美学"的核心价值缺乏学理关联。  相似文献   

17.
宋涛 《前沿》2010,(21):73-76
针对社会实证分析方法的研究,应采取新制度主义法学派的视角,并着重参考马克斯.韦伯的诠释社会学的观点,特别是将其"价值无涉"的观点引进社会实证分析方法,在事实与价值相分离的基础上论证社会实证分析方法的合理性。在研究科学主义对社会实证主义起源的影响后,检讨揭示出两种方法论在逻辑起点"应然"与"实然"的区别,放弃在科学主义方法论在本体论论证中的全盘套用,廓清社会分析实证方法的范围。  相似文献   

18.
荣娥 《理论月刊》2009,(6):56-58
韦伯学说始终围绕"理性化"这个核心概念而展开,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韦伯从发生学意义上对西方社会理性化的过程追根溯源,认为宗教的理性化促生了文化理性化,而文化理性化又导致了经济理性化即现代资本主义的诞生.细究韦伯命题的前提,韦伯的理性化逻辑存在着一定方法论上的局限性,某种程度上有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合法性论证之嫌.  相似文献   

19.
孟祥才 《春秋》2012,(4):14-16
1977年,中国在"文革"后第一次恢复高考。当时的高考命题工作可能是延续了"文革"前的模式,即每年临时从各高校和中学抽调教师组成命题小组,完成当年的命题工作。1978、1979两年,山东大学历史系陈汉时、祝明两位教师参加了这项工作,1980年教育部仍然要求山东大学指派一位历史教师参加这项工作,我成为领导指定的人选。  相似文献   

20.
逻辑与历史的错位--对政治经济学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逻辑与历史的错位是我们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所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其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我们的思想进程超越了当代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另一方面我们的思想进程又落后于当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文章对这种逻辑与历史的错位存在的事实及其错误实质和危害性进行了论证,指出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认识当代社会主义经济和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及其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之间关系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