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青年亚文化研究起源于西方,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学者开始关注青年亚文化研究领域。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介青年亚文化迅速发展,对主流文化的塑造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0年来,我国"青年亚文化"研究历经了1999~2006年的萌芽期、2007~2012年的发展期、2013~2019年的高潮期。主要关注网络青年亚文化、影视中的青年亚文化、文学中的青年亚文化、日本青年亚文化在中国的本土化、伯明翰学派的研究范式等。研究视角逐渐多样化,但本土化理论研究偏少;研究方法逐步多元化,但质化偏多量化偏少;研究取向聚焦国内,国际视野有待拓展。未来可尝试从量化研究的角度,发展本土化理论,进行跨学科、跨文化的多维解读,关注青年亚文化在公共传播中的建设性作用;引发的对话模式与话语体系的变革;对群体传播与组织凝聚力的启示;青年亚文化内外的融合与区隔;新媒介技术下的风格变化等。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1978至1998年的中国本土青年亚文化研究进行全面的回顾,我们从国外青年亚文化理论译介、中国本土青年亚文化理论话语、具体的青年亚文化现象研究这三个方面,检视了前互联网时代我国青年亚文化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由此揭示了这一时期青年亚文化研究的特点,同时反思了其在理论资源的挖掘、思想观念的引导和研究方法的运用上存在的一些不足,以期对目前新媒介情境下的青年亚文化研究提供思想资源和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3.
国内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现状及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内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始于1997年,研究对象从黑客亚文化、网络语言亚文化迅速扩展至所有青年亚文化现象,尤其以粉丝文化、恶搞文化等为多.但现有研究中对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定义尚模糊不清,研究视域和价值取向在宽容同情的前提下呈正负两元对立的态势,研究采用的理论话语局限于英国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理论,表现出单一、僵化、整体上明显滞后于网络青年亚文化个体和群体实践的窘境.基于网络新媒体传播的新兴青年亚文化,应该有更多元化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如此,方能更好地理解和分享今天的青年亚文化.  相似文献   

4.
对2012年国内重要期刊发表的有关青少年群体研究的学术论文进行扫描、梳理和分类,并从互联网与青年政治参与、网络社区与青年自组织、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青年亚文化与性别、青年亚文化研究的方法,以及青年研究的过去与未来等方面概括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观点,整体勾勒出该年度国内青年文化与青年亚文化研究的全貌、存在问题,以及未来研究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时代,青年亚文化早已不是传统印象中的对抗仪式,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疏离感正在逐渐消解。青年群体利用各种新媒介形态,进行各种亚文化实践,不断追求自我表达,构建了属于这个时代的青年亚文化景观。充分理解当代青年亚文化的风格表征、盛行原因与功能价值,准确把握青年亚文化背后的精神内核,以更加辩证的视野和更加包容的心态,引导青年亚文化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2016年度国内重要期刊发表的与青年亚文化研究相关的学术论文进行搜索、梳理和分类,试图勾勒该年度青年亚文化研究的总体情况,并从政治娱乐化与娱乐化政治、网红现象的多元化解读、新媒介进程中身份认同的危机与重建、媒介技术视域下的青年亚文化传播、青年亚文化与社会整体文化的关系考察、青年亚文化研究的方法论反思六个方面概括该年度主要的研究发现和核心观点,并对此加以评述和反思.  相似文献   

7.
科学治理网络青年亚文化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提升主流文化对青年群体的影响;要调整对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管控方式,转换治理观念,创新治理范式,促进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健康发展,促使社会主流文化与青年亚文化实现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8.
主流文化与青年群体亚文化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主流文化就是社会主义文化,它具有先进性、开放性、创新性、历史性特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统摄和支配其他价值观,从而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青年群体亚文化是与主流文化相对应的非主流的、局部的、特殊的亚文化形态;现代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文化传承链条的断裂是青年群体亚文化存在的客观原因;主流文化与青年群体亚文化之间不存在根本性的矛盾和对立,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宽容、善待并正确引领青年群体亚文化回归主流,是正确处理两种文化关系的原则和策略。  相似文献   

9.
亚文化作为青年表达内心诉求和价值主张的特有形式,在青年文化版图中长期存在,并于新媒介时代呈现出一系列新的文化特征。近些年来,学术界围绕新媒介背景下的青年亚文化展开了各种视角的探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注新媒介时代青年亚文化的定位问题;二是剖析新媒介空间中青年亚文化的形成机理;三是探索新媒介条件下青年亚文化的引导理路。综合来看,这些研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学术观点,推动着当代青年问题研究的进步,但尚存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的空间:在研究方法上有必要更广泛地使用质性研究方法,在研究视角上可以适当地补充阶层分析视角,在研究内容上需进一步加强青年亚文化价值观研究。  相似文献   

10.
对2012年国内重要期刊发表的有关青少年群体研究的学术论文进行扫描、梳理和分类,并从互联网与青年政治参与、网络社区与青年白组织、新媒介与青年业文化、青年亚文化与性别、青年亚文化研究的方法,以及青年研究的过去与未来等方面概括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观点,整体勾勒出该年度国内青年文化与青年亚文化研究的全貌、存在问题,以及未来研究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新媒介青年亚文化发展迅猛,影响力剧增,文化关系愈益复杂。主导文化与青年亚文化之间一方面存在对立、对峙以及隔阂的互斥关系,另一方面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形成了多样的"共情""融合"的互嵌关系。青年亚文化的圈层文化实践不断超越小圈子范围,其思维方式和组织行为持续向其他文化蔓延,在促进文化融合的同时,也加重了亚文化圈之间的撕裂,甚至引发文化间的冲突和极化,包括主导文化与亚文化之间、亚文化之间、亚文化内部等多重面向。研究还发现,在性别文化领域,当青年女性从"不可见"逐渐转向"可见"时,网络两性关系呈现紧张态势,性别文化已成为青年亚文化研究中的"显性"议题。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媒介技术、行政力量以及个人行动的综合作用,成为上述文化关系变化的重要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2.
单身人群的日益壮大促使了单身亚文化的形成,可以从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三个方面分析其形成原因。一方面,单身亚文化促进了个体自我成长发展与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另一方面又导致个体心理缺失与社会焦虑的泛化。要合理引导单身亚文化这一崭新的青年文化景观,需要加强青年婚恋观教育的全员参与,规范青年婚恋交友的全方位服务,促进青年婚恋权益的全过程保障。  相似文献   

13.
近三十年来,多种网络青年亚文化在中国流行,它们的出现、流行、存续时间相互交织。本文发现同一时期流行的网络青年亚文化具有相近的美学意蕴。中国网络青年亚文化可分为批判主义、浪漫主义、感伤主义、民族主义四个发展阶段。国家、市场、个体是推动网络青年亚文化变迁的三个主体,三者的交互关系是网络青年亚文化呈现不同特征的逻辑所在。个体主导作用下的网络青年亚文化呈现原始的、天然的批判主义色彩;市场对网络青年亚文化具有赋权和异化作用,将批判主义色彩的亚文化异化为浪漫主义、感伤主义风格;市场的越权行为引起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警惕,国家直接干预、治理网络青年亚文化中的乱象,民族主义得以流行。  相似文献   

14.
正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9月定价:45元青年亚文化是方兴未艾的全球性文化现象。青年亚文化的研究充分吸纳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诸多理论和方法并形成了自身的理论体系,自20世纪40年代芝加哥学派以来,历经伯明翰学派、后伯明翰学派直至今日的后亚文化研究,至今已有70余年的发展历史。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使用,中国青年亚文化呈现出井喷态势。《无法忽视的另一种力量——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研究》正是苏州大学新媒介与青年文化研究中心马中红、陈霖二位学者立足当下青年亚文化实践进行深入研究的优秀  相似文献   

15.
青年亚文化的形成及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青年形象类型与青年价值观入手,着重探讨青年亚文化发生与发展的特点,以及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多元化趋势。通过对几种青年亚文化主要表现形式和变化的分析,论述其对社会整体文化建设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青年亚文化是伯明翰学派和早期英国文化研究的研究重点.伯明翰学派认为青年亚文化是社会结构出现矛盾的产物,是为了抵抗资产阶级的霸权和解决父辈文化和主导文化之间尚未解决的问题.在青年亚文化理论的阐释模式从"世代模式"到"结构模式"的转变中,伯明翰学派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媒介环境的变迁对青年亚文化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青年亚文化的研究取向经历着由"亚文化"向"后亚文化"乃至"亚文化资本"的嬗变。在当下的新媒体时代,以技术和情感为代表的多重逻辑牵引着青年亚文化的诞生与演进,呈现出一种符号狂欢的表征,且蕴藏其内的抵抗态度也由激烈渐趋走向温和。在这一文化抵抗过程中,"身份政治"的议题被日益凸显出来,但此时的青年亚文化仍未逃脱消费主义的收编。  相似文献   

18.
青年群体作为青年亚文化的主要群体,在青年亚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要密切关注和重视对青年群体道德风尚的规范和引导,使传统文化对青年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群体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产生积极、有利的影响,促进青年亚文化的合理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网络文学的青年亚文化意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朝辉 《求索》2007,(11):154-156
网络文学与青年亚文化存在着内在的姻亲关系。网络写作特点所表达的一些文化要素鲜明地体现了一种青年亚文化的意义,网络文学自始至终都恣意着青春化的写作姿态,其内核为青年特质,其属性体现了青年亚文化的特点。它的内容与形式以及趣味表达是别于传统的其它艺术类型,它是青年这个特定文化群落的独特表达。网络文学走向市场的必然彰显了青年群体旺盛的亚文化需求和强大的亚文化建构能力,同时也意味着它被市场整合和收编,交融到大众文化的生产机制之中。  相似文献   

20.
音乐是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在劳动、生产、娱乐、生活过程中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流行歌曲,由于其形式简洁、语言活泼生动、表达形式简单而受到青年人的普遍喜爱。当代的流行歌曲,对青年既有积极影响,同时也有消极影响。本文研究了将民族元素融入流行歌曲的形式与方法,并且剖析了融入民族元素的流行歌曲对青年一代的影响,倡导社会利用青年对流行歌曲的喜爱,拓展对他们积极影响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