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8 毫秒
1.
主流文化与青年群体亚文化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主流文化就是社会主义文化,它具有先进性、开放性、创新性、历史性特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统摄和支配其他价值观,从而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青年群体亚文化是与主流文化相对应的非主流的、局部的、特殊的亚文化形态;现代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文化传承链条的断裂是青年群体亚文化存在的客观原因;主流文化与青年群体亚文化之间不存在根本性的矛盾和对立,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宽容、善待并正确引领青年群体亚文化回归主流,是正确处理两种文化关系的原则和策略。  相似文献   

2.
新媒介青年亚文化发展迅猛,影响力剧增,文化关系愈益复杂。主导文化与青年亚文化之间一方面存在对立、对峙以及隔阂的互斥关系,另一方面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形成了多样的"共情""融合"的互嵌关系。青年亚文化的圈层文化实践不断超越小圈子范围,其思维方式和组织行为持续向其他文化蔓延,在促进文化融合的同时,也加重了亚文化圈之间的撕裂,甚至引发文化间的冲突和极化,包括主导文化与亚文化之间、亚文化之间、亚文化内部等多重面向。研究还发现,在性别文化领域,当青年女性从"不可见"逐渐转向"可见"时,网络两性关系呈现紧张态势,性别文化已成为青年亚文化研究中的"显性"议题。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媒介技术、行政力量以及个人行动的综合作用,成为上述文化关系变化的重要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3.
钟红 《青年论坛》2004,(4):23-25
青年文化作为具有鲜明青年特点的文化现象在当代青年社会生活中日益发挥着重要影响和作用,而青年文化与青年现代人格形成的关系问题正成为21世纪的一个社会热点问题,青年文化为青年现代人格的自由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当前值得关注在"文化工业"现象影响下的青年文化可能导致青年现代人格的异化问题,青年文化的主流属性,精英属性,大众属性等亚文化特点影响着青年现代人格的养成。  相似文献   

4.
青年亚文化呈现出对主流文化的颠覆、抵抗与疏离.动漫流行语成为探究中国青年亚文化心理症候的一种视角,"萝莉""伪娘""宅男"三个术语折射出青年一代的心理状态、生存境遇与交往方式.三者集中代表了青年亚文化的群体性认同的心理诉求和另类标榜的心理症候,有赖于主流文化、媒体文化和社会文化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加以规避和引导.  相似文献   

5.
科学治理网络青年亚文化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提升主流文化对青年群体的影响;要调整对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管控方式,转换治理观念,创新治理范式,促进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健康发展,促使社会主流文化与青年亚文化实现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6.
监狱亚文化是与监狱主流文化相伴而生的文化,是一种存在于罪犯之间的隐性文化现象,是以低层次性为主体的庸俗文化。监狱亚文化是服刑罪犯适应监狱生活环境的生存文化,是罪犯创造的自我的"合理"文化。监狱亚文化是监狱与社会以罪犯为媒介信息交流的文化。  相似文献   

7.
《民主与法制》2011,(12):69-70
一个时期以来,从凤姐、小月月到恶搞“我爸是李刚”,这些与主流文化差异大的亚文化现象隔三差五地出现,犹如风暴来袭,在网络新媒介上卷起一片尘埃。有的很快风平浪静,有的持续发酵。如何看待这些亚文化现象?它们的出现和存在是否有意义?对社会总体文化意味着什么?它们会有怎么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2016年度国内重要期刊发表的与青年亚文化研究相关的学术论文进行搜索、梳理和分类,试图勾勒该年度青年亚文化研究的总体情况,并从政治娱乐化与娱乐化政治、网红现象的多元化解读、新媒介进程中身份认同的危机与重建、媒介技术视域下的青年亚文化传播、青年亚文化与社会整体文化的关系考察、青年亚文化研究的方法论反思六个方面概括该年度主要的研究发现和核心观点,并对此加以评述和反思.  相似文献   

9.
健康的社会文化发展必然包含主导文化和亚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从而使主流价值取向得到丰富和完善。互联网新媒体为青年圈层的文化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和潜能,拓展了文化个体及群体生产、传播、消费和参与的路径。在价值层面,互联网青年圈层亚文化不仅可以创造性地成为主导文化的补充,防范大众对于文化认知的固化;也有助于将多元文化优势要素吸纳到主导文化的生产、传播过程中,增添主导文化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青年亚文化研究起源于西方,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学者开始关注青年亚文化研究领域。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介青年亚文化迅速发展,对主流文化的塑造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0年来,我国"青年亚文化"研究历经了1999~2006年的萌芽期、2007~2012年的发展期、2013~2019年的高潮期。主要关注网络青年亚文化、影视中的青年亚文化、文学中的青年亚文化、日本青年亚文化在中国的本土化、伯明翰学派的研究范式等。研究视角逐渐多样化,但本土化理论研究偏少;研究方法逐步多元化,但质化偏多量化偏少;研究取向聚焦国内,国际视野有待拓展。未来可尝试从量化研究的角度,发展本土化理论,进行跨学科、跨文化的多维解读,关注青年亚文化在公共传播中的建设性作用;引发的对话模式与话语体系的变革;对群体传播与组织凝聚力的启示;青年亚文化内外的融合与区隔;新媒介技术下的风格变化等。  相似文献   

11.
在网络后亚文化语境下,亚文化与主流文化间的风格、抵抗、收编等对应关系与模式都发生了变化,网络呈现出多元的文化图谱,文化互动、融合的过程中充满张力。"90后"甚至"00后"亚文化群体对主流文化、传统文化并不是完全排斥与抗拒的,只是需要以他们的方式表达才能产生共鸣,因此当《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传统纪录片节目遭遇二次元文化B站,传统文化基因与互联网文化基因发生碰撞,传统文化在二次元的解构与建构中,产生了奇妙的文化融合,主流文化经历了一场文化裂变,在网络化的过程中被赋予新的内涵。在社群化传播的效应下,亚文化形态进入主流文化是对主流文化进入网络的一次文化逆袭。这对文化内容输出者重新思考平台及传播将带来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青年亚文化是伯明翰学派和早期英国文化研究的研究重点.伯明翰学派认为青年亚文化是社会结构出现矛盾的产物,是为了抵抗资产阶级的霸权和解决父辈文化和主导文化之间尚未解决的问题.在青年亚文化理论的阐释模式从"世代模式"到"结构模式"的转变中,伯明翰学派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解读"奔奔族"和奔奔亚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描述了"奔奔族"的典型形象,运用社会亚文化理论解读奔奔亚文化.认为奔奔亚文化体现了部分青年人对于社会结构的认知,是一种具有复合型文化属性的文化结构,代表了一种现代大城市人的社会性格取向.在转型社会和现代性的背景下,这一亚文化极有可能成为未来的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14.
校园亚文化与青年社会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年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和传统中进行社会化的,青年社会化实现的程度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环境的情况。校园亚文化日益侵蚀着校园主流文化的阵地,成为青年社会化进程中的主要障碍。随着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文化创新已成为青年社会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5.
曾昕 《中国青年研究》2023,(5):111-118+102
近年来,“古风音乐”在音乐榜单与短视频平台上占据热门位置;古典、唯美的精神气质与现代技术手段结合,在移动互联网的加持下,原本基于趣缘聚集、“圈地自萌”的小众亚文化频频“出圈”,与主流文化、商业文化交融,显示出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本文将古风音乐置于青年亚文化语境中,解析其出圈过程中与主流文化、商业文化的交织互动关系,并加入了专业性这一维度进行考量。研究发现:古风音乐发源于青少年爱好者唯美、避世、治愈性的审美想象;在得到主流和商业文化助推的同时,主流文化和商业文化也对这种亚文化的野蛮生长力形成了挤压。“专业化”既是主流化的必经之路,又构成其发展制约—专业化过程中的亚文化资本积累与文化折损,亚文化创作的自目的性与工具性之间的撕扯,成为古风音乐发展进退两难的矛盾;而主次文化的天然分野也使其破壁追求影响力的同时,遭遇内部抵抗与异化危机。  相似文献   

16.
陈霖 《青年探索》2013,(6):13-18
本文分析了新媒介时代青年亚文化对主流文化在伦理价值取向上形成的冲击,指出新媒介技术最重要的伦理价值是自由的诉求,尤其是表达自由的诉求。这一诉求在青年亚文化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实现,并因此而形成分享与垄断、多元与权威、游戏精神与功利原则的对立。而在此过程中,青年亚文化也为与自治、协商和社区文化的伦理取向提供了公共服务、协作精神等建设性资源。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时代,青年亚文化早已不是传统印象中的对抗仪式,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疏离感正在逐渐消解。青年群体利用各种新媒介形态,进行各种亚文化实践,不断追求自我表达,构建了属于这个时代的青年亚文化景观。充分理解当代青年亚文化的风格表征、盛行原因与功能价值,准确把握青年亚文化背后的精神内核,以更加辩证的视野和更加包容的心态,引导青年亚文化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国内数字游戏亚文化大致经历了萌芽期、全面繁荣期、网络游戏兴盛期和变革调整期四个阶段的发展。其发展存在政府部门在满足青年的娱乐要求与防止青年过度沉溺其间寻求平衡、实现既对数字游戏消费进行监管又确保数字游戏产业的健康发展、缺乏相关游戏分级制度以及对网络游戏以外游戏产品的监管明显滞后等问题。引导国内青年数字游戏亚文化的健康发展,要客观公正地对待其地位和作用、开放并规范数字游戏市场和建立完善的数字游戏分级制度、构建数字游戏亚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的交流平台等。  相似文献   

19.
大学期间,大学生除接受主流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外,还必须面对各种类型的亚文化影响,尤其是网络时代,这种影响更是无远弗届.本文采用田野调查法(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对江苏省苏南、苏中和苏北21所高校的本、专科生进行抽样调查,以了解大学生参与网络青年亚文化接受、传播以及创制的实际情形.在此基础上,借用传播学、社会学等理论,对网络盛行的文字、图片及视频等文本资料进行内容分析,归纳和提炼了恶搞文化、自拍文化、网络语言文化、迷文化、情色文化等五种青年亚文化新类型,并较为清晰地勾勒出了网络青年亚文化传播的主要路径,即线上传播、数字媒体传播、交互传播、综合传播以及跨界传播.  相似文献   

20.
随着网络自媒体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开始取代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引发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青少年亚文化借助互联网的平台,在与主流文化的揶揄抵抗中积蓄力量,试图与青年人建立认同,达成共识。解构网络青少年亚文化现象,我们发现,在网络平台的促进下,青少年亚文化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存在断裂,试图在逃避中反抗主流文化,呈现虚拟中的真实。包容开放的社会环境、正义取向的文化认同和话语权力的反哺教育是网络青少年亚文化在对抗主流文化的同时与主流文化共存的中国式关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