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江文 《福建乡土》2008,(4):12-15
三坊七巷是福州文化沉淀最深的一片古老街区,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有一位专家曾尖锐地指出:“三坊七巷”并非单纯的文物建筑遗迹,而是一个沉淀着城市人文、城市性格的文化符号。它是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文化遗产之一,是现在和将来福州城市文化竞争力、乃至整个城市总体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筹码。  相似文献   

2.
郑岚 《台声》2014,(6):64-65
<正>5月12日,由台湾中国统一联盟妇女部部长宋元为领队的参访团一行32人到福州参访。当天下午,参访团参观了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的"三坊七巷",它是福建省福州市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至今还保存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形成的坊巷。参访团成员表示,从三坊七巷  相似文献   

3.
《福建乡土》2016,(4):52-53
正福州有着2200多年的历史,自古就是商贸繁华之地,如今已成为我国沿海对外开放的主要城市之一。三坊七巷,我国南方地区保存得最完整的古街区之一,从这里走出了林则徐、沈葆桢、严复、林觉民等一大批对中国近现代进程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因而被誉为"近代名人聚居地",是老福州的缩影,绽放着闽都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民以食为天",生活在坊巷之中的百姓自然也离不开饮食。三坊  相似文献   

4.
周松  余兆钢  祝敏松 《人民政坛》2009,(3):F0002-F0002
“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这是清末举人王国瑶将北京琉璃厂与福州南后街相提并论所作诗句。2009年春节前夕,经过一年多时间修复重建的三坊七巷中轴线——南后街以崭新面貌迎接八方宾客。这标志着福州市三坊七巷修复重建工程进入新的阶段。在未来的两三年,吉庇路、光禄坊、通湖路、衣锦华庭巷(雅道巷)四条街的沿街立面,拟将修复成明清风格,像南后街般古香古色。  相似文献   

5.
人间四月天,春梦了无痕。念念有词间,再次穿行于三坊七巷。青石板,老坊巷,斑斑驳驳,枝枝蔓蔓,仿若祖母敦实的手背,又像外公绵密的楷体。脚步放慢,再放慢;脉搏沉了,又沉了。坚持的,还有深呼吸。坊巷依旧笑春风。蓦然惊觉,三坊七巷尽头以西,璀璨着一记朱砂痣:杨桥巷17号。  相似文献   

6.
璎洛  林晨 《福建乡土》2011,(5):45-47
福州这座小城已2000多岁了,似一本泛黄的散文集,其中最有韵味的当属鼓楼区的三坊七巷和仓山区烟台山的“万国建筑博览会”。三坊七巷的建筑自西晋到清代,是中国古代城市中里坊制典型代表之一,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象征。  相似文献   

7.
福州老街     
正春光里,细雨斜风,湿漉漉的水泥路上,滑过心的脚印,丈量着这条街的历史深度。南后街,这条北起杨桥路口,南至吉庇路达澳门桥的千米长街,是福州城内"三坊七巷"的中轴。从福州三坊七巷兴起至民国期间,由北到南路面商贾云集。前几年才拂去蒙在街道上的岁月之尘埃,恢复历史风貌。  相似文献   

8.
花市追昔     
《北京观察》2005,(11):62-64
花市大街在元代时,还是元大都城东南的一片圹琅,水草丰茂、人烟稀少.到明朝时,叫神木厂大街,因为明永乐二十年(1442年),在文明门(崇文门)外建神木厂,将几株大木放置此处,故此街就叫"神木厂大街".明代人张爵写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记述了"崇北坊"的市政编制,花市上中下4条胡同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9.
冯兵 《学习与实践》2016,(4):125-132
隋唐时期,由于生产力发展和商品交易的剧增,封建统治者不得不对里坊制和坊市制进行改革和调适。到了唐代,商品交易冲破了坊市的限制,导致相对独立“市”的形成,并直接改变了城市格局,对社会的经济产生深刻影响。如果对“市”过分控制,则不利于商业的扩张。唐代都市管理功能的逐步理顺,促进了市场和经济的稳定发展。里坊制、坊市制与“市”的发展变迁,实质是商业发展打破封建制度对商人活动的时空限制,彰显渐进式制度变迁的过程,这也是社会演进与都市管理并行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正每一位身在福州的人,无论是流连在三坊七巷的坊巷内,还是往返于烟台山的树荫下,亦或是漫步在上下杭的小河边,都能品味岁月在榕树的年轮里流动,倾听百年古宅的木门诉说着昔日的繁华……这历史与现实和谐交融的一幕幕,在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许多角落里展现着。当我们在感悟着福州厚重的历史、感喟于"海滨邹鲁"悠久灿烂的文化时,不得不提到一部为确保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奠定制度基础的重要法规——《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  相似文献   

11.
正几百年前的寺庙、宫殿、木雕、神像,无不在诉说着尼泊尔这个古老国度的历史。徜徉其间,惊叹之余,我还有意外收获:这些或许在外人看来应该圈起来"保护"的文物古迹,却从不被尼泊尔人真正"保护"。以首都加德满都为例,这是一座有10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每一条老街都像是一条时光隧道,成为尼泊尔历史的入口。位于市中心的杜巴广场(王  相似文献   

12.
<正>在福建事变前夕,中国农工民主党为了更方便于策划并组织领导和参与福建事变,农工党中央机关曾一度搬迁至福建办公,具体地址是:福州黄巷28号(原黄巷32号)。著名的福州三坊七巷中有一条巷子叫做黄巷,它位于塔巷之南;隔着南后街,与衣锦坊东西相联。据载,晋·永嘉年间(公元307~312年)中原黄姓人家避乱入闽,落户在此,故称"黄巷"。  相似文献   

13.
正第一次注意到三坊七巷的弄,是无意间从黄巷穿过小弄,来到安民巷。黄巷和安民巷之间共有3条小弄,每条小弄都是那么的窄小和狭长,窄到只能容两人擦身而过;狭长到抬眼望去,就像是两片白色夹板中的一条缝隙,一眼就只能看到幽深的尽头。当你走在弄子里的时候,除了那一线的天和两侧白色的高墙,就只剩下脚底下的青石板路面了。  相似文献   

14.
2006年10月20日,浙江省金华市酒坊巷,彩旗飘扬,锣鼓齐鸣,作为两岸人民共御外侮历史见证的台湾义勇队纪念馆开馆典礼暨李友邦将军诞辰100周年纪念会在此隆重举行,吸引了众多的人。(一)金华市酒坊巷18号,是台湾义勇队旧址,也是祖国大陆现存唯一的台湾同胞有组织抗日的遗址。台湾义勇队是由台湾人民组成的,是直接参加祖国抗战的数量最多、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支抗日队伍。1939年2月22日,在当时国民党浙闽两省政府的支持和中共浙江省委的指导帮助下,台湾义勇队在金华酒坊巷18号成立,黄埔二期学生、孙中山先生的追随者李友邦将军任队长。…  相似文献   

15.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三坊七巷是福州文化发展的结晶也是目前福州城市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它为福州城市文化的长远发展积累了宝贵的资源。三坊七巷是福州文化的典型,代表着福州精英文化,同时也承载着福州的草根文化。  相似文献   

16.
正每一座古厝,都是一段历史,装满了故事。作为一座有着22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市留存有大量历史建筑,古厝是其中最鲜明的特色之一。三坊七巷、宏琳厝、三落厝等诸多古厝使得福州保存着相对完整和原生态的古城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古厝〉序》中提到"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  相似文献   

17.
唇齿间弥漫着福州当地名酿青红酒的回甘,经不住朋友一再引诱,遂向霓虹炫处走去。翻过人行天桥,远远看到一座石牌坊高耸路街口,上镌三字:南后街。这里就是2009年被评上"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的三坊七巷,大榕树下躺着一个长约五六米的铁锚,是风帆时代的一个纪念。  相似文献   

18.
唐宋时期从"村坊制"到"城乡交相生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谷更有 《思想战线》2004,30(6):103-107
李唐王朝建立后 ,吸取隋炀帝施政失败的教训 ,尊重当时的城村各居的事实 ,推行了村坊制 ,即村自村、坊自坊的以土断之的管理方法 ,有效地维护了政权的稳定。“乡村户”与“坊郭户”出现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国家财政对货币的大量需求 ,随着国家财政对货币需求量的不断增长 ,政府逐步放宽商业政策 ,提升工商业者地位 ,刺激了城市的发展 ,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与“农村”的形成 ,这个过程相伴随的则是城乡差别的出现并进一步拉大 ,宋代出现的“城乡交相生养”则是其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19.
三坊七巷是闽都福州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保存较为完整,明清建筑遗存较多,人文历史积淀深厚,在历史上走出了如林则徐、沈葆桢、严复、林觉民等一批有重要影响的敢为天下先的仁人志士,是闽都文化的主要载体,先后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福建省文化产业基地、全国生态(社区)博物馆、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等称号。作为福州的重要地理坐标,被称为"闽台文化彰显地"的三坊七巷,其文化内涵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  相似文献   

20.
我迁来镇江市区繁华地段的"剪子巷"居住已有经年。从居处外出去热闹的商业大街,必须经过两条不足百米长的短巷子,它们有个奇怪的名称,一名"大爸爸巷",另一名"小爸爸巷"。初来乍到很不习惯"爸爸巷"的巷名,亲戚朋友来访,见到巷口的路牌,有人觉得诧异莫解,有人说是滑稽可笑。本来"爸爸巷"之名已够怪异了,再来个大、小爸爸之分岂不荒谬。旧时豪绅富商娶妻又纳妾,俗称呼为大奶奶、小奶奶,可是从来没有听说过有大爸爸、小爸爸之称。剪子巷里并没有打磨剪刀的作坊或工匠,它的得名缘于巷子的形状和走向。巷子的一端分叉成两股小道,好似一把大剪刀横排于地。在这"剪子"的剪柄处有一座创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古老清真寺,人称剪子巷清真寺,剪子巷因清真寺而闻名于当地。数百年来这一带是回民比较集中居住的街坊之一,居住在城东一带的穆斯林就近而来剪子巷清真寺作礼拜,听阿訇宣传《古兰经》和"卧尔兹"。穆斯林尊称伊斯兰教的教长阿訇为papa,汉语译作"爸爸"(baba),义同信仰上教导自己的父执之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