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进入新世纪以来,“延迟退休的政策”一被提及,就会引发一次争论热潮。近日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千层浪源于2012年6月上旬人社部在回答网友提问时的试探性表态。人社部表示,推迟退休年龄已是一种必然趋势,将适时提出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的政策建议。随后在6月27号,中国政府网发布的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  相似文献   

2.
《协商论坛》2012,(7):63-63
日前,人社部就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问题集中答复网友时明确表示,相应推迟退休年龄已是一种必然趋势,该部将适时提出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今年6月,人社部表示,将适时提出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的政策建议。此表态随即引发广泛讨论,有关延迟退休、养老金、养老问题的话题再次被人们所关注。那么,除了那些己经进入“退休”状态的人之外,那些尚未“退休”,却终将面对养老问题的30多岁、40多岁、50多岁的人,他们对于未来的养老有哪些考虑,又有哪些困惑和焦虑呢?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几年前,有学者和人社部官员提出“延迟退休”建议时曾引起社会热议。而上海市则率先于2010年便开始了柔性领取养老金年龄的探索和尝试,规定延迟年龄男性一般不超过65周岁,女性一般不超过60周岁。  相似文献   

5.
今年6月4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回答人民网网友提问时表示,相应推迟退休年龄已是一种必然趋势,人社部将适时提出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的政策建议。此言一出,网友反响热烈。截至6月6日23点20分,人民网开展的对11478人调查中,74.5%的网友(8556票)表示反对,认为不利于年轻人就业;12.4%的网友(1423票)表示支持,认为平均寿命延长,养老金缺口大;10.7%的网友(1231票)则表示中立,认为是否延长应据自愿。此外,还有部分网友(2.3%,268票)有其他话要说(参见人民网:调查称超7成网友  相似文献   

6.
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表示,相应地推迟退休年龄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他们将适时提出弹性延迟领取养老金年龄的建议。消息刚出台。便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争议。  相似文献   

7.
<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日前对外界承认,正在抓紧研究养老保险顶层设计方案,并将在适当的时候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而清华大学养老体制改革方案的起草者之一、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燕绥提出,"从2015年开始逐步延迟领取养老金,2030年之前完成男女职工和居民65岁领取养老金"。杨燕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不是延迟退休年龄,是延迟领取退休金"。在被问到"50岁退休65岁领取养老金,中间15年怎么办"时,杨教授回答说:"男的可以去养老院做园丁,女的可以陪老人做做  相似文献   

8.
延迟退休年龄之所以引起大家的极大关注.在于它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人社部此前对有关退休年龄的研究已进行多年.说明退休问题已无法回避。延迟退休年龄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保基金收支不平衡、部分国家延长退休年龄。其中,养老金支付存在巨大缺口这个因素尤其受到各界关注。  相似文献   

9.
李青 《桂海论丛》2014,(2):122-125
延迟退休年龄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经济政策,近年来引起社会的广泛争论,形成赞成和反对两种相反的意见。当前需要科学认识有关延迟退休年龄与养老金待遇、扩大就业、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安全运行、养老公平的关系。研究制定有利于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的社会经济政策,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循序渐进地实施弹性退休制度,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相似文献   

10.
章娅  李莉 《乡音》2013,(6):9-12
[策划人语]今年3月,人社部副部长王晓初就曾公开表示,正在研究制定延迟退休的方案。至于方案具体的实施时间点和方式,还没有确定时间表。此言论发表于两会期间,引起一片哗然。不久前的博鳌亚洲论坛上,社保基金全国理事会党组书记戴相龙提出了通过延长退休年龄弥补养老金缺口的建议,更是将"延长退休"推向了风口浪尖。与以往舆论热烈讨论延迟退休的情况相似,从3月两会召开到现在,除了一些官员和专家表示支持延迟退休政策之外,普通民众通过各种途径特别是网络媒体所传达的,几乎都是反对声音。上海是我国率先试点延迟退休的地方,用的是弹性退休的方式,然而两年多过去,申请者只有寥寥千人。并非强制的弹性延退受到如此遇冷,其经验又有什么可以借鉴,又有何启示?  相似文献   

11.
《创造》2012,(7):47-49
养老金缺口、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延迟退休"一刀切"……近期,涉及老龄化社会的一系列话题,频频触动公众神经,引发广泛热议。家家都有老,人人都会老,如何将养老保障体制进行完善,如何才能老有所养?受到全社会高度关注如果你还有30年方能退休,那就需要一笔300多万元的养老金安度晚年。前不久,微博上一则被疯传的养老金账单,让"80后"们顿时感觉"压力山大"。这条微博以南京的生活水平为例,假如退休后想要过上和现在3000元相  相似文献   

12.
易水 《创造》2013,(8):18-21
近年来,养老金双轨制、延迟退休年龄、养老金缺口、养老基金投资体制等问题,一直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这其中,养老金双轨制被视为养老制度的最大不公。8月4日,《人民日报》刊发专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的文章,其中"养老制度的最终统一,也就是并轨,这个大方向是明确的,目前人社部正在抓紧研究养老保险顶层设计方案"的一番表态,再次挑动公众的神经,引起热议。很多人不禁发问:养老金并轨离我们还有多远?并轨改革的具体设计是怎样的,所谓的并轨到底是如何并?  相似文献   

13.
三言两语     
《干部人事月报》2010,(10):55-57
“延迟退休”引发的猜想 目前,有研究机构提出,鉴于我国人口寿命延长的实际情况和养老保险基金压力,应当延迟退休年龄。有人因此误以为我国即将更改退休年龄,社会各界对此高度关注,并引起讨论。对此,人社部副部长王晓初表示暂时不会调整退休年龄,有关部门目前只是在研究一些“延迟退休”的建议,并不代表现行退休年龄规定即将更改。  相似文献   

14.
退休年龄关系到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强 《时事报告》2010,(12):70-71
2010年9月15日,人保部有关负责人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明确表示,有关部门目前只是在研究一些“延迟退休”的建议,并不代表现行退休年龄规定即将更改。几乎同时,上海市试水“柔性延迟申领养老金”,也引发了退休年龄的争论。退休和养老问题关乎多数人的切身利益,关心它的远远不止大闹罢工的法国人。  相似文献   

15.
正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十四五"期间我国新退休人数将超过4000万人,劳动年龄人口净减少3500万人,"一进一出",社会的养老负担越来越重。综合多方面因素,延迟退休已是在弦之箭。延迟退休具体如何进行?有没有弹性选择的余地?针对一系列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当代广西》记者专访了广西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研究所所长曹玉娟研究员。记者: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延迟退休的改革?  相似文献   

16.
<正>京人社发〔2023〕12号为保证本市参保人员社会保险待遇平稳衔接,现就有关问题通告如下:一、关于2023年养老保险待遇2023年达到退休年龄并办理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手续的人员,核算养老保险待遇时,以11525元/月作为计算基数。其中,2023年1月1日至今达到退休年龄,并已办理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手续的人员,按照上述规定重新核算基本养老金并补发差额部分养老金。  相似文献   

17.
养老保险缴费是不是15年就够了?从养老保险政策和职工的切身利益考虑,都是不可行的。一、政策和法律上行不通其一,根据政策规定:办理退休条件①必须达到法定退休年龄②个人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所以个人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是职工退休后享受按月领取养老金待遇的基本条件。据笔者粗算,一名退休职工若按漳州市上一年度缴费基数计算,一次性缴纳养老保险费15年仅为16920元,而我市2001年度缴费15年支付每位退休人员需支付养老金63444元。不难算出,养老金支付的"大头"靠国家负担。养老保险是政府行为,实行的是地方财政兜底政策。这些年来我市养老保险基金缺口逐年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促进高龄劳动者就业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日本已进入人口减少及超老龄社会,劳动力短缺问题日益严峻。为了缓解劳动力短缺和养老负担,日本主要从立法、政策、管理等角度积极促进高龄劳动者就业,通过逐步提高退休年龄和延迟领取养老金的配套方案,加强对高龄群体的法律保护,促进高龄劳动者就业。  相似文献   

19.
《创造》2013,(8):22
7月底人社部表示是否延迟退休将稳慎决策,刚降了温的延迟退休讨论再度热了起来。有社科院专家称,对城镇就业人员整体而言最优退休年龄为64.14岁;而最近,一份由多部门和专家学者共同发布的《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报告2012》显示,延迟退休将使大量青年不能进入劳动力市场,目前条件并不具备,暂时行不通。  相似文献   

20.
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网友在人民网“部委领导留言板”中反映较多的养老保险、医保、公务员等若干问题进行了一一详细回复。人社部明确表示。跨省就业者在老家和新就业地两边都参保的。仅限在一地领取养老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