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中国共产党   15篇
中国政治   6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探索正确的知识分子观,对知识分子的内涵和外延进行过诸多的探讨,并最终凝结于三个历史决议中。历史决议文本中“知识分子”的词频和叙述变化反映了从革命时期的早期探索,逐步过渡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团结、改造和使用”,到改革开放后的逐渐成熟,以至到新时代创新发展的历史演变。第三个历史决议基于前两个历史决议的精神更突出对人才和创新的需求。三个历史决议中的知识分子观充分展示了党对知识分子始终坚持信任和尊重的基本态度、坚持团结和使用的工作原则,以及知识分子自觉肩负传承文化和引领创新的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关于中苏论战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其成因、实质、议题、影响研究等方面,并且存在着较大的学术争议与观点交锋。研究取得较大进展的同时,在研究内容的深化、研究方法的完善及研究视角的拓展上仍有改进的必要。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意识形态建设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政 《理论学刊》2005,(8):84-85
构建和谐社会命题的提出,对我国现阶段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提出了新的要求。意识形态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为适应和谐社会构建的基本要求,必须正确把握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规律,不断完善意识形态的理论体系,积极探索意识形态建设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4.
作为不同层次社会意识的社会心理与意识形态,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有机关联。良好的社会心理状态是促进和维系社会和谐有序的基础力量。当前我国正在努力建设和谐社会,调控社会心理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培育和保持个体与社会群体的和谐心态;二是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平衡社会心理关系;三是提升社会成员价值需求,营造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原则是把握和谐社会意识形态建设规律,保障和谐社会意识形态建设成效的基本前提与根本准则。概括而言,和谐社会意识形态建设应遵循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衔接、主导性与多样性相并存、批判性与建设性相结合、先进性与广泛性相协调等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6.
对中苏论战进行深刻反思和经验总结,有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其当代启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在意识形态建设方面,应破除刚性与泛化,实现建设方式的现代性转化;在探索社会主义国家及党际交往模式方面,应摒弃"中心论",合理区分党际关系与国家关系以及保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的必要限度;在处理两制关系问题上,对两制和平共...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论战的发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历史现象,其中参杂了主观和客观、内因和外因、历史和现实等多重要素。综合而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论战传统及其带来的思维惯性、历史积怨与文化和民族心理差异的影响、所处国际环境的现实差异与发展阶段的不同定位以及苏联大党大国主义与中国寻求平等地位的内在冲突等,是导致中苏论战产生的重要动因。  相似文献   
8.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离不开对其内在构成的考察。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形成,有着特定的生成逻辑与要素界定。概括而言,内容体系的解释力、表达方式的亲和力、传播主体的示范性、运行机制的现代性以及与外部环境的协调性等,是决定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9.
意识形态作为执政党社会整合的重要方式,发挥着利益确认、利益引导及利益调控的功能.我国社会状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社会利益结构呈现一些新特点,利益整合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紧迫课题.在正确把握社会利益结构新特点基础上,应从整合思想观念分歧、树立包容共生理念、疏导社会心理冲突、建设核心价值体系等方面,充分发挥意识形态在利益整合上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青年学生有一种心理特征,喜欢提出不同看法,对政治课本的观点和教师的讲解提出异议。这种“反弹心理”促使他们对问题爱刨根究底,独立思考。如果学生把这些不同看法猝不及防地摆到教师面前,也许会给我们的讲课带来一定的难度。学生这种独立思考正是他们掌握知识的好途径,我们不应回避,而要积极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